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波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 550081)
2015年,貴州省率先成為西部第一個“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但隨著全省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交通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日漸凸顯。2016年《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加密規劃)》提出:為實現“能力充分”目標,緩解主要通道及繁忙路段交通壓力、提升服務水平,決定啟動貴陽至大龍(黔湘界)通道前段貴陽至黃平高速公路建設。該項目建設對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網絡,提升貴陽至長江三角洲通道運輸能力,加快黔中經濟區建設、支撐區域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落實“大扶貧戰略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項目功能定位和預測交通量,結合沿線地形、地質條件,以及項目銜接的貴陽環城高速尖坡至小碧段、甕安至馬場坪高速公路等項目技術標準情況,本項目擬采用v=100 km/h、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路基寬度為33.5 m。
公路走廊帶(通道)選擇與研究是公路建設步入實質性階段的第一步,也是公路建設非常關鍵的一步。走廊帶選擇的合理性,不僅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工程建設規模、投資、工期、抗災防災能力,并且影響或者限制公路的輻射范圍、輻射人口、路網結構、路網密度、路網地位,以及公路的社會效益、運輸效益,沿線經濟、城鎮規劃和發展方向[1]。
貴州山區高速公路一般具有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制約因素多、選線自由度小、工程規模大、造價高、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等特點,本項目基本具備了以上特點。根據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規劃,結合城市規劃、產業布局和沿線地形地質條件等因素提出了南、北2個走廊方案。
該方案起于貴陽環城高速馮家莊,下穿滬昆高速鐵路經醒獅、洗馬河、新巴,以主跨650 m懸索橋上跨洛北河后經仙橋至龍潭,設“十”字樞互通與銀川至百色國高G69交叉,再經陸坪、舊州至終點羅郎,順接余慶至凱里高速公路。南走廊方案自貴陽至黃平路線全長117.5 km里,設有橋梁41 359延m/93座,隧道16 020延m/18座,橋隧比例48.50%,全線共設置互通13處,其中服務性互通10處,總投資約205億元(含貴定連接線)。
該方案線起于貴陽環城高速定扒處,經下壩、牛場壩、平寨跨清水江后至牛場設樞紐互通與銀百國高交叉,經上塘、白巖、池塘坡與南走廊重合至黃平縣城,經舊州后前行至項目終點羅郎。北走廊自貴陽至黃平全線長約119 km,橋隧比例50%,全線共設置互通11處,其中服務性互通8處,匡算總投資約200億元。
本項目是典型的山區高速公路,從功能定位分析,作為貴陽城區往東至黃平、湖南乃至長三角的主要高速公路射線通道,需綜合考慮與貴陽城市規劃及城市道路、周邊高速公路、主要經濟節點的銜接[2],滿足貴陽中心城區、貴定和福泉等城市與公路交通的轉換,均衡區域路網與國土開發。因此,影響項目路線走廊方案選擇的因素很多,需論證方案與路網規劃的符合性,與城市規劃的配合,對沿線社會、經濟的輻射帶動程度,以及景區、水源保護區、相關高速公路和鐵路等制約因素,并結合沿線地形地質條件工程規模與投資高低,地方意見和建議,綜合確定合理可行的推薦走廊方案。具體從如下方面分別論述。
南走廊方案起于貴陽南明區,經黔南龍里、貴定、福泉,止于黃平,與加密規劃確定的控制點相符;從高速公路區域路網分析,路線北距貴陽至甕安高速20 km,南距滬昆國高貴陽至凱里段25 km,基本位于貴陽往東至銅仁、凱里的現有兩高速公路通道中間;北走廊距南走廊約10 km,距貴甕高速10 km、滬昆高速35 km,過于貼近貴甕高速而遠離滬昆高速,無法直接銜接貴定、福泉等重要縣城。因此,從平衡現有路網與符合加密規劃確定的相關控制點要求、路線近捷等因素考慮,南走廊優勢明顯。
