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龍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產品更新換代,從以“年”為節點逐漸向更短的時間單位過渡。尤其對電子信息產業來說,這種變化更加明顯。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連續多年保持較快增長,人們對手機、微型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的依賴程度,伴隨著新產品的問世攀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電子信息產業正日益成為我國實現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關鍵力量之一。
那么,在電子信息產業日益壯大的背后,在光鮮亮麗的技術產品生產鏈中,有哪些支撐是必不可少的呢?個頭小、分量輕、功能多的元器件算得上一大類。
從發展歷程來看,電子設備或系統的每一次功能升級,都會對元器件提出更高的產量和性能要求。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電子元器件的材料研究、發展速度、技術水平高低和生產規模也直接影響著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甚至還關乎制造業、現代裝備行業等產業升級。這種類似行業共識的信息對從業人員來講并不陌生,身為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華高科)副總裁、新型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付振曉,時刻都能感受到被時代需求追趕的緊迫感。在他看來,電子元器件的研究工作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身上擔負起的時代責任。
將自己和企業“釘”在創新上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這句話適用于處在時代中的國家,也適用于身處行業里的個人。從一開始,付振曉就準備主動出擊。
從泰山腳下來到七星湖畔,這些年,付振曉已經將廣東肇慶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起初,他一路求學、深造,從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當時剛好是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一年,也是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極為嚴峻的一年。因為國際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對元器件市場造成較大沖擊,一大波從業人員不得不在種種機遇和挑戰面前做出選擇。
付振曉選擇了迎難而上。他于同年8月進入風華高科,一直致力于電子元器件和材料、工藝技術攻關、市場推廣及科研管理工作。“當時因為平臺和專業對口,看到了發展的前景,就來了。這十多年來,我感受到地方、企業對人才的重視,便越來越堅定了在這里干一番事業的決心。”如今,作為風華高科黨委委員、副總裁兼風華研究院院長,付振曉已經實現了科研、管理兩手抓,靠著創新這塊硬招牌促進企業發展,推動行業進步。
付振曉完全適應了企業科技創新的帶頭人、管理者的角色,多年里,為企業攢下了大大小小的勛功章。站在技術革新的角度,他先后主持或參與了省部級重大項目20余項,帶領技術團隊攻克了微型及超微型片式元件、無源集成器件等多項核心技術。諸如鎳內電極MLCC用材料、無鉛環保型NPO高頻系列瓷料等多種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均在他的團隊手中實現了國產化。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他們靠著自家技術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宣告“打破”了。
這是一個團隊、企業精誠奮進的結果,還得益于管理者的決斷力、執行力。付振曉認為,企業員工的創效活力需要平臺的激發和帶動。為此,他和領導層針對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進行多番試驗,推出了“研發儲備—產品升級—工藝革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研發與攻關流程,確保產品、技術在國內的領先優勢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其次,風華高科在科技成果孵化體系、職工技能提升和管理上,也隨行業發展不斷有新動作,增強了整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發展潛力。
在中國電子元器件百強企業排名上,風華高科高居第11名。同時,它還是中國電子材料行業50強企業、電子陶瓷材料專業10強企業。于是外界普遍將風華高科與國內電子元器件的龍頭企業掛鉤。付振曉對此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尤其是在發達國家依然占據電子信息產業價值制高點的當下。在他看來,“電子元器件產業是肇慶特色工業產業之一,積累了一定基礎,但與國際上先進企業相比,仍有一定距離。我希望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把產品做好,推動企業、行業創新發展,為振興民族企業貢獻力量。”
要想不被拋棄,就永遠趕在前列
起步晚、核心技術有限、市場占有率低,是我國電子元器件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電子設備及信息系統的體積越來越小,傳輸速度越來越快,電子元器件開始進入“轉型期”。總體來看,片式化、微型化、高精度化、集成化顯然成了主潮流。這就代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已經擺在眼前。
當前,無源元器件特別是片式元件(阻、容、感)被視作衡量領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中片式電容、片式電阻、片式電感三大無源元器件,約占元器件總產量的85%~90%。高占有量體現著發展的重要性,這一點無需質疑。但是,國內片式阻容元器件發展同樣不容樂觀。“我國的產業起步晚,高端產品整體技術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每年片式阻容元件的需求達近千億元,但內資企業市場占有率不足10%,高端特別是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幾乎全部進口。”一旦國外斷供,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基站等行業就可能面臨停產危機。這樣的風險就如同一把刀一般,時刻懸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頭頂。
為此,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均將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要求重點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問題。
早在2001年,風華高科就投入到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的相關工作中。在原國家“863”技術、工業強基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支持下,他們聯合清華大學等單位針對超微型片式元件制造工藝及其關鍵介質材料,系統開展了應用基礎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次年入職風華高科的付振曉恰好見證、參與了全程。15年的時間,他也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博士生成長為教授級高工,并有幸擔任了“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的一把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時間跨度久,但在付振曉的主持下,整個項目團隊的工作井井有條。哪怕現在往回看,明確問題、攻克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這一系列舉措在時間線上也十分清晰。最開始,為滿足終端應用對片式阻容元件“超小尺寸、超薄介質、高精度、高可靠”的技術要求,他們經過多次溝通、討論,指出了三大難題:一是介質材料和電極材料共燒不匹配造成的電極不連續、產品電性能和可靠性差;二是高性能納米晶介質材料制備困難、共燒過程顆粒長大導致產品可靠性降低;三是高分辨率電阻體成型、數百層電極對位精度超差等導致難以大規模生產。

