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雋
摘 要:紀念性景觀高度凝聚著人們的紀念之情。文章以寧鄉劉少奇故居紀念園景觀為研究對象,分析營造紀念性景觀空間的序列感的手法,對各個節點空間和其序列進行探討,揭示紀念性景觀空間營造的規律。
關鍵詞:紀念性景觀;空間序列;場所精神;劉少奇故居
一、紀念性景觀概念
(一)紀念性景觀的概念
作為承載歷史的實體空間,每個城市都會有各種形式紀念性空間以表明人類的紀念需求,這類實體空間能夠給人以精神意義。紀念性景觀包括用于標志某一事物或使后人記住的物質性或抽象性景觀,能夠引發人類群體聯想和回憶的物質性或抽象性景觀,以及具有歷史價值或文化價值的物質性或抽象性景觀。
(二)劉少奇故居紀念園簡介
劉少奇故居紀念園位于湖南省寧鄉市花明樓鎮,也被稱為花明樓景區。花明樓景區總用地達690多畝,景區中包含門樓廣場、劉少奇同志銅像、紀念館、少奇同志故居、花明園等幾個部分,現在已是湖南省內最為重要的紅色文化紀念地與著名的AAAAA級旅游風景區。
二、紀念性景觀的空間結構
(一)紀念性景觀的空間結構
景觀空間結構即為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是指景觀組成要素的類型、大小、形狀、數目及其在空間上分布與配置情況。景觀功能是空間結構的基礎,空間結構的布局由其空間功能來決定,而紀念性景觀的主要功能為紀念或緬懷某段歷史、某個故事或某個人物?;诩o念性景觀功能要求,常用的空間結構有規則式布局、自由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三種。
劉少奇故居紀念園由入口門樓廣場起至劉少奇同志銅像廣場采用中軸對稱的規則式布局,而后段景觀空間則采用自由式布局,基于此兩種布局相互搭配,劉少奇故居紀念園的空間結構采用的是混合式布局。前段以入口的門樓廣場為起點直至劉少奇同志銅像廣場,形成一條東西貫穿長度約為1000米的空間結構主軸線,并在主線軸上布置了門樓廣場、劉少奇同志銅像廣場。而后段的自由式布局中則有以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劉少奇文物館、劉少奇同志故居以及花明園為主的空間節點。
(二)紀念性景觀的空間序列
紀念性場所不僅是實體物質場所,也是承接人們緬懷沉思的精神場所。游覽者在場所內可以充分感受到空間序列帶來的氛圍,而在紀念性景觀中這種氛圍一般都會選用大型建筑或超于常規尺寸的雕塑、紀念碑等構筑物來體現。
劉少奇紀念園空間序列的重心為劉少奇銅像,整個園區以銅像為空間結構軸線的中心點展開,銅像的基座抬高于中心廣場地面,設置在中心,同時廣場以大面積的自然山林為背景,使得參觀者視覺焦點為銅像。銅像的大小超于親人性常用尺寸,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體積,游覽者的視覺點隨著距離主體由遠到近,由一開始的平視到漸漸仰視,最終走到銅像前時完全仰望。利用這種由遠及近的空間過渡,同時搭配列植的植物種植方式,來體現強烈的空間序列,以達到紀念的功能和最佳的視覺張力。
大面積的自然山林背后是通向劉少奇紀念館的回形長廊,在高大樟樹的映襯下游覽者繼續向前直至入館。館后不遠處即是劉少奇故居,故居背山靠水,場地開闊通透,遠處便可直觀四合院。沿故居右側主要道路繼續向前可以參觀花明園,花明園整體采用自然式布局,使莊嚴肅穆的整體氛圍能夠輕松起來,讓參觀者在緬懷偉人的同時能感受歷史人文精神的熏陶。
園區整個景觀空間序列層次變化豐富,由最初的開敞通透的規則式布局慢慢過渡到自然式園林,在主軸線的引導下,整個空間中包圍、半包圍、開放式景觀交替出現,給受眾以豐富的空間體驗。
三、劉少奇紀念園分區設計與敘事手法分析
(一)紀念園分區設計
1.前奏——門樓廣場至銅像廣場
作為劉少奇紀念園空間序列開端的門樓廣場區,位于整個園區的西南角,首先有一道寬約10米的弧形上行臺階,兩側布置了層疊式樹池,池內種植著勁松,緩緩拾級而上,便能看到直徑約為20米的環形入口廣場,廣場兩側設置了景觀石柱以襯托圓形的布局手法。在廣場的東北端則是在牌匾上刻有“劉少奇故居”五字的門樓。
紀念園地勢東高西低,景觀軸線自然依據地形而定,園區大體輪廓為東南面向西北傾斜,呈朝西北敞開的凹形盆地。景觀高差處理手法也根據地勢而變,于是穿過門樓廣場直至銅像廣場的過渡區域采用層級臺階的處理手法,道路兩側夾道而來的綠籬使人們的視覺焦點鎖定在正前方,設計者使用夾景的手法拉大空間的縱深,使得過渡空間更加具有紀念園林的氛圍感。隨著臺階而上,遠處的銅像漸漸顯出真身,游覽者的視覺點隨著距離主體由遠到近,由一開始的平視到漸漸仰視。
銅像廣場位于第三層平臺,作為景觀序列前奏部分,廣場主要用來闡明園區主題:廣場中心的銅像前記述了花明園和劉少奇同志的簡介,以輔助游覽者初步了解其生平,為之后的高潮部分做好鋪墊。紀念性景觀中表達主題精神的重要方式就是設置構筑物,特殊的構筑物本身是一個節點,同時也起到了統領所有節點的作用,如劉少奇故居紀念園景觀中的劉少奇銅像就是中心廣場中的標志性構筑物,承載著園區的紀念主題。銅像廣場兩邊山頭青松傲立,雜樹生花,廣場中心位置由種植整齊的小松柏簇擁著主體平臺。
