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國兩會于5月21日拉開大幕,每年兩會,與教育相關的“聲音”都會受到廣泛關注。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也帶來了很多新想法、好建議,涉及創新人才、教師編制、職業教育、生命健康、線上教育等多個方面。
周洪宇代表:關注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只有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才能依靠科技創新走上世界科技強國之路。要將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建設中,就要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而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離不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在此次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進程中,反映出我們對相關專業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湖北為例,疫后重振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建議加大湖北高校與省內外各地區合作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定向培養的政策支持力度,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定向培養招生計劃的比重,并研究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提高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何金英代表:創新人才來自創新的基礎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學教師何金英建議,科技創新需要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哪里來?從教育培養中來,從實踐鍛煉中來。從基礎教育階段來講,要激發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培養發散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不用唯一答案去框住學生的頭腦。在教學中,教師們要多做啟思益智的創新型教學設計。另外,鼓勵學生家長,多為孩子提供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創新不是科學家的專屬,我們要鼓勵孩子在勞動實踐中留意各種問題,動腦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小小的發明會給孩子帶來大大的喜悅和成就感。
鄭亞莉代表: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建議,要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鄭亞莉建議,一是以專業為試點,選擇100個建設基礎扎實、類型特色鮮明、行業產業急需的專業作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試點,授予高職院校獨立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點。二是以學校為試點,在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中,依據人才培養質量、學校辦學水平、行業發展需求等方面選擇20所左右高職院校升級為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發揮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三是以省市為試點,打造若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地。
熊思東代表:線上教育應是高等教育新形態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說,疫情期間,學校開設了線上課程。熊思東認為,線上教育拓寬了教育空間和課程容量,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機。他建議依靠智能信息技術重塑高等教育形態。
“不要把云中教育和線上教育作為應急之舉,而要讓它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形態。這既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國際高等教育的新趨勢。建議做好頂層設計,做好云中大學和線上課程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機制。”
戴立益委員:推動編制跨地區跨行業調整
教師結構性缺編是近年來制約教師隊伍發展的重要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建議,將中小學教師編制核定的周期縮短至一年,動態適應學齡人口的增減變化。
“深入推進‘縣管校聘改革,科學評估各級各類教師隊伍需求總量,統籌考慮教師定期參加培訓、休產假、寄宿制學校、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等因素,核增編制數。”戴立益指出,僅52.94%的地區按政策規定三年內核定過編制,編制核定“不及時”,跨系統、跨學段、跨區域調劑編制也很難落實。他建議,推動編制跨地區、跨行業調整,在全國層面加強編制資源的統籌配置,推動編制資源向人口流入區縣傾斜。學校要強化內部管理,切實提高編制使用效益,這也有利于學校用人自主權的落實。
庹勤慧代表:加強中醫藥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庹勤慧認為,中醫藥教師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傳承(播)者、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目前,中醫藥高校中臨床實用課教師大多來自以醫院病房工作為主的中青年醫生,而具備深厚的中醫基本功底和傳統文化素養的師資較為匱乏。
“要探索完善利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特色人才評價體系。”庹勤慧代表建議,比如在職稱評定方面,可在中醫藥院校一線教師隊伍中進行分門別類,專職教學類型就要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同時,發揮高年制師資優勢,通過延聘或者授予“終身教授”等方式,讓高校及其附屬醫院的高年制名師、名醫發揮余熱,為高校發展獻計獻策,并從政策上鼓勵年輕教師跟師、跟診“回爐深造”,通過“拜師”“雙導師”等形式,真正傳承老專家、老教授們的教學情懷、教學本領和臨床技能等。
劉希婭代表:建議中小學新增“生命健康”“勞動”兩門課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建議,正在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增加“生命健康”“勞動”兩門課程。
新增單列“生命健康”課程,涵蓋生命教育、身體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科學認識生命的形成,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升健康理念,認識生活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系;增強社會適應性、自我認知與接納、情緒調控、人際交往等心理品質與能力。新增單列“勞動”課程,明確各學段勞動技能學習要求和勞動實踐要求,培養當代學生奮斗、創新精神,切實落實五育并舉。
唐江澎委員:整治“超級中學” 重振“縣中”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呼吁,要從源頭上根治“超級中學”,有必要像整治課外補習機構一樣,多方聯動,開展集中專項整治,以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唐江澎觀察到,一些省市對“超級學校”的發展持默許、支持的態度,與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聲音自相抵觸,熱門高中越來越熱,優質學校越來越少,薄弱高中越來越多,市域之間、校際之間、城鄉之間教育差距越來越大。有不少省份考取清華北大人數的80%以上,集中在3~5所甚至一兩所“超級學校”之內,許多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起來的歷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師資流失,質量嚴重下滑,輝煌多年的“縣中模式”整體消解。
與此同時,唐江澎認為,“超級中學”強化了“分數至上”的評價導向與輿論氛圍,也加劇了上好學預期與優質資源稀缺之間的矛盾。
唐江澎建議,在實施義務教育“公”“民”統招時,建議不留政策死角,明確嚴禁義務教育以各種名義(包括但不限于創新實驗、超長教育、特色教育)跨學區招生;明確嚴禁高中階段跨地市招生,要求各省制定促進高中縣區范圍招生的時間表,以重振“縣中”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