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電影《奇幻森林》講述了主人公毛克利本來無憂無慮地和狼群生活在叢林中,因為被仇視人類的老虎謝利可汗追殺而不得不開始一段奇幻的冒險之旅,給觀眾留下了一些教育啟示。
影片的開頭毛克利像人猿一樣在叢林間靈活穿梭,拼盡全力的向前飛奔,好像在躲避身后巨大的危險。狼群陪伴著他,但很快將他拋之腦后。由于一個小失誤,一個黑色的身影如閃電般將他撲倒在地。
心有不甘的毛克利埋怨說,如果不是樹枝意外折斷,他肯定能夠成功逃脫。巴赫利耐心地告訴他,在叢林中生活要學會觀察潛在的危險。
從叢林的生存法則和社會規范到為了保護毛克利而和強大的老虎廝殺,巴赫利就像循循善誘、盡職盡責的人生導師一樣,傾盡全力為毛克利的成長保駕護航——不僅陪同毛克利鍛煉,而且找到最佳的成長環境,將他寄養在狼群中,使他有了融入集體的歸屬感,學會分享和合作、追隨和領導。
電影所要傳達的是一種關乎生存和成長的哲學:如果毛克利沒有鍛煉生存技能,就很容易被自然無情淘汰。同樣,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孩子總是依靠別人,沒有適當的自我鍛煉,那么他們面對社會時,很可能會無所適從。
“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就是一種自我錘煉。我們只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發,才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即使是跌倒,也是一種成長。當然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并不等同于放任或放縱,而應該像巴赫利一樣給予方向和方法的指導,其余的讓他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
縱觀我們的教育,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包辦型”,事事管,時時管,用“勤快”成就“懶惰”;二是“放任型”,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美其名曰給孩子自由,實則造成教育的缺失;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型”,給孩子充分鍛煉的機會,不事事插手,但該放手放手,該指點指點,看似“無為”實則“有為”。您是哪種教育方式?相信有教育智慧的家長都會選擇第三種教育方式。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這種“放手”就是給孩子一個環境,讓他自己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