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湫莎

陳亞珠與恩師唐耀宗在JT-ESWL-II型腎結石體外碎石機前
接過沉甸甸的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獎”證書,陳亞珠輕輕道謝。面對榮譽,她低調而靦腆;談及工作,她興致勃勃。
作為民族醫療器械創新研究和產業轉化的領軍人物,陳亞珠是跨學科“醫工交叉”的先行者。20世紀80年代,她是我國研發液電式腎結石體外粉碎機的重要貢獻人,迄今為止,該儀器讓數百萬患者擺脫了開刀的痛苦。20世紀90年代后期,她瞄準國際前沿,創新性地提出“新一代多模式相控聚焦超聲技術”,帶領團隊相繼研發出磁波刀和超波刀,為我國重大疾病物理治療技術、設備研制和臨床實施作出了卓越貢獻。
“榮譽歸于過往,期望給予未來。”而今,84歲的陳亞珠依然心系患者。如果能為他們減輕一分痛苦,她愿意一直努力下去。
1936年,陳亞珠出生在浙江寧波。年幼時,父親因醫治不及時而痛苦離世的經歷,在她心中埋下了一個醫生夢。1962年,她從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高壓電技術專業畢業,開始高電壓絕緣、防雷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原以為就這樣遠離了自己從醫理想,可命運總是妙不可言。
20世紀80年代,腎結石是我國的一種多發病,患者需要開刀取石。那時,德國推出了一種用物理方法擊碎腎結石、通過尿道排出體外的無痛無創設備,一臺儀器售價高達120萬美元,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廣大患者難以承擔。于是,“研發中國人自己的碎石機”的念頭在陳亞珠和導師心中燃起。
體外碎石技術需要融合電子、計算機、自控、影像、醫學等多門學科,對陳亞珠來說,想做成這個項目難度相當之大。
因為不被看好,他們遭遇了科研中最大的難題——缺錢。為了籌集資金,陳亞珠和導師“跑斷腿,磨破嘴”。不過,既然瞄準了目標,他們心中只有一條路,就是實現它。最后,師徒二人從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獲得了40萬元低息貸款,終于啟動了項目研發。經歷一年零八個月的日夜奮戰,中國式液電腎結石體外粉碎機宣告研制成功。
直到如今,陳亞珠還反復回味那段為中國“碎石機”奮斗的日子,緬懷導師,感慨萬千。她說,那時候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要把問題解決掉。”后來,她總是拿這段經歷鼓勵學生:“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1987年,憑借體外碎石機,陳亞珠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就這樣,工科出身的她終于結緣醫學,并于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可她始終認為:“我只是在醫學工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從碎石機開始,陳亞珠不斷填補著國內無創醫療儀器的空白:前列腺增生熱療儀、尿流動力學檢測儀、頭頸部惡性腫瘤超聲熱療儀……這些設備凝聚著陳亞珠同一個初心:讓臨床治療效果更好一點,使患者疼痛再少一點、生活質量更高一點。
隨著腫瘤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殺手”,陳亞珠又開始琢磨針對腫瘤治療的無創手段。她敏銳地洞察到,基于物理技術的腫瘤治療裝備即將迎來研發高潮,強烈而急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已到花甲之年的她再次集結團隊,一頭扎進了新領域。
20世紀90年代,陳亞珠在國際上創新性地提出“新一代多模式相控聚焦超聲技術”,將超聲能量從體外以“綠色、精準、個性化”方式匯聚于腫瘤等病灶部位,使瘤體溫度迅速提升至65℃以上,利用高溫“燒死”腫瘤組織,在醫學影像的結合下,實現精準測溫、手術可視化和實時療效評估。歷經20年不懈攻關,2016年,由她帶領團隊研發的磁共振引導新一代相控聚焦超聲診治一體化裝備(簡稱“磁波刀”)亮相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目前,“磁波刀”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華山醫院、上海市腫瘤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試驗,有望惠及廣大患者;團隊相繼推出的由超聲B超引導的新一代相控聚焦超聲診治一體化裝備(簡稱“超波刀”),首先應用在婦科疾病診治領域,至今已在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蘇大一附院、江西省人民醫院完成多例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療效顯著。
如今,耄耋之年的陳亞珠仍然探索不止,不斷挑戰新問題,引領生物醫學工程這一交叉學科不斷發展。在她心中,始終有一種執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科研中的大事小情,陳亞珠向來事必躬親,嚴謹細致。她始終相信,成敗的關鍵在于每一個細節。即使在經歷病痛之時,陳亞珠心中最牽掛的仍是科研中的棘手難題。對她來說,做科研早已不是簡單的工作,而是畢生的信仰。
60年來,陳亞珠培養了10多位博士后、40多位博士、100多位碩士,她的愛國之心以及再難也要上的創新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輩——
學生白景峰記得,陳亞珠對待科研一絲不茍,對待學生如同家人,對待生活自奉極簡,“少花錢,多做事”是她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學生沈國峰記得,團隊每次發文章前,陳亞珠都要學生描述其創新點,對實驗過程乃至每一個原始數據都要逐一論證,400多篇論文,篇篇如此;
學生張捷從高壓電技術專業畢業后,在陳亞珠的影響下,走上了國產醫療器械的研發道路;
陳亞珠培養的多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從國外名校學成回國,毅然放棄外企高薪,組成雙創團隊,致力于將實驗室的重大研究成果產業化,打造民族醫療器械品牌。
今天,這位投身科研一甲子的女科學家為了從始而終的夢想,繼續堅定地站在團隊身后,成為他們的最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