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齊河縣水利局,山東 齊河 251100)
齊河縣2018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1.459萬 hm2,位于祝阿、劉橋、胡官屯、焦廟、表白寺五個鎮,涉及188個行政村。項目區根據水源不同,分為機井灌區和泵站灌區,項目以促進農業節水增效為目標、以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改革模式為目標。
2018年6月齊河縣水利局委托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編制了《齊河縣2018年度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并通過了德州市水利局組織的專家評審。齊河縣在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堅決不搞“一刀切”模式,注重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的作用,及時總結基層實踐中的經驗做法,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做到統籌兼顧、穩妥推進。
齊河縣農田灌綜合定額根據齊河縣近三年農業灌溉情況、灌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田間灌溉方式和復種指數綜合和山東省主要農作物灌溉定額(DB37/T-1640-2010)確定。在進行作物種植結構調查時,考慮主要作物的種植結構實際,確定了不同農作物毛灌溉定額,推算出齊河縣農田灌溉綜合定額3 075 m3/hm2,以此作為水權劃分的定額標準。

表1 項目區用水定額
根據《德州市水利局關于下達各縣(市、區)2018年度水資源管理控制目標的通知》(德水資〔2018〕9號),對齊河縣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進行分解。以鄉鎮為基本控制單元進行水權劃分,根據各鄉鎮有效灌溉面積確定各鄉鎮年度農業水權。由齊河縣水利局向水管站頒發水權證,明確用水權利和義務,水權證書采取動態定期核定管理。
根據《齊河縣農業水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加快建設形成水權交易市場,鼓勵以鄉鎮為實施主體在滿足區域內農業用水前提下進行水權交易。政府授權各鄉鎮水管站水權回收的權利,根據農戶的節水情況予以回收,讓廣大農民群眾成為通過轉讓結余水量獲得收益的主體,促進節約用水,推動結構調整。
根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核算規范》以及有關規定,測算項目區供水成本,并對灌區內農民水費承受能力進行調查,得出結論:改革后項目區種植糧食作物的農民可以承受維護成本水價,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可以承受全成本水價。為確保調整后的農業水價可接受、可實施,項目區的執行水價采取協商定價,可以在指導水價基礎上上下浮動30%,按照執行水價標準由村集體負責收費。為遏制浪費,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用水定額超過節水基數10%以內的,超出部分按原水價1.25倍收取;用水定額超過節水基數10%~20%以內的,超出部分按原水價1.5倍收取;用水定額超過節水定額20%的,超出部分按原水價3倍收取。
根據《政府制定價格行為規則》《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等相關規定,由齊河縣物價局、齊河縣水利局聯合擬定了《關于齊河縣農業用水終端指導價格的通知》文件,最終報縣人民政府同意后將指導水價文件予以印發。
在精準補貼方面將補貼標準與承受能力掛鉤,水利局于每年年末會同有關單位對水價改革項目區進行全面考核,根據《齊河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考核辦法》確定是否予以補貼。獎補費用主要來源于超定額累進加價收費、水權交易費用、財政專項補助等收入。補貼主要用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費、鎮村農民用水協會管理費、鄉鎮水管站運行經費等,獎勵則主要以資金的形式發放到基層用水組織及農戶個人。
獎補一般按照申請、審核、公示、批準、兌付等程序實施。村集體向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鎮水管站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在鎮、村兩級公示不少于五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由齊河縣水利局批準,齊河縣財政局兌付,把獎勵資金發放給村集體。村集體可通過水管員逐戶核對水表,將節水獎勵發放到具體農戶。
2018年項目區采用“鎮水管站+村委會+水管員”的管護新機制,根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資方式確定產權,齊河縣水利局向鎮水管站頒發項目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證書、使用權證書,鄉鎮水管站與項目村簽訂工程管護責任書,項目村建立管護工作臺賬,保障工程安全長效運行,落實“兩證一書一臺賬”管理制度,建立工程灌溉、維修、管護制度,制訂財務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水費收繳管理制度。
齊河縣人民政府把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自2010—2018年連續九年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點縣項目,實施了齊河縣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項目、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管理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試點項目等工程基礎,基本確保了項目區高效節水灌溉設備相對成方連片。
