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馨予 趙芳寧

每個清晨,都要恢復為一個“初人”;
每一刻,都要維護住那一片“初心”;
每一天,都要用心、用情、用力。
熟悉董鋼的人都知道,他有兩樣改不掉:一個是飯不應時,一個是執拗勁兒。他強調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卻帶著方便面調查督導;他外表溫和灑脫,骨子里卻藏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拗。
但也正是這兩樣,陪著董鋼在鞍山市民族團結創建工作中“闖”了9個年頭。他用不長的時間,研究探索出“洋河模式”,讓3個貧困村當年集體摘帽;他靠著一股子執拗勁兒打破常規,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推動政策貼近實際;3年來,他每年下基層行程超過5000公里,帶動近萬戶少數民族群眾增產增收;他用心用情,將百姓所思所盼放在心上,竭盡所能,把少數民族服務工作做細做實……
董鋼,鞍山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獲得者,他的名字就是這樣在老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解民憂
敢于突破一心脫貧
鞍山有少數民族人口56萬。岫巖滿族自治縣作為鞍山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共有196個村,其中70個為貧困村,洋河鎮有3個村為極度貧困村。這3個村子沒有集體收入,村民世代靠種點農作物勉強維持生計,遇到災年就顆粒無收。百姓揭不開鍋,只能向鎮里要糧,鎮里窮就向縣里要,縣里沒有再向市里要,年復一年。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開關”。董鋼深知,村民要擺脫貧困,村集體要發展,就得有產業。經過調研,得知當地的氣候土壤適合種植草莓時,他眼前一亮。2017年3月,經與鎮里商議,3個貧困村的3個草莓大棚統一建在洋河鎮的河堡村。然而,當時有政策規定:民族經濟單體項目不能超過50萬元,“三同項目”(同一項目、同一實施地點、同一實施主體)不予支持。如此一來,3個大棚集中在一處不說,建棚成本累計也突破了標準。“項目不符合規定,是否還進行下去?”面對政策上的制約,董鋼有自己的堅持:“政策是為發展服務的,不能一成不變,需要調整時就要調整,只要這種調整更適應百姓民生和生產實際、更接地氣。”于是,他頂住了各種壓力,決定搏一把:“所有責任,我來擔。”
產業扶貧是場攻堅戰。籌措資金、育苗栽培、協調管理……經過半年多的努力,3個貧困村通過草莓種植分別獲得了3萬多元的集體收入,當年就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有了龍頭帶動作用,也就有了資金的投入,剛開始很少,逐漸增多,村集體收入也逐漸增長到5萬元、10萬元……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2019年,洋河鎮已成為擁有80個大棚的草莓小鎮,其種植的草莓“洋河一品”由于品相佳、口感好,在2019年第18屆中國草莓文化旅游節暨首屆亞洲草莓產業研討會上,從全國報送的1200余個草莓樣品中脫穎而出,一舉斬獲“全國精品草莓擂臺賽金獎”。
村集體發展自然惠及全體村民,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村集體+基地+農戶”的模式增加了收入。71歲的村民姜成春忍不住感慨:“老伴患有腦血栓,家里就我一個勞動力,以前不干活就沒收入,如今靠流轉土地、去基地打工再加上政府的補貼,一年能賺1萬多元。這在從前,想都不敢想!”
由于成效顯著,推動省里在2018年對單體項目的支持政策作了修改,并召開全省民族經濟現場交流會,將“洋河模式”向全省推廣。
就這樣,每個村都要抓,每個村都不能放。3年來,董鋼共爭取資金4267萬元,為岫巖縣70個貧困村建立民族經濟項目142個,村集體年均收入提高到3萬元以上,切實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岫巖滿族自治縣集體脫貧。
知民情
多方式傳承民族文化
以產業項目帶動經濟發展,關系到少數民族的和諧穩定;以文化活動增強創造活力,則是鞏固少數民族生存團結發展之基。
為了使黨的民族法律法規和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董鋼組織各縣市區的民族社區成立民族圖書角,每年增添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民族文學、農作物種植等圖書200余冊,營造出學習、宣傳民族知識的濃厚氛圍,提升了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為了更好地展示、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城鎮,在董鋼的建議下,提升了達道灣鎮、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的建設標準,專門設立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廳,翔實介紹岫巖民族融合、共建家園的發展歷程。這也是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依托文化場所打造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每年參觀者達8000余人次,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達道灣鎮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
要做好民族團結工作,還要活躍基層文化,豐富百姓生活。董鋼以民族文化體育活動為抓手,建立滿族、回族、朝鮮族文化體育活動基地,組織全市民族民俗文化節、全市少數民族美術書法攝影展、全市少數民族毽球賽等多項民族文化體育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民族文化體育活動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暖民心
深入基層解難題
對董鋼而言,做好鞍山市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就是要將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貫徹到社會的“毛細血管”,就是要接好“千條線”、當好“一根針”,就是要深入基層,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在董鋼的汽車后備箱里,常年備有牙具、剃須刀、運動鞋等物品,“說走就走”的調研督辦已是家常便飯。2019年臘月的一天,因為一些項目的發展資金落實不到位,董鋼當即決定下基層,這一跑就是3天。每天早8點到晚8點,冰天雪地,馬不停蹄。在14個鎮為16個項目跑了1000公里,逐一落實后,董鋼才吃上一頓安穩飯。
民族事務工作無小事,董鋼每次深入基層都將少數民族群眾的渴求牢記于心,竭盡全力排憂解難。他協調實施路基改造近57公里,修建便民橋21座,解決了少數民族偏遠村約3萬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他協調有關方面解決岫巖滿族自治縣朝陽鎮葛藤村實施西秦線油路改造工程,保護土地500畝,方便近2000人的出行;他解決千山區唐家房錫伯族聚居村道路建設及綠化亮化等問題;他協調安排在鞍山地區經商學習的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向其提供就學就醫、求職就業、法律援助等全方位服務,幫助2萬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鞍山地區和諧幸福地生活……
2020年,董鋼要將這些成果繼續鞏固下去,讓更多的少數民族百姓收獲發展的果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近年來,我國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上取得巨大成績,這些成績離不開千千萬萬像董鋼這樣真情投入、真誠付出的基層干部。在董鋼的身上,體現出對黨和人民的赤誠,展現了創新實踐的蓬勃力量。只有奮戰在一線的廣大基層干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筑起民族團結的“九層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