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偲偲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化意識加重,在民族意識淡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下,紀念性景觀作為社會、文化、歷史的反光鏡和載體,其文化內涵遠遠大于物質內容。由此,紀念性景觀對文化的研究具備重大的意義。紀念性景觀設計與其他景觀設計最大的區別就是其紀念性的表達。文章將紀念性景觀設計的研究背景作為出發點,以越戰紀念碑等為具體案例,深入剖析紀念性景觀的國內外發展現狀,提煉出紀念性景觀的內涵與現實意義,并分析當代紀念性景觀的分類與特點,以此達到對紀念性景觀設計的探討。
關鍵詞:紀念性;景觀設計;越戰紀念碑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1.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加強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是我們黨始終貫徹的奮斗精神。社會發展積累了沉甸甸的文化內涵,而傳統文化的沉淀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產物,其保護與傳承尤為重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人文素養的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對設計行業也提出了融入人文情懷的新要求。我國傳統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內容豐富多彩,內涵博大精深,其與設計行業相結合,也是設計行業的一種創新。我國傳統文化應用在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豐富景觀外在形象,更能提升其內在涵養,與此同時也達到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由此可見,景觀設計不僅僅是藝術的表達與體現,其在展示設計形式的同時,更展示出對地區傳統文化、地區傳統風俗以及其未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規劃、承載與寄托。隨著各行各業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加強,在未來景觀設計中,結合現代化與地區傳統文化、風俗等進行設計以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已經逐漸發展為未來景觀設計的方向和焦點。
2.紀念性景觀的文化特性
全球化意識逐漸增強的背景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現階段社會的一大需求。近年來,景觀行業不斷發展,景觀的形式和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改善與創新。紀念性景觀作為景觀設計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景觀最原始的雛形,是人類紀念情感的物化,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特性,使得其在民族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的背景下越發受到重視。從字面意思中可知,紀念性景觀具備紀念性特征,是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紀念的價值越發受到重視。紀念性景觀可承載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文化,可視為人類歷史的見證,其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體驗、創造和精神內容密不可分。在紀念性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將其文化特性與現代化設計相結合既可滿足設計的創新需求,也可達到對歷史文化的保護。
(二)研究內容
我國著名建筑師齊康先生曾指出:紀念性的本質是“紀念過去,表現歷史”,并期望這種表現得以延續。紀念性景觀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性的景觀,通常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隨著人們對民族文化保護意識的加強,紀念性景觀作為社會、文化、歷史的反光鏡和載體,具備極高的文化內涵與價值。紀念性景觀應當更加重視“紀念性”這一獨特特性。在紀念性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在滿足景觀基礎功能的基礎上,設計師應當將紀念性引入到其中,努力尋找兩者結合的切入點。紀念性景觀具備極高的文化內涵,既是物質的載體,更是社會文化和人們精神的載體。本文以紀念性景觀的相關概念為切入點,分析紀念性景觀的分類與特點,結合越戰紀念碑等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淺談筆者對紀念性景觀設計的初步認識并做出總結與展望。
(三)紀念性景觀設計的國內外研究綜述及案例分析
1.國內外研究綜述
