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緣
【摘 要】新世紀鄉土小說的繁榮發展引發了對鄉土小說研究的熱潮。鄉土小說自發軔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新變。新世紀以來鄉土小說“城鄉關系”問題愈加突出,鄉土文學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表現“城”與“鄉”對話關系的特點。本文主要從新世紀以來鄉土小說城鄉研究的角度大致梳理現階段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新世紀;鄉土文學;城鄉對話
中圖分類號:I24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209-02
鄉土小說自20世紀20、30年代鄉土文學興起,就呈現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征。費孝通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①中國社會基于農耕文化而存在,農業文明的歷史性和鄉土經驗的豐富性是中國鄉土小說不斷發展的源泉。1923年周作人在《地方與文藝》一文中明確提出“鄉土藝術”的相關論述,“須得跳到地面上來,把土氣息泥滋味透過了他的脈搏,表現在文字上,這才是真實的思想和藝術。”②他強調鄉土作品應當結合地方色彩和傳統風俗。而鄉土文學最早的概念是魯迅在193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提出的,他認為鄉土文學是作家被放逐到異鄉時,描寫自己的故鄉生活,而非著眼僑寓的異鄉。總之,鄉土文學最初的概念與農村、農民、農業等相關主題密切聯系。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擴展,社會經濟格局和人的思想觀念不斷產生新變,新世紀的鄉土小說范疇則有所擴大,城鄉對話的流動性,逐漸為作家和研究者所關注。孟繁華指出,80年代初期的“農村題材”向“新鄉土文學”的轉變,是中國主流文學的一次根本性的變化,而其主要的特征是鄉村中國的“超穩定文化結構”的發現和鄉村敘事的整體性的破碎。③而學者雷達則提出了“亞鄉土敘事”的說法,意指鄉土文學逐漸深入城市,不再屬于純粹的準鄉土文學。這類作品常常游走在城市邊緣地帶,其人物身份與純粹的鄉村身份有所差別。④因此,新世紀鄉土文學在激烈的討論中不再具有一個常規性概念,但是其鮮明的城鄉對話關系仍是鄉土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赫金從社會語言的交際互動觀點論述了對話理論,認為除了語言以外,任何言語行為都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意識形態觀念的對話。因此說,有關同一對象或活動的評價、觀點都可以視為一種對話。⑤那么,城鄉觀念的滲透和反饋也可以稱之具有對話性,城鄉關系即城鄉之間對話性的關系。
一、有關新世紀鄉土小說城鄉關系的整體性研究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系的改革發展使得城市化呈現迅速發展的狀態。新世紀城鄉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鄉之間的內部聯系日益深刻,鄉土小說的創作背景主要包括“鄉村”“城市”和“鄉村——城市”。這三種背景構建了鄉土文學中城與鄉之間復雜且特殊的對話關系。
新世紀鄉土文學作家著眼于城鄉關系中人的命運,通過對鄉土文化的肯定或反思,尋找鄉土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目前,有關鄉土文學中城鄉關系角度的研究比較成熟。新世紀鄉土文學城鄉關系的研究有王光東、郭明華的《城鄉關系視野中的新世紀鄉土小說》、邱詩越的《市鎮敘事:一個亟待深入的文學研究新視域》⑥等等。其中,《城鄉關系視野中的新世紀鄉土小說》主要討論了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鄉土文學的精神思想內涵的新理解。有學者提出用“鄉村文學”代替“鄉土文學”,因為新世紀的鄉土文學中大部分揭示了農民的生存狀態、文化性格以及民族文化,對以往的鄉土文學是一種新的挑戰。作者主要研究城鄉關系視野中的新世紀鄉土小說呈現出的形態,即書寫當下現實生活和反思鄉土文化價值和意義,敘寫鄉土歷史的小說,并認為新世紀的鄉土文學應該更關注文學之外變動發展的社會。特別是在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城鄉流動背景下發展的文學更應該容納廣闊的社會內容和生活經驗。⑦
邱詩越的《市鎮敘事:一個亟待深入的文學研究新視域》認為“市鎮敘事”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文學現象,其所處的間性位置實際上是介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調和。“市鎮敘事”超越了傳統的“鄉村”和“城市”敘事的二元對立,對于研究中國新世紀鄉土文學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就市鎮所處的空間共生結構而言,市鎮是鄉的擴大和都市的縮小,與城鄉有血緣聯系但又有差別。”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聯系,市鎮敘事應當從傳統的鄉土文學視域中脫離出來,獨立地與鄉土、城市形成三元并立的關系。“市鎮敘事”的提出,為新世紀鄉土文學的城鄉關系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二、新世紀鄉土小說有關城鄉文化的研究
最早提出“文化”概念的是愛德華·泰勒,他在《文化的起源》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等等。有關文化結構的分類目前比較常見的是“兩層次說”,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本質上是作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精神活動的方式、過程、結果和條件,它具有主體性和客體性。”⑧精神文化具有被決定性和自由性的雙重品格,其自由性首先表現在自由是文化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許多學者將鄉下人進城的文學創作的現狀歸結到精神文化的表現上。陳建功認為,鄉下人進城應該展現時代的變遷和民族心靈史。孟繁華認為無論是底層寫作,還是鄉下人進城主題的寫作,作家都應帶把他作為一個精神世界進行考慮。作家應當關注現代化進城中農民的生存現狀,尤其應當注重底層民眾的價值轉型時期的精神境遇。⑨
