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奎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簡稱SIA)治療闌尾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研究主體為2016年5月~2019年5間來院治療的64例闌尾炎患者,分A組和B組,均32例,行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和常規治療。對比療效。結果 A組的療效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闌尾炎患者行以上術式的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闌尾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闌尾炎是臨床外科常見病,高發于青少年群體,癥狀為右下腹疼痛和體溫升高等,其發病率較高,多采用手術治療[1]。傳統術式的創傷性大,術中出血量多,易導致術后瘢痕,療效欠佳。SIA是其最佳術式,可保證手術療效。本研究主體來院治療的64例闌尾炎患者,旨在探究該術式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主體為來院治療的64例闌尾炎患者,分A組和B組,均32例。其中,A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9~57歲,平均(32.15±0.48)歲;發病時間為17~47 h,平均(28.65±0.75)h。B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18~56歲,平均(32.27±0.34)歲;發病時間為14~49 h,平均(28.76±0.88)h。比較并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B組的方法選用常規術式:確定切口位置為右下腹,長度為6~7 cm,將闌尾切除后,用4號線有效縫合切口,術后加強護理。
A組的方法選用SIA:術前行硬膜外麻醉處理,囑患者取平臥位,消毒術區,確定切口位置,即麥氏點顯著或疼痛部位,于B超指導下完成手術,切口長度應介于3~4 cm。術中逐層切開右下腹皮膚組織,入腹腔后確定闌尾位置,用紗布吸凈周圍膿液,直到其完全去除,外翻腹膜于保護巾上,使用拉鉤將腹膜牽開,確定闌尾病變位置,將其提拉至切口以外。用闌尾鉗將闌尾鉗夾,闌尾血管與系膜用縫扎或雙重結扎法縫合,將闌尾顯露系膜提出,順行將闌尾切除,進行有效結扎。用生理鹽水或甲硝唑清理切口。若闌尾根部伴有穿孔或膿腫癥狀,應用紗布吸干膿液,若腹腔內積存較多膿液,需使用引流管除掉膿液,經7號線平行縫合。術后,及時處理脂肪組織的污染部分,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切口長度等治療指標;遺留瘢痕與切口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選用SPSS 16.0軟件,指標表達為[x±s],檢驗方法為t值,幾率表達為[%],檢驗方法為x2值,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 結 果
2.1 對比治療指標
A組的治療指標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對比并發癥率
A組中,出現1例(3.13%)切口感染,1例(3.13%)遺留瘢痕,并發癥率為6.25%(2/32);B組中,出現3例(9.38%)切口感染,5例(15.63%)遺留瘢痕,并發癥率為25.00%(8/32)(x2=4.267,P=0.039)。
3 討 論
闌尾炎包括慢性與急性炎癥,前者需要盡早診斷與治療,后者起病急,穿孔率高,需要立即手術。其病理表現為闌尾腫脹與充血,黏膜上伴有小出血點和潰瘍點,并流出少量漿膜,壁內伴有水腫癥狀,腔內積存混濁滲出液。其常規術式為傳統切除術、腹腔鏡切除術和SIA,傳統切除術操作技術成熟,手術注意事項較少,成功率高。但其切口大,術后恢復時間長,易導致術后瘢痕等并發癥。腹腔鏡切除術的切口較小,利于術后恢復,但其對設備儀器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操作者熟練掌握儀器用法和腹腔內解剖結構,操作難度較大。且治療費用高,難以在基層醫院普及。SIA的治療優勢是手術切口小,長度為2~4 cm,不會形成明顯瘢痕,且不會對腹腔內臟器造成損傷。其不對皮膚組織造成明顯損害,切口愈合快,且不會因腹腔粘連導致腸梗阻。其治療費用較低,可縮短治療周期,減輕患者的心理與經濟負擔。切口縫合線采用可吸收絲線,無需拆線,可減輕治療痛苦,且不會導致切口感染。但其操作較困難,對技術要求較高,且術中應及時止血,避免發生出血情況,注意保護腹腔臟器,預防并發癥。
結果為:A組的治療指標優于B組;并發癥率(6.25%)低于B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同呂紅強[2]等研究相符。可見,SIA不對患者機體造成明顯損傷,治療安全性高,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 肖國勇.小切口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12):134-135.
[2] 呂紅強.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的臨床分析[J].飲食保健,2019,6(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