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王志杰
本課對象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時間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本課目的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本課的學習,充分認識兩江新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凝聚各方面共識,匯聚各方面力量,全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專題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謀劃的重大戰略。我們深刻認識到,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決策,是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優化國家對外開放格局的重大行動,是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

航拍果園港 圖:萬難
兩江新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八次全會精神和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全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動員大會上的部署要求,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功能平臺優勢和引擎帶動作用,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融入、主動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成立了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辦公室,專人專班專項推進日常工作,助力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兩江新區與四川省天府新區通過“云”牽手,視頻連線舉行了第一次聯席會議,達成了6個方面的合作共識,并聯合川渝各地39個政府機構、相關企業代表、行業組織舉辦以“新業態·新機遇”為主題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服務峰會,全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國家級新區是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臺。經過10年的開放開發,兩江新區經濟總量占重慶全市近15%,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處于前列,綜合經濟實力和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和經濟外向度等開放指標在西部地區和國家級新區中位居前列。
1.區位優勢明顯。兩江新區處在重慶市主城都市區核心區域,是成渝地區水陸空交通要沖,東向的長江黃金水道、西向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歐班列、南向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北向的“渝滿俄”班列等國際大通道交匯,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航線數量累計達到95條,擁有3條跑道、3座航站樓。中歐班列(渝新歐)跨越6個國家,全程13天,比海運節省23天,已實現鐵路4小時周邊、8小時出海,公路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長江黃金水道可與16座大中城市的基礎交通建設緊密相連。水陸空鐵的全面推進為兩江新區提供了巨大的交通便捷度,交通物流條件日益改善。
2.開放要素豐富。兩江新區是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要戰略性平臺。兩江新區匯聚全球開放要素,強力推進了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核心區的建設,打造了包括果園港、兩路寸灘保稅港、江北嘴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悅來國際會展城四大開放平臺以及多個國際合作平臺在內的多維度開放平臺,承擔了國家部署的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促進貿易多元化試點等改革試點任務。
3.產業基礎堅實。兩江新區形成了汽車、電子信息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高端裝備、醫藥健康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2019年,汽車產業已聚集長安、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上汽依維柯紅巖、上汽通用五菱、金康等9家整車企業,汽車產業總產值1464億元,整車產能超300萬輛,占重慶全市汽車產值比重的75%,產值儲備能力達到5000億元;電子產業總產值達到1755億元,智能終端產量超3400萬臺,液晶顯示屏產量達到1.8億片,新品產量占比已超過50%,“芯屏器核網”等電子產業規模快速壯大,旭碩、翊寶、京東方等龍頭企業保持快速增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總產值達到272億元;生物醫藥總產值達到85億元,藥友制藥、華邦制藥、北大醫藥等制劑企業產值增速均在20%左右。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60%以上,數字經濟規模占重慶全市比重超過1/4。目前,兩江新區制造業發展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服務業加快高端化提檔升級,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持續創新能力、產業生成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經濟產出能力不斷增強,產業正向高端、高質、高新方向加快轉型。
4.人文生態良好。兩江新區1200平方公里面積中650平方公里為山水等自然景觀,形成兩江環抱、四山簇擁、百園疊翠的良好自然條件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國土生態空間,悅來朱家祠堂、翠云多功城、大竹林蹇氏家族墓地、江北嘴明玉珍皇帝陵等彰顯了厚重的開放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1.帶動成渝地區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改革開放新高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的重要內容。以兩江新區、天府新區兩大國家級新區為重點打造內陸開放門戶,有利于整合成渝地區各類開放平臺資源,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推動分工協作,形成放大效應,助推成渝地區加快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
2.帶動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內陸開放高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地”目標的重要方面。內陸開放門戶理應是內陸開放高地的核心部位和樞紐節點。兩江新區作為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要戰略性平臺,對重慶整體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具有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3.帶動內陸開放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有利于進一步探索立足內陸獨特區位和廣闊腹地、加快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為重慶和成渝地區加快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作出創新示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兩江新區要按照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立足優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
兩江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進一步發揮智能制造、創新賦能、開放帶動、綠色示范、高端服務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發揮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引擎帶動作用,成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雁”“排頭兵”。
1.集約化戰略。摸清底數,對建設用地、產業樓宇、公租房等資源進行清理。根據功能和需求制定項目建設計劃和時序,與經濟社會規劃和年度計劃、國土利用規劃、環保規劃對接,形成年度投資項目庫,提前研究解決土地矛盾、實施匹配等問題,構建投資管控精準、建設標準統一、形象特色一致的開發建設秩序。明確重點產業空間規劃布局,提高土地經濟承載能力,提升重點區域開發強度。
