丁香醫生
如果沒有在寒冷刺激、饑餓的情況下,持續的皮膚發白的確是最常見的外在表現之一。貧血的本質是人體血液循環中紅細胞容量減少,所以在身體上會出現一些表征。
除了嘴唇發白,根據貧血程度不同,在每個人身上表現都會不太相同,出現以下6種癥狀,都有可能是貧血:
軟弱無力,疲乏困倦、活動耐力減退是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癥狀;
皮膚黏膜蒼白,皮膚黏膜、瞼結膜、口唇、甲床蒼白是最常見的客觀體征。此外,還可有皮膚干燥無光、毛發干枯和過早灰白,以及一些典型的體征,比如匙狀甲、牛肉舌、鏡面舌等。
心慌氣短、頭暈眼花;
失眠多夢、耳鳴、記憶力減退,手足麻木感覺異常;
食欲不振,吞咽困難,異食癖;
其它:傷口愈合緩慢,容易感染,月經失調,水腫等
如果你出現上述這些癥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可以初步檢查獲悉是否貧血、貧血的程度以及貧血的原因。貧血只是癥狀,找到病因更重要。舉例,我們常見的一類貧血原因是紅細胞生成減少,比如營養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前者可以通過補充營養解決,而后者則是因為骨髓造血能力出現了問題,需要專門針對性的治療才能解決。

對應門診:血液科,或婦科/產科、兒科;
常規檢查:血常規
指標解讀:在血常規中,血紅蛋白( HGB )測值用于判斷是否貧血以及貧血程度;貧血性質重點看兩個紅細胞參數: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系數(RDW-CV)。
進一步檢查:
很多時候,查血常規只是第一步,醫生會根據不同的指標特征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以便于確認貧血的真正病因。比如,不均一性小細胞貧血,因多見于缺鐵性貧血,需要進一步查血清鐵蛋白、血清鐵、總鐵結合力。如果鐵蛋白減低,則基本可以診斷缺鐵性貧血。但是!還務必要進一步認真查找導致缺鐵的原因,比如胃鏡腸鏡檢查、婦科檢查等。這里僅作舉例,缺鐵性貧血通常 MCV<80fl(小細胞貧血),RDW-CV>15%(不均一性貧血)。具體指標判斷可由具體科室醫生給出診斷。
我國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群,貧血的標準是:
6歲以下兒童,HGB<110g/L;
6歲~65 歲男性,HGB<120g/L;
6歲以上女性及65歲以上男性,HGB<110g/L;
妊娠期女性,HGB<100g/L。
貧血的程度:
輕度貧血,HGB低于正常下限 -90g/L;
中度貧血,HGB89~60g/L;
重度貧血,HGB59~30g/L;
極重度貧血,HGB<30g/L。
不是所有貧血都需要食補
很多人會覺得,如果查出貧血,回家補血補鐵就好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知。對于貧血的治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針對病因(原發病)的治療,二是針對貧血的對癥支持治療。
給大家舉個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的例子:首先特別強調去病因治療。比如痔瘡出血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定要治療痔瘡;月經量大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應該同時看婦科,協助對月經量大進行診療。其次才是補鐵治療。比如服用鐵劑,或者靜脈輸注鐵劑。
不是所有的貧血都需要食補。反過來說就是,食補不是對所有的貧血都有用。
經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能從食補獲益的主要就是營養性貧血,包括缺鐵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混合型營養性貧血等。除此之外的貧血,正常健康飲食就好。
食補要“對路”,忌諱濫補。
比如缺鐵性貧血食補,日常應注意適當多進食血豆腐(豬血、鴨血、雞血等均可)、牛羊肉、豬肉瘦肉等,新鮮蔬菜水果搭配食用。動物性食物中的鐵含量不但極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很高,是食補的最佳選擇。植物性食物,比如菠菜、黑木耳等,鐵含量雖然在素食中算高的,但與動物性食物仍有很大差距,而且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化學結構不同于動物性食物中的鐵,吸收利用率要低很多。因此,素食不能作為主力。同理,紅棗、紅豆、紅糖水……這些補鐵效果都非常一般,只是民間傳說與誤解而已。
食補是輔助治療,不能替代必要的藥物治療。
簡單說,不論是普通食物,還是非常昂貴的“保健品”,在治療疾病方面,與藥物的治療作用相比,都基本沒有可比性。不能迷戀于食補,而放棄必要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