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云 敖想
摘 要:基于空間的時間性與多元混生性特征,關注“后臺”空間的城市美學研究將突破目前主要集中于感性的和觀念的研究局限,在第三空間即實際的空間理論下推進到現實的城市美學研究中,即第三種城市美學,將研究視角從城市“前臺”空間轉向隱蔽的“后臺”空間。對這一隱蔽空間的關注及類型分析,在現實意義上不僅有利于改善其物理環境,也將提高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在理論意義上也是對城市美學研究內容的完善。
關鍵詞:“后臺”空間;城市美學;人道主義
一、城市空間的兩大特性
(一)空間的時間特性
常規認識下,空間與時間相對,空間是物理上的橫向尺度,時間是時刻變化的縱向尺度,當在談論城市“空間”時,無形之中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在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在對城市的歷時性進行考察時也只局限于部分常見的空間范圍,這是西方的二元思維思考方式的結果。在列斐伏爾的三種空間理論下,城市的空間與時間是無限交織在一起的,那種對時間按暫停鍵或是給城市空間劃定一個界限的行為,在現實中是不可實現的。安東尼·吉登斯也認為“在空間中進行的運動也是在時間中的運動”。所以,對城市美學的研究必然要在二者的融合中進行,這種融合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城市空間與時間的融合即是在城市的共時性中注意到歷時性變化,在城市的歷時性中觀察到共時性表現,即要考量占據一定體量的空間景觀的時間性,在時間的變動中考察空間。因此本文探討的城市空間概念不只是囿于物理尺度上的,還是時間尺度上的,是在時間的流動性中考察城市空間。
(二)城市空間的多元混生性
城市作為一個大空間,其本身是多元混生的,但西方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在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同時也遮蔽了事物的本來面貌,以至于不能清晰地認識到空間本身的混亂與錯綜復雜。對于列斐伏爾比較抽象的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和再現空間三種空間理論,“美國學者索亞對此做過更簡明的闡釋性表述,就是感知的空間、構想的空間和實際的空間”。在面對城市空間時,人擁有這一種族天生而獨特的感知方式和感知器官,同時后天的生長環境也會有影響,前者以人和不同動物感知到的空間差異為例,后者以不同民族或不同年齡段感知到的空間差異為例。常規的思考方式止步于感知的和構想的空間,而對于第三種實際空間,則少有涉及。實際的空間可以說是城市空間本身,與人的感知無關,它是復雜的、特殊的,“與社會生活的隱秘面或底層相連,也與藝術相連”。人的身體所能到達的物理范圍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我們對整個空間的認識和想象,一個城市的多元文化、都市與古鎮,更極端的城市中“富人區”與“貧民窟”、花園與垃圾場、寬闊的道路與地下水道等空間都是同時存在的。
二、城市“后臺”的揭示與新城市美學的審視
(一)城市“后臺”空間的揭示
城市是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安東尼·吉登斯在《社會的構成》一書中主要論述了社會結構和個人能動性之間的關系,其中提到了社會結構中的“前臺”區域與“后臺”區域,他認為,“在日常接觸中,身體的定位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臉面和‘前臺”。而城市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其中也有“前臺”區域和“后臺”區域,“前臺”區域即是一個城市的“臉面”,是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預備向人們展示的美好部分,亦是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能看到的主要部分,“后臺”區域可以理解為是為城市“前臺”區域提供儲備力量并維持的其正常運轉的場所。以此為基礎,再從列斐伏爾的第三空間理論出發,結合他所提到的“社會生活的隱秘面或底層”,“后臺”空間逐漸顯現出來,它即是城市空間中平時未被注意到,甚至是人們不愿意注意到、特意躲避的,但又必然存在的一個空間。
(二)新城市美學的審視——第三種城市美學
面對城市空間的多元混生性及常規認知的束縛,“當代城市美學研究主要由具體的城市建設美學和思辨的文化研究兩方面構成感性城市和觀念城市二元對立的研究方式”。前者即對城市規劃建設的美學研究,涉及具體的操作部分;后者即是理論性研究,涉及城市美學問題何以可能、如何審美、其存在問題、理想城市、與其他學科的締結以及對其本身的反思。
上述兩種研究方式都假設了一個前提,即空間的平面統一性,而高小康根據列斐伏爾的三種空間理論與福柯的異形地質學,從第三空間觀念發展出第三種城市美學有別于上述兩種研究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第一種城市美學(即感性城市)對應的是第一空間(即感知的空間),第二種城市美學(即觀念城市)對應的是第二空間(即構想的空間),那么,第三種城市美學對應的則是第三空間,即實際的空間。第三空間的本然性與復雜性將引導人們去關注平時被忽視的城市隱蔽場所——“后臺”空間,所以第三種城市美學從空間概念上不僅擴展了城市美學的研究范圍,也出現了常規研究所忽視的研究對象,即生活在“后臺”空間的居民生活。
三、新城市美學的“后臺”空間類型