2.智能化戰略。引進專業技術力量,推進智能化改造提升。培育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國家級數字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加快集聚國內外一流數字經濟企業,培育發展壯大一批獨角獸企業。承接好智博會,加快集聚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前沿技術、最頂尖人才、最一流企業。
3.國際化戰略。立足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著力建設國家“一帶一路”交往中心,完善國際化功能設施配套,提升國際交往能力水平,建設內陸國際貿易新高地,成為內陸匯聚全球資源、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功能承載區。
4.品牌化戰略。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打響“兩江智造”“智匯兩江”“兩江服務”等品牌,不斷提升“兩江”的品牌影響力、社會公認度、區域競爭力。

重慶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全景 圖:張坤琨
1.經濟發展高質量。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與服務業并重,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更加重視質量與效益,提升創新能級,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創新型產業集聚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新區塊狀經濟向集聚經濟升格,傳統產業向智能制造升級,建設一流的智能制造產業名城。
2.產業體系高端化。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聚焦“高精尖”領域,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做重慶乃至西部地區的產業龍頭。
3.城市建設高顏值。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建設和管理水平,注重生態底色和文化底蘊,彰顯特色,打響品牌,打造一流生態環境空間、一流城市地標建筑,提升兩江生態福地標識度和文化軟實力。
4.人民生活高品質。城市配套更完善、公共服務更優質、民生保障更充分,成為產城融合、人才匯聚、宜居宜業、活力迸發的“智力密集型新區、活力型新區、智慧型新區、國際型新區”。
5.對外開放高水平。以更加開放的思路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打造營商環境一流的新高地,打造服務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背景下,兩江新區認真打造好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圍繞智能產業、汽車產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壯大醫藥健康、智造裝備、航空航天等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縱深推進現代金融、新型貿易、技術服務、會展經濟等高端服務業創新發展,大力推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以雄厚的制造實力、豐富的研發資源、創新的發展模式“領跑”西部,率先成為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成渝主軸帶合作發展的前沿陣地。在此基礎上,更要重點抓好“四區”建設。
1.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以科技部支持重慶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將兩江新區打造為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制造產業基地等,加快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引進高端人才,促進原始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為重點,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式創新格局。
2.建設內陸對外開放引領區。圍繞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依托重慶自貿區和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推動“海陸國際貿易新通道”建設。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資源,充分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提升開放平臺,優化拓展開放通道,積極完善口岸功能,探索建立內陸自由貿易港,全面深化對外開放。
3.建設西部協調發展先行區。堅持把“協調”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對西部地區以及長江經濟帶的輻射帶動作用,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整體水平,打造城市空間布局合理、資源要素配置優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的協調發展先行區。
4.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示范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統規劃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依托兩江新區“青山碧水、望山看水、映山漾水”的自然生態優勢,加快推進“城市雙修”,打造主題公園,優化教育、醫療資源,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吸引力。統籌生態改善和環境治理,加快推動海綿城市、低碳城市示范區建設,發展生態文明軟實力和內在生產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示范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最關鍵的是加強協同合作。兩江新區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戰略站位,緊扣建設“兩中心兩地”目標任務,充分發揮戰略引擎和龍頭帶動作用,在“干”字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立足自身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勇挑重擔、搶抓機遇,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框架下謀劃推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強化“領跑”西部開放開發和重慶經濟發展主戰場的擔當。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轉型升級,對標世界頂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集聚區、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高質量發展開放型經濟引領區、智慧城市和公園城市樣板區,努力成為重慶擴大開放排頭兵、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和重慶發揮“三個作用”的先行示范區,切實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示范區兩江新區政務大樓 圖:張坤琨
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落地見效,立足汽車、電子等現有產業優勢,瞄準大健康、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等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與天府新區協作共贏,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傳統制造業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汽車產業向綠色、智能、網聯、輕量、共享轉型,加快發展“氫電結合”、L4級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提升“大小三電”、網聯終端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全產業鏈延伸、向規模化方向集聚、向特色技術工藝發展,加快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和“云聯數算用”要素集群。加快新興支柱產業發展壯大,推動裝備制造向智能化、成套化、系統化轉型,著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床、通用航空等領域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制造;高質量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做大中以(重慶兩江)產業園、大地生物醫藥產業園、兩江健康科技城等平臺項目。乘勢推進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建成一批智慧園區、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金融、現代物流、服務貿易、商貿文旅、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推進跨境電商、生鮮電商、智慧零售、在線教育、在線娛樂等集聚發展。