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華大地。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專家、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鐘南山,以對大眾負責的態度,以一位醫生的嚴謹,再次挺身而出。
“84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就是這樣一位院士、戰士和國士,是如何成長為一位“生命的衛士”的呢?他又會有什么樣的童年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李秋沅筆下鐘南山院士的“我的兒童時代”吧。
小學三年,鐘南山是在貴陽度過的。鐘南山很淘氣,學校根本關不住他。他不是個乖學生,時常逃課去玩。每學期,學生得交伙食費給學校。家里給的伙食費,鐘南山并沒有交給學校。他自己留下了,然后上街買東西吃,沒在學校吃飯。他當然知道這樣做不對,所以也沒敢告訴家里的大人。
鐘南山上三年級時,母親廖月琴忽然問起給他的伙食費。母親記得,給鐘南山的伙食費應該有富余,而剩下的錢他并沒有交給大人。
“你交伙食費剩下的錢呢?”廖月琴問兒子。
“我不知道。媽媽您可以去學校問老師。”鐘南山撒謊了,謊話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話一出口,鐘南山就后悔了,但是他不知道該怎么辦,只有聽任事情發展了。
果然,廖月琴沒有放過這件事。她滿腹狐疑地看了看鐘南山,眼前的孩子明顯神色不對,有事瞞著,但她又問不出個所以然來。鐘南山就是那么一句話,讓母親去問學校。鐘南山說了謊,但他現在也只能死扛到底,抵死不承認撒謊。
廖月琴覺得必須把這件事情弄明白,就真的帶鐘南山去學校了。鐘南山臉都嚇白了,磨磨蹭蹭地跟著母親。快走到校門口時,鐘南山怎么也不肯進學校見老師。見實在瞞不下去了,鐘南山只好向母親承認,伙食費是自己買東西花掉了。母親看著鐘南山,臉色陰沉。鐘南山的心慌張地跳著,后悔得要命。
廖月琴扔下不愿進校門的鐘南山,自己單獨進了校門,找老師了解情況。回到家里,廖月琴并沒有過多責備鐘南山,只對他說:“你這么做是不誠實的。”
父親也知道了這件事。鐘南山很怕父親,等著狠狠挨罵。一向嚴厲的父親鐘世藩,卻只對他說了這么一句話:“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么辦。”
鐘世藩只跟兒子說了這么一句話,鐘南山卻想了一個晚上,一宿無眠。鐘南山知道自己錯了。父親沒有打罵懲罰他,但父親的話卻比拿鞭子抽他還讓他難受。少年鐘南山親身體驗到謊言被揭穿后的羞恥與難堪。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說的話、做的事負責。謊話和錯事結出的苦果,最終得自己承擔。父親的話和這羞恥的記憶,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他知道撒謊的后果了。
鐘南山對父親是十分恭順、敬畏的。鐘世藩話不多,卻句句金貴。他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總是直接、真實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鐘南山從母親那里感受到了善良與溫柔,從父親身上,則感受到了嚴謹、勤奮、誠實、規矩和擔當。
廣州解放后,鐘世藩留下來繼續他的臨床和學術研究工作。鐘世藩在美國進修時,發現胎鼠可以作為病毒生長的理想培養基。從美國回國后,他選擇的研究方向是乙型腦炎病毒的培養和分離。學校的經費有限,鐘世藩就用自己的工資買實驗用的小白鼠,在自己家的書房中做實驗。
小白鼠的味兒很大,整棟樓房都彌漫著這股味兒。這味兒甚至都成為鐘家的標志了。人們常說“按圖索驥”,要找到鐘家,居然“按味兒索樓”也能成。
鐘南山對父親養的小白鼠非常好奇。一放學,他就跑到父親的書房去看小白鼠。他逗小白鼠玩,也喂它們吃東西。他學著父親的樣子,觀察小白鼠的各種變化。父親做實驗,他就在一旁好奇地看著。他看著父親將小白鼠的大腦取出,將腦細胞分離出來,進行檢測。父親做實驗時,在一旁的鐘南山像變了個人,原本好動的他安安靜靜的,不敢打擾父親,仔細地看著父親的每一個動作。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那樣?小白鼠實驗,讓鐘南山的腦子里冒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向父親請教,鐘世藩閑下來時,就耐心地、認認真真地一一解答。鐘世藩見兒子對小白鼠這么感興趣,索性讓兒子幫忙飼養小白鼠。鐘南山當然樂于接受這個任務。從此,鐘南山就成了父親的小助手,當起了實驗室的小白鼠飼養員。他不再只想著逗小白鼠玩了,現在他有任務了,他得完成“飼養員”的工作,必須盡職盡責,每日定時定量喂養小白鼠。鐘南山做得很好,鐘世藩很滿意。鐘南山從飼養小白鼠一事中獲得了近距離觀察小白鼠的機會,不知不覺地熟悉了小白鼠的習性、生理與機能,這對于學醫者是很有幫助的。不僅如此,作為一個實驗小助手,一個小白鼠飼養員,鐘南山與工作中的父親近距離相處,潛移默化地學習了父親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了耐心、觀察力和責任心。同時,他還學到了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而他的所學所獲,正是一位醫生必備的素養。父親有意無意地用小白鼠對他進行了醫學啟蒙。
1949年,鐘世藩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聘為醫學顧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鐘世藩創辦了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利用實驗室從事病毒研究。父親鐘世藩是名醫,母親廖月琴也是位優秀的醫生。廖月琴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后,曾由當時的國民政府衛生署派到美國波士頓學習高級護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擔任華南腫瘤醫院的副院長,是中山醫學院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父母都是醫德高尚的醫生,鐘南山從父母身上,看到了為醫者的博愛、敬業與責任心。
時常有人找父親,他們在書房里交談,有時候聲音很大。鐘南山以為父親和來客在爭吵,但母親告訴他,他們并非爭吵,而是在討論問題。研究者擁有各自的觀點,各抒己見,是很正常的事情。通過討論,去偽存真,才能得到真知灼見。鐘世藩治學嚴謹,實事求是。他說,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得講依據。父親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治學實事求是,做人也要誠實。鐘世藩從小就教育鐘南山:“要把你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父親的教誨,鐘南山銘記在心。
在家里,鐘世藩也很少閑下來,他在書房里廢寢忘食地繼續做實驗、讀書、做研究。這時候,唯一能打擾他的,就是病人。有時候鐘世藩正在看書,外面有病人求醫,情況緊急,被打擾的鐘世藩也只是皺皺眉,毫無怨言地出診,風雨無阻。為醫者很辛苦,責任重大,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醫術去救助病人,為病人解除病痛,甚至挽救他們的生命,是一件多么崇高而偉大的事!被父母治愈的病人,眼中流露出的感激與由衷的愛戴,讓鐘南山感受到,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有很強的滿足感,這令他對醫生產生了親近感,并由衷地熱愛醫生這個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