基于這三點認識,項目研究團隊制訂了詳細的攻關計劃,將大問題拆解為小問題,分工合作、逐一擊破。以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快速共燒技術創新為例,他們先是根據內電極中的米鎳粉、鈦酸鋇燒結溫度和反應差異等,確定了“提高升溫速度、縮短升溫時間可有效降低燒結動力及界面反應能”。然后,項目組基于該原理發明了MLCC快速共燒技術加大研究力度,最終成功解決了超微型MLCC超薄介質和鎳內電極燒結不匹配、超微型片式電阻器電阻體和電極之間界面擴散嚴重的問題。更直白一點來說,界面反應層的控制向著“精準”邁進一大步,被國外封鎖的關鍵工藝技術,在他們手中解封了。
除此之外,這個以“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為目標的隊伍,還在國際上率先開發出了兩步預燒固相法合成單分散、四方相BaTiO3納米晶技術,讓超微型MLCC關鍵介質材料可以貼上“中國造”的標簽。而面向元器件的對位、成型等問題,他們則從設計方案、技術、規模化生產等多角度入手,不但解決了高精度、高分辨率超微型片式電阻器合格率低的問題,還靠著實打實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到2015年12月31日項目結題,付振曉和他的項目團隊交出了一份完整的答卷。這同時也是高端阻容元件國產化的一次積極探索。11項省部級以上的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專利獎,以及中興、華為、TCL等企業授予的“最佳交付支持獎”“優秀供應商”等稱號,是對項目組的肯定,也是對風華高科的認可。
此外,他們還累計獲授權發明專利36件,國家和行業標準5項。項目產品在移動通信、汽車電子、物聯網、消費電子等領域大規模應用,得到華為、中興、美的、西門子、長虹及埃泰克汽車電子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高度贊賞。“4款產品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01005片式電阻器在我國內資企業實現零突破,銷量占據內資企業的100%”“產品在華為公司的國產化替代,vivo、oppo等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也將陸續導入,有望撬動數百億元市場,實現5G通信所需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的100%國產化供應”……這些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也在陸續涌現。
“跑”得快,因為有堅實的后盾
2019年,風華高科和清華大學聯合研制的“微型基礎片式元件及關鍵材料創新和產業化”項目榮獲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在推薦機構的意見欄中,有這樣一句話:風華高科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鏈中處于基礎而關鍵的位置,特別是在國內新一代5G通信產業鏈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最近幾年,5G這個時髦的詞匯高頻出現在風華高科的未來技術規劃中。就在2019年的12月17日,作為企業的技術帶頭人的付振曉還和同事們召開了研討會,專門了解5G戰略性客戶需求技術產品研發的最新情況。時時刻刻走在市場需求的前沿,是風華高科對發展的敏銳意識。支撐這種意識的除了專業的人才和團隊,還有一個企業數十年來的沉淀。
風華高科稱得上年輕。它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肇慶風華電子廠,于1994年進行股份制改革,199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打新型電子元器件及電子專用材料等電子信息基礎產品。公司集科研、生產和銷售于一體,已形成三大系列的電子信息基礎產品。其中,以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片式電阻器、片式電感器三大片式器件為主的新型元器件系列產能達6000億只/年;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和片式電阻器生產規模均居國內內資企業第一位,全球排名分別為第八位和第三位;生產規模占國內企業生產總規模的70%,是國內唯一同時實現微型片式電容器、微型片式電阻器、微型片式電感器及其關鍵材料大規模生產的企業。
各種閃亮的光環背后離不開科技二字。科技蘊含的內容很廣,包括技術開發、人才引進,以及優勢平臺建設。要說它與一般科技型企業的差別,必須要提的是讓付振曉引以為榮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風華高科得到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的“新型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唯一在電子元器件材料領域設立的企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走進實驗室的分析測試中心,可以看到一片射頻模塊正被掃描。旁邊電腦顯示屏上,同步輸出著模塊的部分重要指標。“有了這個實驗室,我們就可以將自主研發的產品與國際同類產品作對標分析,同時,在研發過程中,成品、半成品所存在的問題,也能快速得到分析、檢測,查找原因,它非常有利于我們的研發創新。”付振曉介紹道。
“在此之前,我們雖然有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但它們主要都是在應用領域發揮作用,在基礎理論上‘卡脖子,往往只能跟在別人的理論后面來著手產業化的工作。也就是說,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而一旦成功組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我們就能自主選擇研究方向,提高創新能力。”研究人員口中的國家級企業技術平臺,風華高科一共有6個,不算重點實驗室還實現了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工程實驗室、國際合作基地的全覆蓋。
這些國家級平臺與另外6個省級平臺、1個市級平臺共同服務風華高科企業發展,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當然除了硬件條件,付振曉作為企業管理層也貢獻出不少引進、培育人才的好點子。“技術研發人員的創新激情和熱情也是需要去激發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勵機制。”他介紹,為進一步激發和保持技術研發人員的創新激情和熱情,風華高科將技術創新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等作為切入點,出臺了風華高科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激勵方案,站在不同崗位員工的角度去思考、感受,完善用人和獎勵制度,進一步活躍了風華的創新氛圍。同時,風華高科研究院也在持續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一方面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來培育內部團隊;另一方面則發揮平臺作用,通過收集上下游企業的需求課題,評估后立項,再將擬研發項目發送到國內外科研機構招標。最終,這些制度也好,模式也好,等待它們的是時間的檢驗。
將榮耀歸于過去,對于付振曉和整個風華高科而言,振興民族企業的擔子依舊很重。立足當下,如何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之林謀求一席之地,是他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家簡介
付振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兼任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新型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他長期致力于電子元器件和材料、技術攻關等,主持或參與原國家“863”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等重大項目20余項,累計發表論文77篇,共申請專利66件(發明專利59件),獲授權專利27件(發明專利20件)。曾獲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榮譽,201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肇慶市第十一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19年被列為肇慶市第二批高層次人才A類(國內頂尖、國際先進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