從功能定位分析,項目路線順直、技術標準高,建成后將成為貴陽城區往東至黃平、湖南乃至長三角的最重要的高速公路射線通道,也是貴陽城區往東的主要出口。根據交通量預測結果,項目2039年交通量為54 023標準小客車/d。作為交通源的主要節點,大量車輛需從貴陽城市路網轉至本項目往東前行至黃平、湖南方向。因此,路線走廊的選擇需充分考慮與貴陽中心城區城市規劃、城市道路等銜接配合,實現高速公路與城市交通的高效轉換。南走廊方案起點設置于貴陽東部永樂附近,可與貴陽城市道路骨干網絡“一橫、一縱、三環”中的“第三環”東北繞城高速尖坡至小碧段以樞紐互通,并可向環內延伸后與“一橫”北京東路銜接,也與城市規劃的預留貴陽至福泉射線通道一致,路線與貴陽城市總體規劃配合良好。而北走廊起于烏當區定扒附近,位于貴陽規劃城區外圍北側,僅能與烏當區域路網銜接,與中心城區路網銜接受阻,與規劃預留通道不一致,需調整貴陽市城市規劃。此外,項目沿線還分布有貴定、福泉等縣城,路線走廊選擇也需充分考慮與上述縣城的銜接配合,以更好服務城市發展與建設。
從貴陽往東至黃平,影響南北走廊方案選擇的主要因素有云霧山國家森林公園、魚洞峽、汪家大井、岔河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因素、滬昆高速鐵路、甕安至馬場坪高速、甕安至馬場坪鐵路及洛北河特大橋橋位選擇等。具體分析,經過局部路線的調整和優化,兩走廊方案與云霧山國家森林公園、岔河水源保護區環境敏感因素基本無干擾,與甕馬高速、甕馬鐵路的干擾相當,南走廊起點路段與魚洞峽水源保護區、滬昆高速鐵路有一定干擾,但洛北河特大橋(主跨650 m懸索橋)工程規模相較北走廊減小(主跨800 m懸索橋)。
項目區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部向廣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地勢總體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主要為巖溶地貌。南北走廊沿線地質差異不大,主要以白云巖、灰巖等硬質巖為主,可以甕馬高速交叉分段劃分,甕馬高速之前路段主要為二迭系、三迭系地層的灰巖,砂巖、頁巖及煤層,之后路段主要為寒武系白云巖。
兩走廊工程路線長度與工程規模基本相當,南走廊因考慮連接貴定縣城的連接線,總投資稍高,具體比較見表1。

表1 走廊方案工程比較表
就走廊方案征求地方意見時,貴陽市、黔東南州及黔南州一致贊同南走廊,南明區、雙龍新區、龍里縣、貴定縣、福泉市也完全同意南走廊,貴定縣、福泉市提出應考慮路線更好與縣城銜接,烏當區建議采取北走廊,以便高速公路能更好帶動宋家壩、下壩工業園區發展建設。
應根據公路網規劃和公路功能,綜合考慮路線走廊帶范圍的鐵路、水路、航空、管道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布局與規劃,城市、工礦企業的現狀與發展規劃,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等,研究確定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點、交叉數量、管理與服務設施配置等。從安全、環保、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進行論證,對影響走廊方案選擇的因素及其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得出綜合效益最佳、服務質量最好的設計方案。
項目功能和地位決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而各因素重要程度也一定程度地體現了項目功能和地位,各因素對方案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根據本項目特點,給以上6個影響因素按重要程度分別賦值,滿分100分,其中,路網規劃30分,與城市規劃配合15分,制約程度15分,地形地質條件10分,工程規模及投資20分,地方意見10分。分別為南、北2個走廊方案按影響因素打分,分值越高,方案越優。綜合以上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對走廊方案的影響程度分析見表2。

表2 影響因素權重分析表
通過對貴陽至黃平高速公路南、北兩走廊方案的定性、定量分析,考慮影響走廊方案選擇的各因素及其影響程度,從路網、 城市規劃配合、主要制約因素、地形地質條件、工程規模,以及投資、地方意見等方面綜合得出推薦方案為南走廊方案,本項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已通過專家論證,取得貴州省發改委的批復,并已全線開工建設。
本項目是典型的山區高速公路,故期望本工程對山區類似高速公路走廊帶的選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影響路線方案選擇的因素較多,而這些因素的復雜關系很難統一在一個評價模式中,所以應根據與針對項目所在地區的特征確定主要控制因素,再兼顧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