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思聰

“使用者有時候比設計師更敏感,設計之前,設計師需要進入他們的場景,去感受。”



12年前,“半木”創立時,新天地馬當路僅23.5平方米的只有10件作品不到的實驗店是“半木”最早的家。在湖絲棧半木明舍和文定店之后.半木在新天地的新家抱以“傳播者”的態度.歡迎來自不同圈子的人進店。這個包含茶室、書房、客廳、臥室以及衣帽間的生活空間身處鬧市,卻營造了猶如游園的移步換景之感,跨越了12年的輪回,“半木”仍在詮釋著“取半舍滿”的哲學。
同時身為建筑師的“半木”創始人呂永中在拿到新天地這個雙層的“空盒子”時,其豐富的空間結構使他聯想到游園的意境之美,便通過格柵窗巧妙地連通每個生活空間.同時用天井打通上、下兩層的視線,增添意趣,卻也不顯得過于直自。在一層的客廳空間中,坐在“新宋”羅漢榻上,可以透過圓形月窗看到白雪一般的大理石樓梯,樓梯致敬懸空寺的“半插飛梁”樓梯結構,同時具有書架的功能,左側榫卯結構扶手中融入的弧度輕柔地將視線向上引導,取名為“書香踏雪”,雪上踏步之時,月窗仍然能夠將餐廳景致引入,二層的臥室空間將文雅氣質帶入臥室,而不失夢境之柔軟,衣帽間結合了現代指紋鎖的科技和傳統居住空間的質感。
“使用者有時候比設計師更敏感,設計之前,設計師需要進入他們的場景,去感受.”“半木”聯合創始人牛斌說道.“比如設計床就要用做夢的方式,設計茶具就要先喝幾年茶。”“半木”現在似乎更享受”下山“時看到的風景,不拘泥于設計的形式,家具中承載著經過時間打磨的細節和記憶,它們不會擾亂你的視野.靜默但是卻能夠被使用者感知,就像這里可以看到的呂永中的設計手稿、曾經湖絲棧半木明舍的青苔照片、又或者是隨手拍下的一個徽州的門頭上寫著“恩榮”二字。正如呂永中所認為的“文化”二字在于“化”,內在的文化意象成就了“半木”設計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