1)節水節電節地效益。項目實施后,年公頃均節水20%左右(約1 050 m3),節水的同時縮短了灌溉周期,減少農戶用電費用支出,適度緩解農民群眾的水費負擔,計量配套設備的安裝改變了灌區原本按公頃收費模式,有效改善了水源浪費嚴重的灌溉局面,伴隨著基礎灌溉設施的完善,原來的土渠還耕為農田,增加了種植面積,節地率約1~2%。
2)增產效益。結合項目區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的種植結構,項目實施后,通過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根據農作物需要適時灌溉,灌溉周期縮短,澆水及時,肥料利用率提高,促進了作物增產,項目實施后,糧食增產10%以上。
3)省工省錢效益。項目的實施有效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節省了用水戶灌溉機具的購置維護投入,減輕了農民負擔,減少農村水事糾紛,農民通過外出打工或從事第三產業拓寬了增收致富的路子。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灌溉保證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滿足糧食需求,確保糧食安全,而且有利于調整和優化作物種植結構,促進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的發展。通過實施項目建設,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節約用水,有利于促進農業供水管理體制和水價機制的形成。
化肥(主要是氮肥)現狀的有效利用率僅為50%左右,在肥料損失中,淋洗是肥料損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過多的用水,使灌溉水挾肥入滲到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污染,而發展節水灌溉,降低了灌水定額,一般不會形成滲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減少了對地下水污染的可能。另外,由于節約用水,維持了地下水的采補平衡,減少了地表水回灌補源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
改革初期水費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占很大比重,農民減免水費的呼聲一直存在,部分群眾錯誤地認為水價改革就是要提高水價,增加農民負擔,忽略了電費成本、肥料利用率、糧食產量等方面帶來的收益。
由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在齊河縣初步試行,在制定水價體系和獎補機制方面所依據的多為歷年統計數據,但前期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尚未普及,部分大水漫灌年份數據已失去實效性,與灌區內改革實際存在偏差,需要在改革試行的過程中總結經驗逐步完善。
齊河縣2018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選取的五個鄉鎮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基礎較好。剩余鄉鎮的改革基礎較為薄弱,推進難度較大,對此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改革整體局面,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一是強化輿論宣傳,加強政府與農民的溝通協調,降低用水戶的抵觸心理,使農民從心理上接受水價的提高。
二是在收費中遵循從寬認定原則,指導水價要通過農民承受能力計算得出,確保水價提升在農民經濟可承受范圍之內。
三是確保于每年年底前補貼獎勵發放到位,讓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節約用水帶來的實際收益,有效緩解水價調整給群眾帶來的經費負擔,使農民群眾積極配合計量收費政策的落實到位。
改革初期,應對灌區內2018—2019年度不同種植農作物實際用水數據進行充分調研,統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后最新用水數據,掌握硬件計量等設施的管理維護支出,以改革后的最新數據作為支撐,進一步完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方案,使其更加符合齊河縣實際,體現獎補政策的精準性。
充分總結前期改革試行階段影響改革推進因素,及早謀劃后期各鄉鎮的改革布局,重點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完善、種植結構和用水數據的調研、群眾宣傳等工作入手,將阻礙改革推進因素前移,做好迎接改革攻堅期的準備工作。
目前齊河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正處試行階段,水價改革的整體模式初具雛形,但是在節水技術創新、水價市場化運行、統籌工農業用水跨行業交易補償等環節依然需要下足功夫做大量文章。
水價綜合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門積極配合形成改革合力,統籌各方資源,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業水價改革領域,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不竭動力和有力支撐。要明確水價改革是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紅利由群眾共享的改革理念,兼顧多方利益,營造政府、社會、農民共同參與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