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社會的多元化使跨界逐漸成為一種潮流。跨界現象不僅提升了設計師和大眾的審美水平,而且推進著藝術的演變。目前,我國城市地鐵建設已經進入高峰期,完善的地鐵空間只是滿足了大眾出行和換乘的需要,隨處可見的是傳統媒體藝術有限的表現形式。而新媒體藝術博采眾長,將科技與藝術淋漓盡致地展現。地鐵空間設計與新媒體藝術跨界合作,不僅將地鐵空間打造成為傳播城市文化與時代精神的交流藝廊,而且在賦予空間互動性和人本概念的同時,形成靜態地鐵和動態人群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跨界;地鐵空間;新媒體藝術;創新
一、新時代的跨界潮流
文化于悄無聲息間促進了藝術的發展,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經濟全球化讓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及藝術兼收并蓄,互補所長,給設計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跨界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并在不同領域中廣泛展開。隨著當代人對藝術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設計領域的“跨界合作”頻頻亮相,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各大媒體和朋友圈爭先追捧的對象。藝術跨界已然成為一種潮流。
城市地鐵以其安全、快捷、低污染的特點成為大眾喜愛的交通工具。它在文化與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漸漸成為展示大眾審美的文化平臺與彰顯城市文化的藝術長廊。然而,目前的地鐵空間大多采用傳統的藝術形式,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審美眼光,城市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展現也受到限制。地鐵空間設計亟需尋找一個新的依托點進行創新。在跨界潮流的影響下,藝術跨界的手段不僅僅是傳統的壁畫、雕塑,而是以VR影像、全息投影等為媒介的新媒體藝術。城市地鐵與新媒體藝術的跨界融合不但能拉近人與藝術的距離,而且將極大增加地鐵空間的文化氛圍與城市魅力。
二、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及呈現方式
(一)新媒體藝術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數字技術為手段,以聲、光、色、電等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的新興學科。相較于傳統媒體藝術,它是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的藝術形式,博采眾長,促成文字、圖像、聲音、裝置、雕塑、影像、設計等相互融合,提高了公眾的參與程度。它包括數字藝術、交互藝術、虛擬藝術和仿生藝術等各類形式,其范圍仍然在不斷擴大,并不斷和其他領域進行融合,是一種反映著當代社會存在和認知以及一種現實重構的新興藝術。[1]因此,新媒體藝術具有技術上的數字化、溝通上的互動性、時間上的即時性、需求上的個性化、傳播上的廣泛性等特征。新媒體藝術創作不再是個體理念的包裹,而是海納百川,融匯大眾的智慧;新媒體藝術鑒賞不再是萬眾統一,而是等量齊觀,集聚同等的感知。[2]
(二)新媒體藝術的呈現方式
新媒體藝術的呈現方式包括觸控方式、聲控方式、動作控制方式、裝置識別系統操控方式和虛擬現實技術。筆者將這些呈現方式進行了歸納和分類,力求對新媒體藝術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這些方式,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再是傳統的“讀圖”,而是所有感官的融會貫通;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再是一成不變,而是科技與藝術立體化、多元化地跨界整合;觀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獲取審美體驗。例如,在韓國首爾的數字媒體城中有一條智能街,街道上設置了190個智能型路燈。隨著人們的步伐的快慢,路燈可以變換不同的明暗與色彩。人們在這里漫步,不僅能聆聽悠揚的音樂,還能夠暢快地體驗上網的樂趣。而數字媒體城的標志物——“千年眼”(Millennium Eye),可以實時呈現位于地球另一邊的烏拉圭蒙得維的亞的天空景色。倘若發送短信,在造型物下方的地面上還能夠顯示出短信的內容。該作品給市民帶來了全身心的互動樂趣,推動了城市形象建設與文化發展。
三、新媒體藝術在地鐵空間中的創新嘗試
地鐵空間根據性質可分為通道式空間、駐留式空間和功能性空間。其中,通道式空間主要包含地鐵站出入口、站內通道、上下樓梯、扶梯、地鐵隧道等。人們在該空間中的移動速度或快或慢,屬于移動式的觀賞方式。此時,人們對地鐵空間的感知最為直接化和整體化。當人們處于移動速度較慢的空間中,其觀賞時間較為充足,可以采用觸控方式、聲控方式、虛擬現實技術等進行呈現,設計出具象化、數據化、圖像化的作品。例如,在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藝術長廊”的斯德哥爾摩地鐵中,最吸引人的莫屬“鋼琴樓梯”了。乘客踩在上面,可以欣賞“自創”的樂曲。這個被設計師“改裝”的鋼琴鍵盤樓梯,被裝飾成像鍵盤一樣的黑白兩色,通過與揚聲器相連的壓力傳感器,使人們每走一節樓梯,就像按下一個琴鍵,揚聲器就會播放出相應的音調。這個精心設計的樓梯,讓它的使用率提高了66%,深受當地人喜愛。
