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塔塔爾古地磁及相關生物環境協同演化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研究員領導的中芬合作團隊完成了關于內蒙古烏蘭塔塔爾古地磁及相關生物環境協同演化關系的研究。研究成果發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烏蘭塔塔爾地區紅層是一段跨越始新世—漸新世界線的較長且連續的沉積序列(35Ma-27Ma),烏蘭塔塔爾剖面廣泛分布的風塵沉積表明亞洲干旱化的起始時間早于E-O界線,新的克克阿木動物群時代(34.8Ma)表明“蒙古重建”這一新生代重大的動物群轉換事件也早于E-O界線,進一步表明動物群轉換與始新世—漸新世轉折(E-O轉折)并不同步,動物群的變化是逐步而非突然的。

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聯合研究團隊開展了有關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研究,研究成果發表于Science。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此項研究采用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部分解決了深時(Deep-time,通常指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高分辨率時間標尺建立的難題,從而可以在接近現代長尺度生態研究的水平上驗證或評估生物或古生物學的假說。
青藏高原夾竹桃科新化石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的早期分化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后Cédric Del Rio、研究員蘇濤及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青藏高原中部下始新統牛堡組地層若干種子的印痕化石。研究成果發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此次報道的化石新種是蘿藦亞科最早的化石記錄,反映了夾竹桃科在亞洲的早期分化,也表明夾竹桃科自非洲傳播到青藏高原的時間不晚于早始新世。該研究進一步發現了古近紀歐亞大陸與非洲之間的區系聯系。也進一步佐證了早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可能存在一個溫暖濕潤的低地環境,使包括本研究在內的蘿藦亞科以及最近發表的臭椿、兔耳果等若干熱帶、亞熱帶植物類群得以生存。
亞洲沙塵暴兩千年前主因已為人類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團隊揭示,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亞洲沙塵暴的主要因素。相關論文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團隊揭示了兩千年來亞洲沙塵暴的變化規律——東亞夏季風增強時,降雨增加,生態趨好,戰亂減少,王朝興盛(如漢、唐、北宋、明朝等),人口迅速增加,農業發展,開墾草原和荒漠草原為農田,林草植被遭到破壞,進而粉塵源區擴展,最終導致沙塵暴活動快速上升;相反,東亞夏季風減弱時,降雨減少,氣候惡化,國家動亂紛爭(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等),人口迅速減少,游牧民族南侵,農牧界線南移,沙塵源區植被恢復,生態環境轉好,沙塵暴活動減少。
白堊紀輪藻化石研究揭示現代輪藻植物群起源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啟飛研究員和張海春研究員等人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萬曉樵教授、張翼翼教授以及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MartínC l o s a s教授等合作,研究了松遼盆地“松科1井”(南孔)的輪藻植物群,為揭示現代輪藻植物群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論文發表于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棒輪藻科在土倫期至圣通期已失去其在早白堊世的主導地位,輪藻科開始占據優勢,這比以前的認識向前推進了800萬年。該時期松遼盆地含輪藻的沉積相主要為大型淺水、永久性淡水湖泊和沼澤環境,與全球大多數地方的咸水沉積不同,這也解釋了該時期輪藻植物群在松遼盆地繁盛的原因。
人類活動擾動長江流域火歷史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萬世明研究員等與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合作,通過東海陸架鉆探巖芯提取出的黑炭記錄重建了過去7000年以來長江流域的火歷史,發現自3000年以來人類活動對長江流域火活動的影響顯著增強。研究成果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火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態因子,可以通過擾動陸地生態系統和改變大氣組成對生物圈、大氣圈產生重要影響。黑炭是古火重建的重要載體。該研究不僅表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火與自然氣候之間的固有關系,而且揭示出火對人類活動的響應在不同時間尺度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長鼻類化石研究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等報道了歐亞大陸的首批始軛齒象材料。研究論文發表于Historical Biology。針對軛齒象類從非洲向歐亞大陸的擴散提出了兩點假說,一種認為在早中新世,始軛齒象同較進步的軛齒象一樣通過特提斯海第一次關閉形成的“嵌齒象路橋”到達歐亞,只不過始軛齒象的臼齒與軛齒象類沒有很大區別,可能存在將始軛齒象臼齒鑒定為軛齒象的情況。另一種假說基于中新世東亞地區與西歐地區的象類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上象類出現在南亞的時間較早,可以達到晚漸新世,由此推測始軛齒象通過一條“南線”,經由南亞,穿過青藏高原所在的地區,遷移到東亞。
亞洲中部干旱區植被對全新世氣候響應研究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李耀明研究團隊試圖揭示何種植物的敏感性對區域植被動態(尤其是森林的進與退)的貢獻,進而探討植被動態對氣候變化線性或非線性響應的成因。研究論文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研究發現,全新世早期從南向北森林的擴張呈現明顯的延遲,這可能與北半球末次盛冰期形成的凍土在全新世逐漸向北消退有關;全新世早期受西風驅動增加的降水首先在亞洲中部干旱區高海拔區達到森林擴張的閾值,而低海拔區相對較晚;全新世階段植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存在明顯不同,如西伯利亞松屬和歐洲赤松屬對降水的變化響應敏感,而云杉屬和蒿屬對溫度變化的響應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