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

劉恩蘭的父親非常開明,在山東濰坊廣文大學教書的他把劉恩蘭帶在身邊,親自啟蒙。坐在父親的膝上,幼小的劉恩蘭讀書識字,學英語,背唐詩宋詞,聽天文地理……既聰穎又有強烈的求知欲。
1919年,只有14歲的劉恩蘭進入南京匯文女子中學,成為高中二年級的插班生。雖然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她優異的成績讓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在學校,她勤奮刻苦,時刻提醒自己:要自立自強,為婦女爭氣。
僅僅一年半,劉恩蘭就讀完了高中三年的全部課程,考入金陵女子大學。為贍養多病的父親,資助弟妹上學,她放棄深造,畢業后留校任教。
1929年,學校送她去美國留學,攻讀自然地理。當身材瘦小、黃色皮膚的她出現在克拉克大學校園時,立刻遭來學校師生的側目。可是不久,他們就被她的鉆研精神、領悟能力折服。三年后,長達400頁的論文完成,在自然地理學的領域中,第一次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女碩士。
學業完成后,揣著印有中國地圖的大手帕,劉恩蘭選擇了一條艱險的回國路:橫渡大西洋,周游歐洲進行科學考察。漫長的旅程中,她邊研究邊記錄,渾然忘我。在挪威考察冰川時,山體突然崩塌,千鈞一發之際,修剪樹枝的當地婦女齊聲喊叫,她才躲過驚險。半個世紀后,她深情回憶:“是善良的挪威婦女救了我!”
經三大洲十二國長途跋涉,26歲的劉恩蘭成為中國第一位連續考察北美、西歐的女地理學家。回國后,她在金陵女子大學創辦了地理系,講授地理、地質和氣象學課程。不久,抗戰爆發,在隨金女大遷移中,她除了帶學生野外實習,還積極向國外媒體投稿,揭露日本侵略軍的暴行。影響力漸至歐洲時,牛津大學以可觀的獎學金邀請她攻讀博士。
在牛津,劉恩蘭以研究室為家,三年后獲得博士學位。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受命幫助英軍測量英吉利海峽。地形復雜,水流湍急,潛艇上的她沉著勇敢,測量報告數據精準,為反法西斯貢獻了一份力量,從此奠定了海道測量專家的地位。
謝絕導師的留英邀請,劉恩蘭回到戰火中的祖國。這年,她36歲,回母校繼續擔任地理系主任。她一邊教學,一邊參加紅十字會,宣傳抗日,救助難童。帶學生在邊疆考察時,她打綁腿,穿草鞋,身體力行。露宿山洼、野外斷炊、竹索過江時腳下驚濤如雷,惡劣條件早已習以為常,劉恩蘭以超乎尋常的勇氣獻身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研究成果源源不斷。
抗戰勝利后,她應邀赴美講學,在科學領域的貢獻受到贊賞,被美國學者稱為“大地之嬌女”。
硝煙散盡,劉恩蘭懷著滿腔熱情投身新中國的建設,院系調整后,到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身材瘦弱,一身布衣,未說話前,她像個樸實的勞動婦女,可一旦開口講課,淵博的知識立刻讓學生入迷。
地理系步入正軌后,劉恩蘭奉命進入海軍航海保證部。當年近六旬,一身藍布衣的她走上艦艇時,一臉驚訝的船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個被周恩來稱為“海洋界巾幗英雄”的瘦老太太,正是測量海岸線任務的領頭人。海灣、島嶼,地質演變,潮汐漲落,在從小熱愛的大海上,劉恩蘭指導學生完成的一幅萬分之一比例尺的水深測量報告圖,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科學研究的空白。
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就是她的戰場,顛簸在風浪里,她為海洋學貢獻了最后的力量。為了科學事業,她終身未婚,臨終前唯一的心愿是:“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我永遠是海的女兒。”
1986年,劉恩蘭魂歸碧波,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幽蘭自芳香。
劉恩蘭(1905-1986年):山東安丘人,中國第一位女海洋學家,地理學家。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