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旗林 黃晉 胥賢 胡仁云



摘要:采用豐年蟲、水蚯蚓、微囊飼料3種餌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對圓口銅魚(Coreius guichenoti)仔稚魚投喂60 d,以研究對其存活率和生長率的影響。結果表明,30日齡后投喂水蚯蚓的存活率、全長、體長、體重均高于其他試驗組,特定生長率為(4.44±0.30)%/d,顯著高于對照組和W15微囊飼料組。15日齡后轉投微囊飼料組的全長、體長、體重和特定生長率最低。不同的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仔稚魚的存活及生長有顯著的影響,30日齡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地提高存活率及生長率。
關鍵詞:圓口銅魚(Coreius guichenoti);幼苗;轉食;存活率;生長率
中圖分類號:S962.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4-0129-03
Abstract: The Coreius guichenoti larvae were raised with fairy shrimp, limnodrilus and particulate feed bait feed for 60 day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 on the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r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 larvae fed with limnodrilus had higher survival rate, total length, body length, weight than other groups after 30 days post hatching(dph), and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was(4.44±0.30)%/d. The total length, body length, weight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were the lowest of the particulate feed group after 15dph.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feeding metho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e larvae. Feeding the fairy shrimp before 30 dph, feeding the limnodrilus after 30 dp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rate.
Key words: Coreius guichenoti; larvae; feeding method; survival rate; growth rate
圓口銅魚(Coreius guichenoti)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鮈亞科(Gobioninae)銅魚屬(Coreius),別稱水密子、方頭、肥沱、麻花魚等,常見于長江上游干流,如沱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烏江的下游水域。棲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食性較雜,主要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魚卵魚苗、植物碎屑等為食[1-4]。春季上溯尋找適合的產卵場,產卵后至立秋又回到干支流的中下游及湖泊中越冬,卵隨波逐流,漂浮發育。
圓口銅魚受建壩阻隔、過渡捕撈、水域污染等因素的影響,其野生資源量、產卵規模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產卵位置也有所改變[1,5],目前已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列為CR級(極危)[6]。圓口銅魚的人工催產、孵化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7-10],其人工繁殖保護作為生境區域內各水電站和科研院所的保護手段之一,仍存在開口難、轉食死亡率高、易發病的難題。因此開展有關幼苗培育的研究,提高其存活率及生長率至關重要。
不同的轉食策略對胭脂魚、松潘裸鯉的存活率和生長率存在不同影響,對幼苗生長及培育具有指導性意義[11,12]。居于此,本試驗研究了不同餌料對轉食期的圓口銅魚幼苗存活及生長的影響,總結出最佳轉食方案,旨在為圓口銅魚苗種培育和放流保護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在大渡河流域安谷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開展,試驗圓口銅魚幼苗為增殖站人工催產所得。待圓口銅魚受精卵完成孵化,幼苗平游后,先用豐年蟲開口,挑選生長良好、正常攝食的幼苗開展試驗。同時,準備豐年蟲、水蚯蚓、微囊飼料等餌料。
