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

這場關于德化白瓷的對話,連接過去和現在,更關乎未來,不僅為迷人的歷史帶來新的光束,更直擊靈魂。


1295年,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到家鄉意大利,帶回了第一件抵達歐洲的瓷器——來自中國德化的青白釉四系罐,現存于威尼斯圣馬可教堂。17世紀,德化制作的陶瓷器皿和雕塑因晶瑩剔透、通體潔白,受到歐洲市場的狂熱追捧,成為最早的來自中國的奢侈品,被稱為“Blanc de chlne”,即“中國白”。這股熱潮也催生了德國梅森陶瓷的誕生,開啟了歐洲陶瓷史。
今年9月,倫敦的V&A博物館揭幕了特展“德化白瓷:對話進行時”,展示近百件V&A館藏古代德化白瓷精品,以及由6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作品。用全新視角重述中國德化陶瓷的故事,在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建立紐帶,打破東西方陶瓷創作和文化背景的界限,探索工業生產與藝術創作的融合。
搭乘玻璃電梯來到博物館頂層拱形穹頂、光線通透的陶瓷展廳,一片純粹的潔白溫潤讓一切嘈雜都戛然而止,光影中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在進行。“當人們談及德化白瓷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巧奪天工的傳統佛像雕塑,但德化工匠的創意遠不止這些,很多作品中蘊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超乎尋常。“籌備展覽之初,亞洲部策展人李曉欣與此次展覽的顧問應健去德化實地考察,發現當地非常完整地保存了精湛的傳統工藝,讓藝術家們進發出無限的創作動力。于是V&A博物館與Ting-Ying藝廊合作邀請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到德化進行駐地創作,體驗當地文化、了解白瓷歷史、與匠人合作,探索和挑戰白瓷作為一種創作材料的多元化面貌。
英國新銳陶藝家Lucille Lewin的裝置作品《豌豆的秘密生活》(見下頁圖2)有著無盡的詩意,“德化瓷土輕盈的特性造就了這組作品,將自然中的脆弱和生命展露無遺”。而展覽中最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則來自旅美中國藝術家梁婉瑩,她將德化白瓷中的肅穆莊嚴用頗具戲劇張力和儀式感的大型陶瓷雕塑闡釋,與天花板懸垂的紙簾構成半開放的自省空間。

“德化白瓷是世界陶瓷史中的重要篇章,在當今藝術及設計界仍舉足輕重。”
——Tristram HuntV&A博物館館長


為了連接遙遠的過去和未來,我就是因此而存在的。“日本漫畫《棋魂光之棋》里的這句話用來概括此次展覽最吸引人的地方倒也非常貼切:將歷史和時代進行連接,讓當代創作者從傳承中吸收養分,輔以天馬行空的創新。英國華裔著名陶瓷設計師Peter Ting看見自己的作品和“瓷圣”何朝宗于16世紀晚期創作的觀音像陳列在一起,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這種感覺就像將油畫作品和達芬奇的畫作放在一起,真的太奇妙了!”他完美地將白瓷觀音像最重要的元素發揮在了作品上:觀音像的纖纖細指層疊排列在咖啡碟上,細小陶瓷珍珠散落在花瓶周圍,薄如紙的花朵簇擁在缽體中。
有趣的是當策展人為中國藝術家、德化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蘇獻忠挑選呼應的經典作品時,偶然發現早在1953年,V&A博物館就收藏了其曾祖父、晚清民國著名瓷塑家蘇學金創作的傳統羅漢像,促成了蘇氏兩代陶藝家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外同時展出。然而他的作品《山水》和《紙》系列打破了一脈相承的家族傳統,用抽象而靈動的形態探討自瓷的存在方式。而這次展覽中顏色最為艷麗的作品莫過于一件18世紀在德化制作、在荷蘭繪制的瓷山。巧合的是3個世紀之后,來自荷蘭的藝術家Babs Haenen以自然形態為靈感,創造出極具動感的雕塑造型,并運用其標志性的繪畫風格呼應了這件古代瓷塑的經典色彩。
“德化充滿創造力,既可以做出極其精美的作品,也可以創造出很瘋狂的作品。”V&A博物館東亞部前負責人、著名中國陶瓷學者John Avers的這句話,為此次展覽做了最好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