進入新世紀以來,有關鄉土城鄉文化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數,其根本原因在于專家學者更多地意識到文化差異在城市與鄉村溝通的重要影響,著意從底層人物的文化精神層面進行文學探討。劉雪萍《城鄉流動視野中的鄉土小說》提出當前學者應當著眼于城鄉關系視野中研究鄉土小說的流變,對人在城鄉流動的境況中做深入挖掘,努力從不同層面上展示城鄉關系的變化給人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人的精神和情感造成的沖擊。城鄉之間雖然實現了交流和開放,但是這種交流溝通實際上還存在著限制,城鄉之間文化隔閡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這不僅造成了進城農民生存的艱難,而且也限制了城鄉關系的發展。⑩
高秀芹的《文學的中國城鄉》從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都市和鄉村景觀出發,研究城鄉社會文化形態的差異。上篇“城鄉生活與地域闡釋”,主要闡釋城鄉書寫的敘事特點,下篇則以“城鄉敘事與文學想象”為題,探尋城鄉敘事的真實與虛構,梳理出中國鄉村文化符號意義,在變異和沖突之中,揭示“欲望化都市”和“鄉村精神家園”的文化意義與文學景觀。?城鄉文化作為現代文明的組成部分,是客觀存在并支配著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過程的。部分研究者抓住了城鄉文化結構形態的特點,研究鄉土小說的現代性內涵和審美特征,是對新世紀鄉土小說城鄉關系的又一拓展。
三、新世紀鄉土小說有關城市化批判的研究
城市化批判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新世紀鄉土作家們創作集中呈現出城市化批判以及對鄉村的封建批判的情緒。例如黃軼《論世紀之交鄉土小說的“城市化批判”》、梁波《新世紀鄉土小說的“城鄉”價值迷失》等。“城市化批判”是新世紀文學中重塑人文理想的重要路徑。黃軼在《論世紀之交鄉土小說的“城市化批判”》中認為,現在的“城市化批判”應該主要集中在現代文人在文化選擇上落入的倫理歧路。城市化批判面對現實的千瘡百孔、丑惡表象,把中國鄉土社會中的愚昧、無知、黑暗、冷漠的一面用審美意象表現出來。這類創作蘊含著對鄉土世界質樸、原始的謳歌。在平淡簡約中透露出濃濃的人文情懷,歌頌土地、呼喚傳統、關懷底層、關照卑微人生。當然,“城市化批判”研究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雖然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特質能夠起到破立的功效,但一些學者、批評家過分夸大了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至善至美,因而走上了一種極端。?梁波《新世紀鄉土小說的“城鄉”價值迷思》中主要研究新世紀鄉土小說在書寫場域變換中三種典型的敘事模式。其中,“在鄉”敘事著重批判對鄉村的封建意識和宗法權利政治,表現出對城市文明以及對現代化的渴望;“進城”敘事關注初入城市的農民的生存境遇,透露出新世紀鄉土文學對鄉村浪漫的懷想和對呼喚傳統回歸的意愿。“返鄉”敘述則揭示城市文明對鄉村傳統文化的破壞和鄉村質樸道德的落寞。這三種類型的書寫,在某種程度上不約而同地反映出作家的批判意識和情感向度的搖擺。
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作為兩種文明形態在文學創作上是一種典型的對話關系。中國社會的整體變遷是由鄉土社會開始逐漸轉向城市化社會、現代化社會。面對城市狂飆突進的發展,鄉土社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書寫鄉村、彰顯多元化的城鄉經驗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不同困惑,成為這一時間主流作家亟待思考和選擇的問題。城鄉發展不均等構成了城鄉社會的斷層、生活消費方式的斷裂乃至價值認同的分離。鄉土文學在城鄉空間中反復游走,刻畫了新世紀巨變的城鄉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問題必將成為當代社會現實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城鄉角度來研究新世紀以來鄉土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注釋:
①費孝通.鄉土中國(修訂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②周作人.地方與文藝[A].談龍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③孟繁華.百年中國的主流文學——鄉土文學/農村題材/新鄉土文學的歷史演變[J].天津社會科學,2009(2):94.
④雷達.新世紀文學的精神生態——雷達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城市文學講壇”的演講[N].解放日報,2007-1-21(008).
⑤賴良濤,白芳.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及其對介入系統的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0,(11):205.
⑥邱詩越.市鎮敘事:一個亟待深入的文學研究新視域[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59-66.
⑦王光東,郭名華.城鄉關系視野中的新世紀鄉土文學[J].學術月刊,2017,(7):120-126.
⑧涂可國,趙迎芳.文化現實與文化建構——中國社會文化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82.
⑨徐德明,劉滿華.鄉土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的文學勘探——“鄉下人進城”:現代化背景下的城鄉遷移文學研討會側記[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4):312.
⑩劉雪萍.城鄉流動視野中的鄉土小說——以當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創作為例[J].上海文化,2017(10):110-118.
?高秀芹.文學的中國城鄉[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黃軼.論世紀之交鄉土小說的“城市化”批判[J].文藝研究,2010(4):66.
參考文獻:
[1]賴良濤、白芳.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及其對介入系統的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0,(11)
[2]丁帆編.中國鄉土小說的世紀轉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3]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黃軼.論世紀之交鄉土小說的“城市化”批判[J].文藝研究,2010(4)
[5]宋學清.“新鄉土寫作”的發生:新世紀長篇鄉土小說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