基于城市空間的兩種特性及第三種城市美學對城市的美學審視,有助于研究者在普遍關注城市“前臺”空間時,也注意到隱藏的“后臺”空間,因為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的實際空間,是最真實、鮮活的城市空間。
(一)傳統民居
城市空間中的傳統民居是時間性的“后臺”空間,代表著這個城市的過去面貌,現代城市是在傳統民居的“后臺”空間上生長出來的,只是這種生長是突變式的,而且在城市的快速擴張中,傳統民居被大量拆除。李翔寧、張子岳對城市建設中的“新舊”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觀點,他們認為“城市的歷史就是在不斷的拆除舊房子,建設新房子,這本身不是一個問題。而在近二十年被反復提及,甚至作為城市研究的核心話題出現,是因為速度”。誠然,如其所述,“無論新還是舊,建筑與城市都會堅定地走向新”,但是否屬于“舊”的傳統民居就應該被拆除,為屬于新時代的建筑讓路?他們將“新舊”問題的熱度歸結于速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不意味著就可以溫水煮青蛙式地讓傳統民居一點點消失掉。
(二)菜市場
盡管大城市里有很多的超級市場,里面物品種類豐富,環境干凈明亮,服務良好,但是這樣的超級市場依舊不能完全替代隱藏在城市里的菜市場,如果不是本地人或是沒有本地人的指引,幾乎沒有人能進入這樣的城市空間。菜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商家聯合體,它的存在不僅更方便人們的生活,價格上也更具優勢,更重要的是,在菜市場你可以感受到人們生活的喜悅,在這樣的集體空間內,沒有人會拒絕展現生活的熱情。而菜市場常常被人詬病的是衛生環境和合理的區域規劃。隱藏在城市街頭巷尾的菜市場,無論大小,都方便了生活在周圍的居民,但是其整個環境一般過于雜亂和破舊,光線也不充足,不同食材在售賣過程中產生的剩余垃圾也不方便處理,有的菜市場有些部分是露天的,在陰雨天氣市場活動受到阻撓,而沒有監管的買賣也會引發信任問題。
四、“后臺”空間的人道主義
因為對城市“后臺”空間的美學審視關注到了城市生活中少部分“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益問題,所以它是具有人道主義的。第三種城市美學對應的第三空間,是一個復雜的多元空間,而城市“后臺”因其混亂、隱蔽不可見的同時又支撐著“前臺”的正常活動的特點,成為城市中具有相同特質空間的集合代名詞,但生活在城市“后臺”空間的人與城市“前臺”的相比卻相去甚遠,無論是城市的規劃建設還是學理研究,對其也是選擇性地忽視或隱藏。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體,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理應成為衡量城市的各項標準,這樣的“人”不僅包括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那些生活在城市“后臺”空間的“少數人”也應該被考慮到。劉易斯·芒福德之所以將希臘城市——雅典和中世紀城市——威尼斯視為其理想城市,“原因就在于它們是符合人性的,是人性化的城市”,而中國當代城市美學研究也開始關注“城市美學如何從一種烏托邦愿景的城市外觀研究發展到關注隱秘、雜亂甚至沖突的城市‘后臺空間研究”。如果說“城市美學的研究對象首先應該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是城市發展中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是城市與人性、與人的生活、與人的幸福的關系……”,這類的研究是人本主義的,那么第三種城市美學所關注的城市“后臺”則是人道主義的,它意味著關注那些長期被忽視的少數群體的生存權益。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實踐不僅是城市“前臺”空間的,也應該是隱藏其后的“后臺”空間的,城市“后臺”空間在城市美學研究中被普遍忽略的現實,讓那里的居民生活也被忽視了。由第三空間理論所揭示的城市“后臺”空間,不只是理論上的豐富,更重要的是其現實意義。那些生活在城市卻被城市生活邊緣化的居民,他們的暴露證明城市美的建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其問題之一就是將城市美的建設簡化為建筑、道路、景觀的建造,將物體建設放在了第一位,換而言之,這樣的城市美的建設是以物體為中心的,而只有代之以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美建設,才是符合人性的、適宜人居住并長期生活的。
參考文獻:
[1]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李康,李猛,譯.臺北:左岸出版社,2002.
[2]高小康.第三種城市美學:異形地志學或城市之鏡[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3]李翔寧,張子岳.當代中國建筑與城市美學芻議[J].美術觀察,2018(5).
[4]毛宣國,李燦.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論的美學意義[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5]涂珍蘭.論中國當代城市美學研究的變遷[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4(2).
作者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