在移動速度較快的空間中,新媒體藝術作品可以突出表現抽象化、表現化和概念化。例如,上海外灘觀光隧道集合了多媒體、光導材料、大型聲光電、激光等高科技技術,為長度646.7米的圓形隧道打造出五光十色、如夢如幻的動態景觀。隧道內,奇幻的光影與圖案不停變換,時而是粉紅的花,時而是金色的星,無處不散發著生命的活力與生機,讓人浮想聯翩。曼妙的樂聲與迷離炫目的斑駁光影,讓人仿佛沉浸在色彩繽紛的奇妙王國,給乘客們留下了難忘的旅途回憶。此外,我國已經投入使用的地鐵軌道影視系統也是新媒體藝術的體現。乘客在行駛的地鐵中,透過窗外可以觀看到約15秒的動態影像畫面。即使匆忙而過,美學的沖擊也不會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在北京地鐵的隧道中,每隔1.2米就設置一個LED發光燈柱,這些燈柱間的圖案如同電影膠片一般多張連續。當地鐵高速運行時,燈柱感應發光,圖案就像電影一樣動態展現在人們眼前。這種地鐵隧道影視系統不僅滿足了商業宣傳與文化傳播的功能,而且驅趕了地鐵隧道內的黑暗和乏味。
駐留式空間是指旅客到達站臺層,在等車時面對的站臺空間與隧道墻體。由于此時往往需要一定的等候時間,因此旅客的視覺焦點相對固定。觸控方式、動作控制方式或裝置識別系統操控方式為主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可以與人們產生新奇的互動和愉悅的體驗,讓單調的候車過程變得短暫而富有樂趣。例如,在臺北地鐵站名為“身體之書”的6個小型翻牌式機械裝置由人體的6個組成部分構成: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腳。它寓意著人與人的相遇是由眼神的交會、語言的交談到身體的接觸這樣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每個裝置同時顯示人體兩個部位的特寫,并自動翻牌切換。感情的共鳴和喚起成為這個作品與觀眾互動的主要方式。該地鐵站內還有一個名為“給臺灣人的書”的翻牌機,它分為家庭、民族、歷史、未來四個主題,顯示內容為四個臺灣作家寫下的關于相遇的文字。這個裝置被置于墻上,通過自動翻動供人閱讀。這個裝置的顯示不僅能夠自動翻牌,還可以通過官方提供的手機App自由控制切換。旅客可以在App中輸入想要顯示的文字,這些文字就能在整點時分顯示出來。不同于以往的被動接受,新媒體藝術的互動體驗更富有感染力,減少旅途的緊張勞累,豐富人們的出行生活。
功能性空間主要包括地鐵站口、通風口、風亭等有獨立實體存在的空間。將新媒體藝術運用于此類空間可以起到更加明顯的標識作用,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標志性節點。例如,上海地鐵科技館站就極具創意地將玲瓏剔透的燈光構成了地鐵站弦月形的出入口。燈光和色彩營造出的藝術盛宴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為行色匆匆的乘客心中注入美的暗涌。
除了以上例子中提及的視覺、聽覺外,觸覺和嗅覺為主的新媒體藝術也參與到地鐵空間中,給乘客帶來多種感官體驗。比如,英國倫敦地鐵的地板上添加了散發著樹林和田野幽香的香料。在韓國的釜山地鐵站,播報站點還加入與該站點相匹配的大自然的聲音,使乘客仿佛身臨其境。人們對聲音、嗅覺和觸覺的認知不分地域和國界,多重性的感官體驗無疑會頃刻溶解旅途的乏味,也使設計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
四、結語
生活快節奏時,地鐵空間中的新媒體藝術是充實生活的點綴;慢生活中,地鐵空間里又滿載著城市發展與風土人情的縮影。那些凝聚了無數文化、無數智慧的地鐵站新媒體藝術,在旅途生活中開辟出精神的一隅。其實,跨界只是一種手段,是設計師們為了創作出讓生活更美好的作品而進行的各種嘗試。跨界不是設計師的終極目標,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使用者的關懷。地鐵空間包含了建筑層面與人文層面,后者是體現以人為本的關鍵所在。如何從“使用”到“好用”是需要設計者不斷思考與探索的問題。也許,不是每一個地鐵站都承載著“輝煌歷史”和“人文底蘊”,但作為公共藝術的典范,每一個地鐵站都值得擁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人性思考。“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人機互動、跨媒介、互聯網等新媒體藝術中常用的形式語言,打破了結構和室內設計的局限,減輕了封閉空間里的焦躁情緒,營造出動感的想象空間。越是現代的藝術,在概念和美學設計上就越具張力和創作空間。設計師們應積極探索地鐵空間設計與新媒體藝術之間的可能性,使跨界成為新的地鐵空間設計的靈感源泉。正是這樣的跨界,使地鐵空間設計師們積極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懷揣一顆人文之心為生活提供好的服務,并且開始更多地關注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這也正是未來設計的最終趨勢。
參考文獻:
[1]錢星.新媒體藝術:關注人與人、藝術、生活 以公共空間中的新媒體藝術為例[J].戲劇之家,2017(18):102-103.
[2]徐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主體:從“獨白”走向“對話”[J].黃河之聲,2017(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