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川 畢娟 周婷 李莉 馮瑩

【摘要】目的 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貫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確診為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100例。所有的患者在腦梗后接雙抗治療后21天進行分組:試驗組:阿司匹林100 mg +西洛他唑100 mg;對照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共計6個月。首先收集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后根據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將患者分為良好預后、不良預后、死亡組。結果 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未見明顯差異。在臨床預后上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尤其是在死亡人數和出血轉化人數上,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結論 阿司匹林聯合西洛他唑治療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關鍵詞】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西洛他唑;阿司匹林;療效。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2
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一大類,病死率及致殘率極高[1]。目前藥物保守治療仍然是絕大多數患者的一線選擇[2-3],現行的研究發現雙抗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獲益。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雙抗21天后患者的出血風險明顯增加,并不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國外有研究者提出用西洛他唑替代,可惜的是目前為止,尚缺乏國內臨床數據。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貫治療的預后比較,為臨床更精準的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東西湖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確診為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藥物治療的患者100例。收集其一般臨床資料進行比較。
1.2 納入標準
(1)年齡≥45歲。(2)符合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斷。(3)入院mRS評分≥3分。(4)規范接受雙抗治療者。(5)無出血傾向、無嚴重心、肝、腎等實質臟器疾病;近期無重大手術史。(6)患者(委托人)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入院基礎NIHSS評分>15分?;颊吆喜⑵渌鞴倩蝻B腦其他嚴重疾病。家屬拒絕或無法完成隨訪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腦梗后接受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共計21天;后進行開放式分組:試驗組:序貫應用阿司匹林100 mg +西洛他唑100 mg;對照組: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共計治療6個月。
1.4 一般臨床資料觀察
性別、年齡、入院時收縮壓、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心臟病史、卒中史、吸煙史、飲酒史、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膽固醇(CHOL)、隨機血糖(GLU)、發病時間、NIHSS評分、閉塞血管(前、后循環)。
1.5 臨床預后觀察
根據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評分標準,電話隨訪所有納入患者90天mRS,0~2分表示良好預后,3~5分表示不良預后,依此分成兩組。
1.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
共收集到100例患者,其中實驗組32例,對照組68例。實驗組女10(31.35%),平均65.13±10.85歲;對照組女28(41.3%),平均67.59±10.43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入院時三高病史、降壓藥物使用情況、腦卒中病史、吸煙史、飲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膽固醇(CHOL)、血糖(GLU)、發病時間、NIHSS評分、閉塞血管(前、后循環)未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預后觀察
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臨床預后上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尤其是在死亡人數和出血轉化人數上,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出血轉化人數試驗組也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見表1。
3 討 論
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序貫應用阿司匹林100mg +西洛他唑100mg患者的臨床預后和出血風險明顯減少,這表明阿司匹林聯合西洛他唑治療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其一方面可以延續雙抗的臨床癥狀有效性,另外一方面可以減少患者的不良預后,如出血風險和死亡率。為了更加清晰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愈合,我們進一步的分析了兩組患者預后差異具體情況。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臨床預后上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尤其是在死亡人數和出血轉化人數上,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出血轉化人數試驗組也較對照組明顯減少。
究其原因,可能與影響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預后的因素有急診NIHSS評分、急診至再通時間、是否再通等有關[4-5]。其中NIHSS評分是影響患者mRS的獨立危險因素,基線NIHSS評分越高,患者對腦缺血的耐受力越差,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越重。NIHSS評分是快速判斷是否為大血管閉塞的有效方法。研究顯示NIHSS評分≥10分時其對大血管閉塞的預測達到最佳特異性(74%)和敏感性(73%)[6]。而對于大血管閉塞型腦梗死,即使獲得了有效開通,其腦梗死范圍、程度、并發癥等仍較嚴重,預后較差[7]。另外,有研究表明,抗血栓治療的有效性每增加一小時,良好預后的發生率就下降38%[8]??赡艿脑驗?,癥狀發生至再通的時間越長,腦細胞壞死程度越嚴重,可挽救的腦組織越少。
總之,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性患者的藥物保守治療仍然是一線選擇。雙抗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獲益,然而其可能帶來出血風險增加,并不改善患者的預后等。序貫西洛他唑治療對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不失為一種重要的臨床選擇。可惜的是本研究樣本量小,缺乏大規模RCT研究。
參考文獻
[1] Morris DC,Thrombolysis 3 to 4.5 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2008.359(26):p.2841;author reply 2841.
[2] Nogueira RG,Jadhav AP,Haussen DC et al.Thrombectomy 6 to 24 hours after stroke with a mismatch between deficit and infarct.N Engl J Med.(2018)378:11.
[3] Albers GW,Marks MP,Kemp Set al.Thrombectomy for stroke at 6 to 16 hours with selection by perfusion imaging.N Engl J Med.(2018)378:708.
[4] Gory B,et al.Predictors for Mortality afte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of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Cerebrovasc Dis,2018.45(1-2):p.61-67.
[5] Chen CJ,et al,Predictors of 30-day mortality after 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Clin Neurosci,2018.57:p.38-42.
[6] SMITH E E,KENT D M,BULSARA K R,et al.Accuracy of Prediction Individuals With Suspected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8,49(3):e111-e122
[7] Zheng F,Xie WX.Imaging-Based patient selection and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ischemic stroke: a stratified Meta-Analysis[J].Medicine (Baltimore),2015,94:e1539.
[8] Nicola G,Massimo G,Enrico P,et al.Leukoaraiosis is a predictor of futile recanaliz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ol (2017) 264:44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