2.過渡——自然山林至林蔭大道
穿過作為前奏的部分,來到廣場的左側一條花團錦簇的曲徑,踏上了這條自然形態的石板路,便來到了之前作為銅像背景的自然樹林區域,短短30米的區域內草被、灌木以及喬木搭配相得益彰,使游人的情緒得到放松。與小路相連的是通向紀念館的瀝青道路,路旁則種植高大參天的樟樹,以彰顯園內的莊嚴肅穆。
3.高潮——劉少奇紀念館至故居
當人信步于樟樹林之中后,一座六角亭在林后若隱若現,走上前便能看到這個由栗色圓柱搭配黃色玻璃瓦組成的六角亭。由此,園區的高潮部分正式展現在游覽者面前。移步向前正對的建筑物就是劉少奇紀念館,館區占地面積1300畝,這個紀念性空間便是全園景觀序列的高潮部分,館前的大面積空地便于開展各種紀念活動,四周散落著條凳以供游人坐下,坐下后看向的便是展館主景。
走出紀念館,繼續移步至故居的路上同樣也布置著自然園林,但與前一段園林相異的是:本段開始逐漸展現自然鄉村風貌,出現田地與自然水系。這種淳樸的鄉村風貌在到達故居時展露得更為明顯,故居周邊種植大量的鄉土樹種,基本保持了劉少奇同志青少年時期該地的鄉村原始風貌,充分體現“突出人文、體現特色、保持原貌、創建和諧”的景區規劃理念。
4.結尾——花明園
花明園處于整個園區的結尾部分,巧妙地使用園中園的造園手法,是一座以古建筑花明樓為中心的自然式園林。花明園主要由花明樓、湖濱廣場、修養亭等幾部分組成。一進園,入目層層景山跌水,大約有10米的退讓空間,入口廣場右側連接著一級道路,路寬大約4米,進入道路可以隱約看到花明樓。移步至湖濱廣場上時則來到觀看花明樓的另一個角度。而游人經過層層上行臺階至修養亭回頭便可平視花明樓,修養亭巧妙地與花明樓形成了對景,兩處節點相輔相成。
花明園修養亭前的廣場上左右各列植柏樹,以隱喻劉少奇同志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花明德育園的植物設計極具親和力,用大面積的彩葉植物如紫葉李、楓樹、銀杏樹等來營造繽紛的色彩,讓游覽者在走出肅穆嚴肅的主要紀念區后能回歸自然式園林,以親近偉人故居。
園內節點將古代故事與劉少奇同志精神相結合,在放松游覽者情緒的同時也營造出了花明鎮人民在紅色文化影響下特有的精神,升華整個紀念園主旨,使視覺體驗轉化為心靈共鳴。
(二)敘事手法分析
隱喻常用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上,是指將具象的事物反映在抽象的事物上,利用抽象事物來表達具體事物所要體現的感情。景觀敘事中,隱喻也成為最常用的手法。在劉少奇紀念園中多處出現了隱喻的手法,如在故居周圍景觀的尺度更宜人,感情更加平和,隱喻著劉少奇同志大度溫和、平易近人的個人性格。
四、結語
人類從母系社會起就產生了紀念這一重要儀式,隨著時代發展產生了各種承載人們進行紀念活動的場所,如寺廟、陵墓等。同時,這一歷史進程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紀念性景觀。
紀念性景觀與其他類型的景觀場地相比,匯聚了人類更多的情感,繼而可以從此類型景觀中看到更多社會文化內涵,其有著高度的文化隱喻性。所有民族、所有國家都有其各自特點的紀念景觀,但都高度匯集著該族、該國人民的緬懷、紀念之情。
參考文獻:
[1]李開然.景觀紀念屬性的語義認知分析[D].同濟大學,2003.
[2]傅伯杰.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劉濱誼,姜珊.紀念性景觀的視覺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2(3).
[4]陳文婷.武漢市紀念性空間植物景觀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7.
[5]黃鑫.革命歷史紀念性景觀的氛圍營造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1.
[6]張清海,張雨馨.基于視覺感受的紀念性景觀空間序列研究:以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9(8).
[7]李可心.旅游導向型紀念性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以正寧黃帝文化景區規劃實踐為例[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8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8]陳謝煒.基于場所理論的紀念性景觀設計要點淺析[J].大眾文藝,2019(2).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