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萬章
在晚清民國以來的美術視野中,很難找到第二個像廣東江門五邑那樣藝術名家扎堆的地方,隨便列舉一些人名,都可以在二十世紀美術史中找到他們的重要位置:留學歐洲的早期油畫家李鐵夫,篆刻家易大廠,廣東“國畫研究會”的中堅人物趙浩公、馮緗碧、李研山、黃金海,早期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馮鋼百、胡根天、陳抱一、譚華牧、何三峰,美術理論與創作兼善的伍蠡甫,“嶺南畫派”的傳人容大塊、李撫虹、黃幻吾、楊善深,油畫家司徒喬和雕塑家司徒杰兄弟,漫畫家葉因泉,油畫家余本、胡善余、王少陵,版畫家黃新波,版畫家和油畫家羅工柳,水彩畫家黃篤維……他們都是出生在江門五邑且均系近世美術界的風云人物。在這些叱咤風云的人物之外,還有不勝枚舉的其他美術家,他們共同締造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的輝煌。
究其原因,不外乎江門五邑是中國最早的僑鄉,是中國民間最早與歐美接觸之地,他們以務工、留學等形式開啟了中西交流的模式。所以,早期的這批留洋的美術家,返回故土后多以油畫創作和美術教育為主,客觀上促進了西式美術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的美術領軍人物,其篳路藍縷之功,不克盡述。此外,因此地在近代開風氣之先,開眼看世界,在與外界交流的同時,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藝術贊助人,無論是油畫還是中國畫,都比其他地方較早介入藝術市場之中,因而客觀上也促進了藝術的傳播與影響。在此文化語境下,江門五邑的美術事業,呈現雨后春筍之勢,出現“井噴”的年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關于五邑地區的美術家個案研究,在二十世紀的美術史學史中,方興未艾。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以來,對這些美術家生平事跡的梳理、作品的研究、文獻資料的鉤沉以及由此而舉辦的展覽和學術研討會,成一時之顯學。無論在這些美術家郡望所在地的廣東,還是在美術話語權中心的北京,對他們的深度研究已經有蓬勃發展之勢。但從宏觀的角度來對這一地區的美術家活動狀態的研究,卻并未出現。基于此,全面整理十九世紀末期以來,以江門五邑為中心的美術家藝術活動年表,也就顯得甚為迫切和極為重要了。因而,擺在眼前的這本《井噴的年代:1869—1949江門五邑籍美術名家活動年表》也就成為該主題研究之嚆矢,我對它的期盼自然也是無以復加的。
對美術家的研究,第一步自然是對基本情況的熟悉和了解。其資料大抵包括生卒年、活動區域、所受到的相關教育、朋友圈、作品的創作和流傳情況、時人的評述等。如果是活躍于二十世紀以來的美術家,還應包括其加入的美術社團、參與的展覽以及登載于期刊的文章或作品等。第二步才是對其藝術風格的解析以及在美術史上的意義探討,在政治、文化及美術等領域中地位的剖析。很顯然,美術家的活動年表應當屬于前者。所以,在本書中,我們獲得了美術史研究最直接的素材,為深入研究美術家提供了可能。而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通過年表,亦可洞悉這一時期五邑地區美術界曾經有過的繁華。
一般說來,對于美術家年表的編撰,能搜集到來自美術家本人及交游圈的原始文獻、作品信息固然重要,如若不然,對美術界現有學術成果的爬疏與甄別,并在廣泛參證相關美術文獻的基礎上做一種的合理取舍,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本書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大多屬于后者。無可置疑,我們在感受到五邑地區美術家所經歷的世紀滄桑與百年輝煌的同時,亦可對二十世紀以來該地區美術家研究的學術史有所了解。記得在數年前,我曾供職于粵時,對民國時期風靡一時的廣東“國畫研究會”有過關注與研究,并主編了《廣東“國畫研究會”研究》及參與編輯了《守望傳統:廣東國畫研究會1923—1937》。書中所涉五邑地區美術名家趙浩公資料尤多。在本年表中,多處引用并標注出處。其他關于五邑地區美術家個案研究的成果,如遲軻主編《李鐵夫》、廣東美術館編《中國早期油畫大師馮鋼百》、陳瑞林編《現代美術家陳抱一》、廣東美術館編《譚華牧:“失蹤者”的蹤跡》、馮伊湄著《未完成的畫》、謝鈞主編《永恒的樸素:余本作品及評論集》、吳瑾《青年藝術社與廣州現代美術(1927—1937)》、廣州美術館編《胡根天作品集》、李允鉌等編《李研山書畫集》、中央美術學院編《羅工柳》、司徒乃鐘等《司徒奇傳》、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編《黃新波紀念文獻集》以及《黃幻吾薛宇才雙百書畫遺珍合集》等,都在本書的選材之列。因此,將此書作為江門五邑地區美術家研究的學術史來閱讀,也未嘗不可。一舉兩得,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至為難得的是,書中在每一年所遴選的相對應的圖像資料,如美術家活動影像、美術作品、期刊書影等,大大提升了本書的含金量,這對于后續的美術史研究來說,無疑提供了珍貴的藍本。
回望百年中國美術,江門五邑作為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中國的美術星空。直到今天,五邑地區延續下來的美術文脈,還在世界各地滋養,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海內外美術發展。當我們翻看著這本勾勒出近百位五邑地區美術家行跡的年表時,發自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相信對于關注這一地區美術發展狀態的人來說,或許都會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