持續壯大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區塊鏈、石墨烯、超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基建項目,培育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提升協同創新發展能力上落地見效,率先推進兩個國家級新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強化兩江協同創新區、天府科學城的實質合作,共同爭取成為國家重大創新平臺。要在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上落地見效,加快推進制度創新,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成為承擔成渝地區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創新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政策優勢,依托三大創新平臺,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好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這一“國字號”招才引智平臺,加快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禮嘉智慧公園要堅持“綠色+智能”理念,深化智能技術應用,加大人文與科技完美融合、生態與智慧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探索力度,打造“永不落幕的智博會”,助力重慶建設“智慧名城”。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要培育壯大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服務、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等智能產業,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能級,成為都市區大數據智能化發展主陣地。兩江協同創新區,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發展,增強國內外創新資源的集聚能力,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有效率配置創新資源,構建國內外一流的創新平臺、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與天府新區共同爭取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共建共享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公共科研平臺,共建“一城多園”的西部科學城、“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聯合打造西部科技創新研發的策源地。
在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門戶上落地見效,在拓展開放通道、提升開放平臺、發展開放型經濟、優化開放環境、深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全面發力,著力完善打造果園港、兩路寸灘保稅港、江北嘴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悅來國際會展城等開放平臺,依托兩江新區、天府新區內陸開放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共同爭取在成渝兩地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不斷提升開放能級,更加積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建設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核心承載區,全力打造四大開放平臺,努力成為重慶擴大開放排頭兵。把果園港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發揮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加速推進果園港建設成為內陸型開放口岸、國際物流樞紐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合一”的現代化樞紐港;加快建設出海出境大通道,推進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與長江黃金水道在果園港貫通發運并提質上量;加強中新(重慶)多式聯運“1+1”運營平臺打造,強化果園港與新加坡港“雙樞紐港”聯動,促進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把兩路寸灘保稅港建成國際化智慧港區,做強“保稅+”新模式新業態,打造好“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引進更多“一帶一路”國家館,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推進保稅商圈和郵輪母港規劃建設。把江北嘴建成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引入更多金融總部,建設好江北嘴金融科技港和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區,推動科技為金融賦能。把悅來國際會展城建成西部國際會客廳,完善功能配套,打造會展品牌,承辦更多國際性會議、展覽、論壇活動,建設國際會展名城。
在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落地見效,立足成渝地區,圍繞構建內暢外聯、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規劃和提前建設一批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項目,作為當前應對疫情沖擊、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通過打造兩江新區國際多式聯運體系,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形成新樞紐,推動“四向”暢通建設。東向,要用足用好長江黃金水道,通過“渝申集裝箱直達快線”優先過閘、散改集、推廣三峽船型等方式,提升水運效率與附加值;加快規劃建設渝漢高鐵、渝萬高鐵、沿江高速復線等出渝出川大通道以及跨越銅鑼山、明月山的隧道、軌道、高速公路等重慶主城都市區與“兩群”聯通的大通道。西向,要充分發揮果園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聯動川渝兩地中歐班列、港口資源,探索陸上貿易規則,提升通關效率,優化貨源組織,降低物流成本;加快規劃建設成渝中線高鐵、蘭渝高鐵、渝西高鐵、渝安高速等成渝兩地大通道以及跨越嘉陵江、中梁山等西部槽谷乃至渝西地區與中部槽谷聯絡的大通道,加快與渝西地區同城化。南向,要加快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積極對接欽州港、廣州港等港口,建立健全跨區域通關通檢機制,爭取降低鐵路運價,參與設立西部陸海新通道投資基金;完善南向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設,打通重慶主城都市區東部槽谷縱向交通體系。北向,要加快規劃建設渝廣城際、渝廣支線、渝武和渝鄰高速擴能等項目,打通川東北與重慶北部的“瓶頸路”“斷頭路”,暢通出渝出川北向大通道,開拓“渝滿俄”等國際新物流通道。
在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上落地見效,堅持“人產城景”融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兩江中心”,打造都市區新地標,推動城市空間結構不斷優化。加快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圍繞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會展城市、國際交往中心,全方位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和綜合服務能級,大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人居環境。加強與大型綜合醫院、國際醫院和學校的合作互通與資源共享,擴大公共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與重慶主城都市區其他區域建立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機制,協同打造生態海綿城市。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謀劃的重大戰略。兩江新區將按照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國家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機遇和疫情催生的市場機遇這“三大機遇”,更加積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努力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討論題:
1.兩江新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有哪些優勢和帶動作用?
2.結合實際,談談兩江新區如何發揮引擎帶動作用,全力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