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千藝 許恒 王澤璇
摘 要:神闕穴位于人體的腹腔和盆腔,周圍分布有腹腔叢、腸系膜間叢等植物神經的主要神經叢,它們支配腹腔和盆腔內所有的臟腑器官和血管,對于藥物的吸收十分有利。因此神闕穴成為臨床上穴位貼敷的常用穴。本文就中藥貼敷神闕穴的歷史源流、治病原理等方面進行論述,旨在為神闕穴貼敷給藥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神闕穴; 貼敷; 中藥
中圖分類號:R56.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4-185-001
一、歷史源流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許多論述[1]。殷商時期便出現了熏臍法和蒸臍法。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概述了臍部填藥、敷藥、涂藥療法。晉代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錄了鹽填臍法,這種方法開創了藥物填臍療法的先河。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兩部經典中載有眾多制法經驗、運方經驗。而在現代研究表明:神闕穴貼敷療法有抗衰老、抗腫瘤、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這對于促進神闕穴給藥研究的發展又向前推波助瀾。
二、治病原理
1.與經絡相通人體是一個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由于經絡的調節臟腑、運行氣血的功能,人體才能陰陽平衡。如若感受外邪,影響臟腑發生病變,就需要根據疾病的寒熱虛實的不同,選用相應藥物貼敷于神闕穴,通過藥物來刺激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
2.刺激神經神闕穴及周邊的表皮角質層較薄、滲透力強,對于藥物的吸收較其他部位皮膚有明顯優勢。并且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與胸腹靜脈相連通,藥物通過此處容易彌散吸收入血而達到全身[2]。
3.藥物自身作用中醫認為“神闕穴”統領三焦,有“神闕主百病”之論,所以它是臨床敷貼外治法中最常見的主穴之一[3]。藥物外部貼敷,使得藥物可以通過氣血皮膚的滲透和吸收作用進入血液循環,發揮治療作用。
三、臍部給藥的特點
1.敏感度高臍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的地方,表皮角質層較薄。臍部皮膚除了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網外,臍下腹膜還布有豐富的靜脈網[4],藥物十分容易穿透皮膚的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產生藥物作用。
2.應用廣泛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神闕穴貼敷給藥治療系統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等各科,用藥范圍包含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
3.使用安全神闕穴給藥療法屬于外治療法,可避免內服藥物的首關效應以及對胃腸道的破壞。通過皮膚滲透給藥還可以減少對身體的損害,患者依從度高。
四、現代應用研究
1.通腑散外敷神闕穴治療骨折臥床便秘。患者骨折之后長期臥床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生理機能減弱,腑氣不通,腸道失于傳導運化功能[5]。神闕穴連接五臟六腑,刺激該穴位可以通達臟腑。利用苦寒泄瀉之大黃、行氣散結之枳實、消痞除滿之厚樸研磨成粉,敷貼于肚臍之上,再通過艾灸的溫通之功使得藥效直達病所,達到調和氣血、通便腸腑的作用。
2.神闕穴貼敷治療妊娠惡阻。妊娠惡阻是指妊娠早期出現的惡心嘔吐、頭暈倦怠、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的癥狀,嚴重時會使孕婦出現酮癥酸中毒。由于妊娠導致孕婦沖脈氣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因此肝胃不和證是臨床最常見的病證之一。和胃安胎膏由陳皮、竹茹、黨參、丁香等組成,具有清肝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6],可明顯改善肝胃不和型的妊娠惡阻的臨床癥狀。
五、與其他傳統療法相配伍
1.灸臍結合將丁香、肉桂、甘松等成分研細,加面粉溫水調成餅狀,貼敷于臍上,再將艾柱置于藥餅上,艾灸3-5壯,治療腹瀉效果極佳;將細辛、丁香、肉桂、吳茱萸搗成細面,用麻油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穴,再將艾柱放置于藥物之上灸之,每日一次,每次七壯,可用于治療小兒口瘡。
2.針臍結合將小兒暖臍膏溫熱化開,在神闕穴貼敷,配合針刺長強穴、雙側足三里穴。每日一次,以9天為限度,可用于治療嬰幼兒寒虛型腹瀉;白術、厚樸、蒼術、丁香、半夏研磨成粉后,加少許米醋調制成糊狀,貼敷于神闕穴,再配合上星、百會、下關、地倉等穴位,可用于治療小兒腦癱流涎癥。
3.耳穴埋豆結合穴位貼敷將生大黃3g研磨后用香油調成膏狀裝入空心貼內[7],清潔皮膚后貼于神闕穴,每日換藥一次,再結合耳大腸、直腸、交感穴埋豆后,每日按摩2-3次,可治療骨折臥床患者出現的便秘。
六、結語
《醫宗金鑒》中記載“神闕穴能主治百病”,藥物貼敷后可以通過經絡的傳導來糾正臟腑的陰陽盛衰[8],達到平衡機體陰陽的治療效果。穴位貼敷是將藥物制成各種適宜劑型敷于臍部使用,從而發揮局部或全身治療作用[9]。相比較其他的一些常規的給藥方式,它以獨特的優勢在許多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望本篇綜述為不斷拓展神闕穴給藥內容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與建議。
參考文獻:
[1]劉佳,管詠梅,陳麗華,張建林,金晨,吳璐,朱衛豐,楊明.中藥臍部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9,14(07):1629-1634
[2]周俊英.淺談小兒中藥敷臍療法及護理[J]光明中醫,2016,31(11):1652-1654
[3]高曉宇,王叢瑤,魏穎慧,徐秀玲,鄭杭生,葉姣云,李范珠.氨茶堿貼片的制備及家兔臍部給藥的藥動學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2,47(23):1925-1930
[4]劉強,呂志平.中藥經皮給藥制劑的進展及發展趨勢[J]中醫外治雜志,2004(01):31-33.
[5]賴師師,鄭愛美,王彬彬.通腑散外敷神闕穴并隔姜灸治療骨折臥床便秘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9,26(05):711-712
[6]陳湘宜,孫云,馬大正.和胃安胎膏外敷神闕穴治療肝胃不和型妊娠劇吐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9,51(08):259-262.
[7]余優琴,汪桔仙,杜莉,張軍.生大黃貼敷配合耳穴埋豆干預骨折患者便秘的臨床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4,13(01):58-59.
[8]趙娜,楊文佳,于心同,陳云飛.近5年神闕穴位敷貼治療疾病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02):71-74
[9]呂邵娃,潘世偉,付起鳳,郭玉巖,孫爽,李永吉.臍部給藥劑型的發展概況與展望[J]中醫藥學報,2015,43(0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