據調查研究可知,國內外紀念性景觀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在理論研究方面,由文獻資料可知,國外紀念性景觀在理論方面大多以案例的介紹和總結為主。相對于紀念性景觀的理論研究,國外在紀念、死亡等與紀念性景觀相關的人文內涵方面的研究更為深刻,見解更為獨到。近些年來,國內針對紀念性景觀所做的理論研究正在逐步加深。2005年,劉濱誼在《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中對紀念性景觀做出了詳細的解讀,文章重點分析了紀念性景觀與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關系,并結合旅游規劃設計來進行探討。同年,李開然的《景觀紀念性導論》也進一步闡述了紀念性的內涵及外延,并結合景觀的內涵,通過語義結構學對紀念性景觀進行解析。2009年,陳舒捷在《紀念性公園景觀設計與研究》一文中講述了紀念性景觀在公園景觀中的應用設計。2017年,肖雨薇、祝遵凌在文章《論紀念性景觀的設計與表達》中通過對紀念性景觀形式、空間結構的分析,確立了表達一個完整的紀念意義所需要的景觀紀念過程,并通過實例進行了說明,建立了紀念性景觀設計的理論框架。綜上所述,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幾年的理論成果呈迅速增長趨勢。
2.國內外案例分析
在實踐方面,二戰以后,國外出現大量杰出的紀念性景觀設計師與設計作品。其中,歐美地區的案例較為著名,如較為著名紀念性景觀有華盛頓紀念碑、羅斯福紀念園、美國越戰紀念碑等。美國越戰紀念碑的設計體現了:藝術超越了政治,人性超越了戰爭。其設計者林瓔自述:越戰紀念碑好像是地球被戰爭砍了一刀,留下了這個不能愈合的傷痕。V型的碑體向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兩個方向伸出,通過借景讓人們時時感受到紀念碑與兩邊兩座象征國家的紀念建筑之間密切的聯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襯下顯得高聳而又端莊,前者則伸入大地之中綿延而哀傷,場所的寓意貼切,深刻。國外著名設計師有美裔華人林瓔、弗蘭克·蓋里等。國內紀念性景觀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入,我們較為熟悉的有南京中山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等。國內針對紀念性景觀的積極探索,使得近年來國內紀念性景觀的優秀案例逐漸增多。
(四)研究意義
相較于其他景觀設計,紀念性景觀設計更具備深刻的人文內涵與歷史積淀。俄羅斯作家果戈里曾說:“建筑是時代的紀念碑。”由此可見,紀念性景觀具備歷史痕跡,加之其獨特的紀念性,紀念性景觀貫穿了整個歷史。紀念性景觀不僅要具備景觀的基礎功能,也要包含紀念性景觀獨特的紀念性,包含人文內涵。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景觀設計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社會的主要矛盾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現階段,紀念性景觀對紀念主體的情感共鳴尤為重要,人們在景觀中尋求情感寄托的趨勢越發明顯。因此,在紀念性景觀的研究中,我們要將其基礎功能與紀念性相結合,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以達到更為深入的研究。以下將紀念性景觀做了詳細的介紹與分析,由紀念性與景觀設計的相關概念、定義入手,繼而分析紀念性景觀的分類與特點。筆者希望由此闡明紀念性景觀的深刻內涵,加深人們對紀念性景觀的理解。除此之外,筆者希望通過對紀念性景觀的研究,使得歷史脈絡得以更為清晰的呈現。
二、紀念性景觀
(一)相關概念分析
1.紀念
《新華字典》中對“紀念”的解釋為:用事物或行動對人或事表示懷念;用來表示紀念的物品。也作記念。“紀念”一詞具備多重而廣泛的含義,其中,“紀”在地質上地可區分為侏羅紀、寒武紀等。正如《新華字典》中第二層含義所言,“紀”又可理解為“記”。由此可見,“紀”不僅僅只是表達紀年、紀元等時間線,同時又表達出記錄、記載這一層涵義。“紀”同時具備時間線與歷史線,是對一定時間維度上的事件或事物的記載,同時對空間和形式具有標識性的作用。“紀念”中的“念”的含義則主要為“惦念,想念”,也可延伸理解為“思考,想法”。
2.景觀
我們可查詢到“景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希伯萊文本的《圣經》中,用于對圣城耶魯撒冷美景包括所羅門寺廟、城堡、宮殿在內的描述。中西方對于“景觀”的定義都是用于形容視覺美學,類似于“風景”。隨著設計行業的不斷發展,“景觀”的含義與本質一直都是人們不斷研究與完善的對象。現階段,各行各業大力呼吁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隨著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斷深入,“景觀”的內涵呈現出了多元化趨勢。俞孔堅在《景觀的含義》一文中提出,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對于景觀審美觀的變化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間接的反映出人、社會、自然的相互關系。景觀作為人類棲息的場所,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互關系。景觀作為系統具有復雜的結構。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是物質和能量的載體,參與大自然的能量循環。景觀作為符號,體現了人類的行為對大自然的影響,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烙印。
