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亨


“泰國4.0”是一項聚焦加速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國家戰略,盡管政府對這一戰略滿懷雄心壯志,但實現起來仍面臨困難。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泰國從第38位降至第40位。尤其在數字技能方面表現不佳,在140個國家中排名第73位。
為了提高競爭力,泰國要提高本國勞動力的技能基礎,尤其是加強數字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技能。
“泰國4.0”對技術工人需求大
作為“泰國4.0”的一部分,政府承諾,到2021年將東部經濟走廊(EEC)發展成為技術制造和服務中心。這一經濟區橫跨東海岸的北柳府、春武里府和羅勇府,總面積達1.3萬多平方公里。
目前,政府正尋求對關鍵技術產業的投資,包括智能電子、先進農業、生物技術、食品加工、醫療旅游、數字技術、機器人技術等。
然而,有人擔心熟練技術工人的短缺不能滿足勞動力需求。東部經濟走廊未來5年內對勞動力需求預計將超過47.5萬人。但位于東部經濟走廊倡議中心的三省教育系統只能提供預期勞動力的30%。
這種熟練勞動力的短缺,在汽車和電子等行業表現得最為明顯,可能會讓企業流失潛在的外國投資者。
技術職業教育培訓入學率下降令人擔憂
泰國技術和職業學校入學率下降是造成技術工人短缺的原因之一。鑒于職業培訓在培養學生適應工業部門職業角色方面的重要性,這一趨勢令人擔憂。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職業教育入學率占中學總入學率從2008年的40%下降到2017年的20%。
泰國年輕人接受的職業培訓質量也不容樂觀。新加坡管理大學(SMU)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量項目畢業生仍然不具備進入關鍵行業所需的技能。
此外,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消極態度依然存在。盡管職業教育委員會辦公室(OVEC)承諾更新課程,但許多家長仍將職業教育視為子女最后的選擇。他們認為職業培訓學術造詣比不上其他高校,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許多技術培訓教師質量不高導致的。
改善職業培訓需要公私合作
泰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人力資源短缺的緊迫性,并采取了各種措施來解決技術工人短缺問題,改變公眾對職業教育的看法。
在2019年11月舉行的2020 CPALL教育論壇上,泰國教育部部長納塔蓬表明教育部將提高職業技術學生的數量和質量。
當前,政府已經批準了8.61億泰銖(約合2800萬美元)的預算,用于開發東部經濟走廊的人力資源。職業教育委員會辦公室還將提供更廣泛的課程,包含S型創新曲線、自動化和機器人等。
此外,政府還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相關軟技能,如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溝通技巧等。泰國還與總部位于英國的培生教育集團(Pearson)簽署了一項協議,旨在提供以職業為導向的商業和技術資格證書,同時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
除了政府,私營部門也可以發揮作用,縮小雇主所需技能與教育部門所授技能之間的差距。工商界可以通過提供就業跟蹤、學徒計劃等方式來支持政府,并在設計課程方面進行投入,以迎合數字和機器驅動的勞動力市場。
位于春武里府的梭桃邑職業學院正在試行其中一個關鍵的學習模式,即學生可以在學習生活中與雇主直接建立聯系。在這種新模式中,學生至少有50%的時間花在工作中,并且可以直接從老師或專家導師那里得到反饋。目前,該地區40所職業院校正在推廣這項“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
事實上,跨行業合作以及教育機構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對于泰國職業培訓改革至關重要。如果泰國想保持競爭力并實現其“泰國4.0”發展目標,政府必須繼續調整和滿足市場的勞動力需求,完成熟練技能人才的儲備。
·來源:《今日東盟》
·編譯:陳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