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鐵嶺市清河區聶家滿族鄉西老谷峪村黨支部書記張鐵軍,三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村,帶領全村滿漢群眾共同走上致富路。張鐵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民族團結一家親,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愛。
走進鐵嶺市清河區聶家滿族鄉西老谷峪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一座座干凈整潔的院落、一面面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墻,還有讓村民增收致富的千畝林果產業園……好一幅生態優美、和諧發展的美麗畫卷。
西老谷峪村能有今天的模樣,村民們都說:“這一切發展變化離不開村里的‘當家人——村黨支部書記張鐵軍。”
30年來,他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堅定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2019年,張鐵軍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臨危受命勇挑重擔
西老谷峪村四面環山,滿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90%,是典型的滿族聚居村,也是貧困村。一年到頭,土里刨不出多少食。今年57歲的張鐵軍出生在西老谷峪村一個普通的滿族農民家庭,兒時的夢想就是“吃得飽、穿得暖、走出山村”。
1981年,張鐵軍參軍入伍。3年后,他退伍來到開原市,自己創業做起了服裝生意。短短幾年,憑著在軍營里鍛煉出的吃苦耐勞精神,張鐵軍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口袋也漸漸鼓了起來。
正當張鐵軍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大時,村里四組幾名老社員的到來,讓他改變了“人生軌跡”。
幾名老社員含著淚拉著張鐵軍的手說:“鐵軍,錢是掙不完的。你看看我們村里的情況,需要有本事的人來搞。你當過兵,有見識,生意又做得好,回村里干點事兒,幫幫大家吧!”幾位老人真誠的話語打動了張鐵軍。“大家信任我,我絕不能讓大家失望。我也想為鄉親們做點事,不枉我當兵受黨教育一場。”張鐵軍說。
在朋友和家人的一致反對聲中,張鐵軍回到了西老谷峪村,擔任四組組長。當時,村組集體管理非常混亂,別說發展產業,就連陳欠多年的提留款、農業稅都收不上來。
面對這樣的情況,張鐵軍首先拿自己的親屬“開刀”,讓他們率先交款。對“釘子戶”更是“軟磨硬泡”,天天和他們交心談心。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僅用了5天時間,就一分不差地收完本組的提留款和農業稅,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由于在四組工作業績突出,1995年,西老谷峪村選舉村委會主任時,張鐵軍高票當選。2003年,張鐵軍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成為西老谷峪村全面發展的“掌舵人”。
改善村民生活環境
整治村容村貌,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張鐵軍上任前,村里的環境可以用“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來形容。道路不僅七扭八歪、坑洼不平,有的路段甚至窄得只能過一輛馬車。走馬上任后,張鐵軍決定給村里做的頭一件事就是修路。
然而,嚴峻的現實擺在面前:錢從哪里來?翻開村里的賬本,除了一堆村民欠賬的白條,村集體一分錢也沒有。剛開始,張鐵軍也沒有信心。但是,軍人出身的他有一股韌勁兒:再苦、再難,也要為村民把這件事辦好。
張鐵軍從清理陳欠款開始,連續幾次召開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研究辦法、制訂計劃,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趟趟上門說理,一家一家地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僅用了半個月時間,村里就收回陳欠款3萬多元。
張鐵軍還抓住城鄉共建的契機,積極協調幫扶單位,天天往鄉政府各個部門跑,爭項目、要資金,講村里的優勢、講村民的期盼,終于爭取到資金。
錢的問題解決了,張鐵軍稍微松了一口氣。但是,還有一個難題需要解決。在巷道規劃范圍內,有些村民蓋了倉房,還有些村民修建了宅院大門,說什么也不愿意把地方騰出來。于是,張鐵軍挨家挨戶走訪,反復跟村民講重新規劃巷道的好處。最后,村民終于全部同意了。那段時間,張鐵軍每天早出晚歸,和村民們一起清運垃圾、搬石塊、掄大錘。有張鐵軍帶頭干,全村人也有了干勁兒,個個忙得滿頭大汗……歷經半年多的奮戰,西老谷峪村戶戶通上了砂石路,修建石砌邊溝6500延長米。
在張鐵軍的帶動下,如今的西老谷峪村,處處充滿安定、團結、和諧的濃厚氛圍,百姓安居樂業,進進出出非常方便,特色山貨、新鮮水果很快就可以運輸出去,過去私搭亂建、垃圾亂倒、污水橫流的臟亂現象也一去不復返了。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經濟發展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石。因此,如何讓全村百姓富起來,讓集體經濟強起來,成為張鐵軍最掛心的事兒。
致富根本靠產業,選準產業是第一步。“西老谷峪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山地優勢,這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果樹生長。”通過實地調研,張鐵軍得出這一結論,提出了“大力發展林果經濟”的發展思路。
選準了產業,可一家一戶如何發展?張鐵軍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決定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谷峪果樹專業合作社,引導全村果農入社,并且積極協調上級部門,申請資金、技術與政策扶持,實現了全村林果產業技術與服務共享。
2018年,張鐵軍又爭取到240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新建了選果廠、水果冷藏庫與產業作業路,使西老谷峪村的果樹產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目前,西老谷峪村已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用心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大部分村民的口袋鼓了,張鐵軍卻常常看著滿山的果樹發呆。原來,他心里還一直惦記著村里的21戶貧困戶。這21戶貧困戶大部分是滿族,“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張鐵軍琢磨著如何讓他們脫貧,過上好日子。張鐵軍提出讓這21戶村民以自家山林入股,到年終賣果時可以分得林果利潤的30%。不到兩年時間,21戶村民全部實現脫貧。
“是黨的好政策和張書記的幫助讓我的生活好起來。”滿族村民李雙榮說。李雙榮今年51歲,雙側股骨頭壞死,喪失了勞動能力。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后,不但實現了脫貧,并且通過醫療救助政策換上了新的股骨頭,現在可以正常行走,還能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了,幸福生活讓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為了讓民族團結的思想深入人心,張鐵軍利用板報、張貼標語等形式,大力宣傳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為了深挖滿族優秀傳統文化,他經常到村民家中走訪,整理本村人文歷史與故事傳說。通過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西老谷峪”獨有的鄉村文化體系。
多年奔波忙碌、風吹日曬,張鐵軍這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已是兩鬢斑白、滿臉風霜,唯有那鐵打的脊梁一點未曾彎下,眼神還依然那樣堅定。每當有人問起他:“為西老谷峪村付出那么多,值嗎?”張鐵軍總是斬釘截鐵地說:“為了家鄉,為了父老鄉親,不管付出多少都值得。只要人民需要我,我將一如既往地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讓全村人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