1.2? 轉食策略及養殖方式
1.2.1? 轉食策略? 整個試驗周期為60 d,依據轉食策略不同,共設計4個試驗組及1個對照組,如圖1所示。圓口銅魚幼苗開口至試驗結束只投喂豐年蟲,記為對照組;圓口銅魚幼苗用豐年蟲開口15 dph(days post hatching)后轉食投喂水蚯蚓45 d,記為W15水蚯蚓組;圓口銅魚幼苗用豐年蟲開口15 d后轉食投喂微囊飼料45 d,記為W15微囊飼料組;圓口銅魚幼苗用豐年蟲開口30 d后轉食投喂水蚯蚓30 d,記為W30水蚯蚓組;圓口銅魚幼苗用豐年蟲開口30 d后轉食投喂微囊飼料30 d,記為W30微囊飼料組。
1.2.2? 養殖方式? 每個試驗組挑選健康圓口銅魚幼苗100尾,每個重復50尾。試驗在循環養殖系統中進行,在養殖缸中設置網箱,然后將幼苗放入網箱中利用循環流水的方式養殖。每日測定水溫、溶解氧、鹽度等相關參數,試驗期間水溫波動范圍在18.5~20.5 ℃,DO范圍在7.8~8.3 mg/L,鹽度范圍在0.1‰~0.2‰。每日定點投喂4次,投喂方式采取飽食投喂法,其中,水蚯蚓需要切碎至符合幼苗攝食的粒徑,方便幼苗攝食。同時,根據幼苗大小選擇適宜的微囊飼料。
1.3? 數據測量及計算方法
試驗前每組隨機的挑選30尾幼苗,統計全長、體長、體重等數據。試驗結束后,從每組每個重復中隨機挑選30尾幼苗進行全長、體長、體重等生物學數據統計,若試驗過程中數量不足30尾則全部測量。每天記錄死亡數,并且測定溫度、pH、DO等水質參數,并做好記錄。
測量時體重精確到0.000 1 g,全長和體長精確到0.5 mm。根據測量和統計結果,計算特定生長率(SGR),計算公式如下[13]:
SGR(%/d)=100×ln(Wt/W0)/t
式中,W0表示初始體質量(g),Wt表示終末體質量(g),t表示試驗時間(d)。
1.4? 數據分析
試驗所得全長、體長、體重數據均用x±Sx表示。采用Excel 2003進行常規計算后,利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Duncan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幼苗存活率的影響
經過60 d的試驗,不同的轉食策略下圓口銅魚幼苗的存活率如圖2所示。各試驗組存活率大小順序為對照組(89%)>W30水蚯蚓組(82%)>W15水蚯蚓組(73%)>W30微囊飼料組(72%)>W15微囊飼料組(45%)。對照組只投喂豐年蟲的圓口銅魚幼苗存活率高,其次為圓口銅魚開口30 d后開始投喂水蚯蚓組。圓口銅魚開口30 d后轉食存活率高于開口15 d,同時,轉食水蚯蚓存活率高于轉食微囊飼料。
2.2? 不同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幼苗全長、體長的影響
不同轉食策略下各試驗組圓口銅魚幼苗全長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W30水蚯蚓組幼苗的全長大小為(38.6±2.3) mm,顯著高于對照組、W15水蚯蚓組、W15微囊飼料組、W30微囊飼料組(P<0.05);W15水蚯蚓組與W30微囊飼料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W15水蚯蚓組、W30微囊飼料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W15微囊飼料組(P<0.05);W15微囊飼料組幼苗全長大小最小,為(23.0±1.6) mm,顯著低于對照組及其他試驗組(P<0.05)。
不同轉食策略下各試驗組圓口銅魚幼苗體長如圖4所示。體長的顯著性分析結果與全長一致,其中,W30水蚯蚓組幼苗的體長大小為(31.0±2.1) mm,顯著高于對照組、W15水蚯蚓組、W15微囊飼料組、W30微囊飼料組(P<0.05);W15水蚯蚓組與W30微囊飼料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W15水蚯蚓組、W30微囊飼料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W15微囊飼料組(P<0.05);W15微囊飼料組幼苗體長最小,為(18.6±0.9) mm,顯著低于對照組及其他試驗組(P<0.05)。
結果表明,圓口銅魚幼苗在開口30 d后轉食水蚯蚓圓口銅魚全長、體長最大。同時,根據不同轉食策略得知,幼苗開口30 d后開始轉食生長效果高于15 d,轉食水蚯蚓對幼苗的生長較微囊飼料好。
2.3? 不同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幼苗體重的影響
不同轉食策略下各試驗組圓口銅魚幼苗體重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W30水蚯蚓組幼苗的體重為(0.435 9±0.078 6) g,顯著高于對照組、W15水蚯蚓組、W15微囊飼料組、W30微囊飼料組(P<0.05);W15水蚯蚓組與W30微囊飼料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W15水蚯蚓組、W30微囊飼料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W15微囊飼料組(P<0.05);W15微囊飼料組幼苗全長最小,為(0.087 8±0.022 3) g,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而顯著低于其他試驗組(P<0.05)。結果表明,圓口銅魚幼苗在開口30 d后轉食水蚯蚓圓口銅魚體重最大。同時,根據不同的轉食策略得知,幼苗開口30 d后開始轉食生長效果高于15 d,轉食水蚯蚓對幼苗的生長較微囊飼料好。