3.紀念性景觀
在前期對紀念與景觀所做的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判定紀念具備了主觀的情感。在紀念性景觀的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紀念碑綜合藝術、紀念性綜合體等多個相關稱謂。由此可見,紀念性的設計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立體的。隨著近年來景觀含義的深入研究和完善,景觀中出現了紀念性景觀這一帶有特殊性質的景觀類型。從筆者的角度看,紀念性景觀可理解為是一個以紀念為目的的,可以引發群體記憶或傳承歷史的區域環境的綜合體。我們最常見的紀念性景觀主要有陵墓景觀、紀念碑景觀、紀念雕塑景觀、遺址公園、名人故居、宗教景觀、民俗景觀等實體、抽象景觀。
(二)紀念性景觀分類
紀念性景觀按照時間周期來分,可分為瞬時性紀念性景觀和永久性紀念性景觀,按照紀念性景觀形成的過程來分類,則主要以其紀念性景觀的形成目的為依據。陵墓景觀、紀念碑等,這些紀念物建立之初是以紀念人或事件而興建的,我們稱之為主動型紀念性景觀。建造之初不是以紀念為目的,而是在時間的推移之下,逐漸形成自身的歷史價值和紀念價值的景觀則稱為被動性紀念性景觀,城墻遺址公園、名人故居遺址等,都屬于此類。在時間的推移中景觀加深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對時代具有重要的貢獻,或者具備了鮮明的時代印記,由此就具備了景觀的紀念性。紀念性景觀除以上分類外,還存在混合型紀念性景觀,即既具有主動性又具有被動性。混合型紀念性景觀主要以紀念為目的興建,隨著時間的發展,紀念意義變得更為完善和豐富。紀念性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更為完整的紀念環境,同時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使得紀念意義傳達得更深刻。
(三)紀念性景觀特點
紀念性景觀具備三大特點。一是具備人地關系,且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由前期分析景觀含義的基礎上可知,紀念性景觀在創作過程中,自然環境的選擇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環境可以營造出不同的紀念性景觀,引起紀念主體的不同感受。優秀的紀念性景觀,必然是重視人地關系的。紀念性從所選環境入手,使得紀念主體可以更深刻地感知景觀。紀念性景觀由于具有文化特性,區別于一般景觀,因此紀念性景觀在表達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展現手法的設計。紀念性景觀不應當只是簡單的陳列或者具象物體的尺度化。紀念性景觀與環境作為整體,其表達應當具備規律與特殊性,使紀念性景觀與參與者相聯系。二是具備場地歷史積淀。除去自然環境的影響,場地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是紀念性景觀創作的基礎。人類的每一項活動都在影響著自然環境,推動著自然環境的演變,而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往往都體現在自然環境的外在變化上。自然環境中的每一塊場地都具備唯一性,這使得紀念性景觀也具備了此特性。紀念性景觀的創造與場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聯系。三是紀念性景觀具備人的因素。紀念性景觀從字面意思理解,主要為景觀,其次也是一個場所。紀念性景觀具備了一般景觀應有的基礎功能,同時也具備了紀念性功能。紀念性景觀中人的因素的體現可以分為行為與精神兩方面。行為方面主要體現在人們對空間的使用,精神方面則主要是為了傳達紀念信息,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紀念性景觀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具備極高的文化內涵與價值。紀念性景觀的紀念性使得其承載了更多的使命與責任。它不僅僅只是滿足基本功能的生活或休閑等場所,更是重于紀念這一特性的設計。文章通過對紀念性與景觀設計概念的挖掘分析,將紀念性引入景觀設計當中的同時,努力尋找其中的切入點。作為景觀設計研究方向的學生,我們應當在對紀念和景觀內涵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結合新的時代背景,使作品和場地密切相連,使紀念性的表達更具感染力,使得景觀更好地在生活與社會中展現紀念性。
參考文獻:
[1]肖雨薇,祝遵凌.論紀念性景觀的設計與表達[J].美與時代:城市,2017(1).
[2]陳舒捷.紀念性公園景觀設計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段漢明.城市美學與景觀設計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劉濱誼.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6]張紅衛.紀念性空間[D].北京林業大學,1999.
[7]曾昭奮.感悟華盛頓越戰紀念碑[J].建筑評論,2018(18).
[8]張瑩.從建筑到藝術:林瓔與她的紀念碑[J].美與時代(中旬),2014(7).
[9]趙潔.當代紀念性景觀設計探析[D].北京林業大學,2011.
[10]丁寧.戰爭、災難與回憶:林瓔《越戰老兵紀念碑》的啟示[J].公共藝術,2011(4).
[11]俞孔堅.景觀的含義[J].時代建筑,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