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壇壇


建筑師張迪和她的團隊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一邊打造自己的家,一邊嘗試新鮮的材料組合、工藝手法、色彩組合,成功之后,又用到別的項目上,她的家猶如最佳的建筑“試驗田”。

“廚房是最有生活煙火氣的地方,也是每天碰面最多的地方,要開放而舒適,不能封閉。”
聽建筑師張迪講這個家的故事.與往常的方式不太一樣..我在北京刮著大風卻陽光燦爛的下午,走進位于三里屯一處鬧中取靜的小樓.這里是由她與合伙人創辦的waa未覺建筑的辦公空間。一如人們對于大多數建筑事務所的想象,開放而通透的氛圍.折射出自由又充滿活力的工作氣氛。張迪的辦公室與外部只有一道玻璃墻之隔.布置得井然有序.墻上一塊可以畫圖寫字的留言板,一幅她收藏的藝術畫作成為空間里的視角焦點。“其實我做的很多項目靈感都是來自藝術品.我的家也是如此。”我們的話題便從藝術展開。
她在電腦上給我展示了藝術家Pieter Vermeersch的作品.這位藝術家對于色彩的形態與組合方式有著非凡的創想。張迪告訴我.她在設計這個家時關于色彩與材料組合上的諸多靈感,來自PleterVermeersch作品的啟發。在電腦前,她用了五分鐘來搜尋藝術家的作品圖,這不是一件易事,因為我驚訝地發現.她的電腦里分門別類地儲存了幾十、上百位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猶如一座豐富的靈感寶庫。如此近距離地了解一位建筑師的工作方式、靈感工具、思維流程.與往常我們從實地的感性角度直觀入手.非常不一樣。
這套房子從最初定下設計方案到后來的改造實施,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張迪和她的團隊一邊完成別的項目“順手來動動工”,因是她自己的家,又多了一層不用妥協的可能性,如她感嘆“顏色就調配了無數次”,在不斷地嘗試與打破之后.這個家幾乎成為她耗時最長的作品。張迪也笑稱:“這個家像是我們的試驗田.盡管用了好幾年的時間.但我們卻在這里嘗試了很多新鮮的材料組合、新的工藝手法、色彩組合.試驗成功之后,又用到別的項目上。”

張迪與她的團隊做過很多與藝術有關的項目.無論是銀川美術館.還是商業上的項目.每一次談起設計初衷時.她都會圍繞著情緒二字來展開。“情緒是人對周邊環境、空間的一種感知.一種反射。一個空間環境.可以讓人喜歡或是不喜歡.但最怕的就是讓人無感。”
這個家的設計,依然從情緒上出發,而連接情緒與現實的關鍵一環.便是貫穿于家中每個不同區域的地面石材。“我是先看到了這塊石頭,才有了整個家的設計想法。一位在福建的朋友發給我這張毛石的照片,它帶著粉、灰、墨綠的色調,我很喜歡這個配色。這三種顏色也構成了整個家的底色組合。”而這塊石頭也遠不止奠定了色彩,更成為家中的標識。她將石材切割成不同的弧度,拼接之后鋪設在不同區域的地面、墻面,靈動多變.如同一條貫穿室內的小徑、走道、橋梁.指引著行進的方向,“站在上面,它就是一條路。”她希望呈現一種地界的概念.亦是人和環境的所屬關系,豐富著空間情緒的層次。
“當我們進入一個空間里.第一眼看到的常常就是地面.地面對人的感官有著極強的影響。我用這塊石頭地面來貫穿,再與之搭配地毯或是木地板.規劃出走動與停留的動線。它不是為了裝飾而存在的.在功能行為上有指引的作用。”張迪說,或許因為自己的建筑師背景,她對于純裝飾性的設計需求幾乎沒有,家中的每一處設計,都有功能和意義上的考慮。“我的家里幾乎沒有幾件家具是買回來的.大多數家具和燈具,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都在顏色或是功能上與整個家的調性吻合。”
家中的布局和功能分區也是基于她與家人對生活的感受和需求。“我喜歡開敞而通透的環境,家中幾乎沒有門.我不覺得沒有門就沒有歸屬感.你可以通過色彩、燈光.甚至是布局.來營造歸屬感.讓人待得住,這依舊是情緒的問題。”房子的面積很大,但是在格局上卻十分開闊.沒有設置太多獨立的房間。家里有兩個廚房,一個中廚、一個西廚,“我覺得廚房是最有生活煙火氣的地方.也是大家每天碰面最多的地方,一定要開放而舒適,不能封閉。”她的家中沒有書房,這也映射著她與丈夫的工作習慣,“我可以在辦公室里工作到很晚,但不喜歡把工作帶回家里.我的書都在辦公室。”唯一被她戲稱為“不是剛需”的游泳池.是因為房子的空間相對比較大.但她和家人又不是那種需要影音室、棋牌室的人。
談起家中最滿意的地方.張迪想了想告訴我并不在某處細節,而在于現實的結果和效果圖所呈現的沒有出入。這恐怕是最讓建筑師、設計師們欣慰的事情了。“不只是我的家.我們做項目的時候.也一直是這么要求自己的。”
在張迪家里,你幾乎看不到什么零碎的生活物件.而背后的秘密是她設計了很多儲物柜將它們藏起來了。她的家也極具美術館與畫廊的氣質,無論是配色還是結構,都為擺放藝術品創造了好的基底。白盒子畫廊在她的家里嘗試一個家美術館的項目.家中的大多數藝術品都來自這次的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