2.4? 不同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幼苗特定生長率(SGR)的影響
不同轉食策略下各試驗組圓口銅魚幼苗特定生長率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W30水蚯蚓組幼苗的SGR大小為(4.44±0.30)%/d,顯著高于對照組、W15水蚯蚓組、W15微囊飼料組、W30微囊飼料組(P<0.05);W15水蚯蚓組與W30微囊飼料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W15水蚯蚓組、W30微囊飼料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W15微囊飼料組(P<0.05);W15微囊飼料組幼苗SGR大小最小,為(1.75±0.41)%/d,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而顯著低于其他試驗組(P<0.05)。圓口銅魚幼苗在開口30 d后轉食水蚯蚓的生長速度最快,轉食水蚯蚓較微囊飼料好。
3? 討論
研究了不同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幼苗存活及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轉食策略對圓口銅魚幼苗的存活及生長有顯著的影響。經過60 d的試驗結果顯示,圓口銅魚幼苗在豐年蟲開口30 d后,轉食水蚯蚓的生長速度最快,死亡率雖略低于對照組,但也高達82%。相同的轉食時間對比可知,轉食水蚯蚓較微囊飼料好,相同的轉食餌料顯示豐年蟲開口30 d后轉食效果較15 d好。
從養殖生產的角度出發,在圓口銅魚的培育過程中,一方面高存活率可直接帶來高產量,另一方面生長速度快有效地縮短了幼苗期培育的風險期。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圓口銅魚幼苗的培育過程中,在開口30 d后轉食水蚯蚓能有效地提高存活率及生長速度。水蚯蚓作為生物餌料長時間的投喂會大大提高養殖育種的成本,長遠的角度還需給幼苗轉食人工餌料來降低養殖成本,而本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在開口30 d后投喂微囊飼料與在開口15 d后投喂水蚯蚓對比,圓口銅魚幼苗生長與存活無顯著差異,這說明在圓口銅魚養殖過程中選擇適宜的轉食點,轉食微囊飼料是可行的。由于本研究試驗周期較短,關于合適轉食人工餌料策略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會元,楊? 志,高少波,等.金沙江中游圓口銅魚早期資源現狀[J].四川動物,2012,31(3):416-421,425.
[2] 劉? 飛,但勝國,王劍偉,等.長江上游圓口銅魚的食性分析[J].水生生物學報,2012,36(6):1081-1086.
[3] 李? 雷,危起偉,郭? 威,等.長江宜賓江段銅魚屬魚類種間食物關系[J].應用生態學報,2015,26(6):1877-1882.
[4] 黃? 琇,鄧中粦.宜昌葛洲壩下圓口銅魚食性的研究[J].淡水漁業,1990(6):11-14.
[5] 高少波,唐會元,陳? 勝,等.金沙江一期工程對保護區圓口銅魚早期資源補充的影響[J].水生態學雜志,2015,36(2):6-10.
[6] 蔣志剛,江建平,王躍招,等.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J].生物多樣性,2016,24(5):500-551.
[7] 楊? 志,龔? 云,朱? 迪,等.金沙江中下游圓口銅魚的繁殖生物學[J].水生生物學報,2018,42(5):1010-1018.
[8] 李曉東,危兆蓋,黃? 照,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圓口銅魚人工馴養繁殖成功[J].水產科技情報,2014,41(5):268-269.
[9] 張賢芳,張耀光,甘光明,等.圓口銅魚早期卵母細胞發生的超微結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19-124.
[10] 張賢芳.圓口銅魚卵巢發育及卵子發生的初步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3.
[11] 郭忠娣,劉亞秋,黃? 靜,等.不同轉食策略對胭脂魚仔魚和稚魚生長及存活率的影響[J].水產學報,2016,40(1):64-72.
[12] 胡仁云,舒旗林,丁? 勇,等.不同轉食策略對松潘裸鯉仔稚魚生長及存活的影響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35):117-119.
[13] 殷名稱.魚類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