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紀珍
【摘要】目的 探討心血管病急癥的社區綜合防治效果。方法 選取本門診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病急癥患者,將其依據傳統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每組30例,對照組對開展傳統的隨訪調查登記,觀察組則實施社區綜合防治干預,對比兩組心血管病急癥事件及死亡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心血管病急癥事件發生率(25.00%)、死亡率(1.67%)相比對照組(50.00%、8.33%),均明顯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心血管病急癥患者,通過開展社區綜合防治干預,能減少急癥事件發生,降低病死率,應用效能突出。
【關鍵詞】心血管病急癥;綜合防治;社區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病無論在患病率、致殘率上,還是在病死率上,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而心血管病急癥(如急性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等)是引發死亡及勞動力喪失的典型誘因,因而對人們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1]。本文針對本社區收治的心血管病急癥患者,給予全面且綜合的社區防治,分析其效果,現對此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選取在本社區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病急癥患者60例,均滿足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相關標準[2],即如下項目滿足≥1條:(1)長期飲酒;(2)長期吸煙;(3)空腹血糖≥7.8 mmol/L;(4)收縮壓≥140 mmHg。將患者依據傳統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共分成2組,每組均為3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5~75歲,平均(65.4±5.1)歲;觀察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45~74歲,平均(65.2±5.0)歲;兩組上述資料經全面比對,均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均開展傳統的家庭隨訪登記,觀察組則借助社區既定的心血管病急癥防治網絡,開展社區綜合防治干預,對患者的血脂、血糖、血壓等進行監測,并開展如下綜合防治:(1)依據缺乏運動、吸煙、過量飲酒、高血壓及高鈉、高脂飲食等危險因素,對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社區醫生將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于患者。(2)各個作業區衛生所對社區心血管疾病患者開展統一化、深層次的管理,進行定期性隨訪,積極開展藥物治療及肺藥物干預,比如運動、心理及飲食等,減少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高生存質量。在藥物干預上,需依據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以及有無出現心力衰竭、心絞痛等癥狀,調整用藥方案,用適量藥物來調脂、降糖及控血壓。如果出現心血管病急癥,需要由社區醫院即刻實施既定的救治方案,還可邀請上級醫院專家來社區門診會診,對救治方法進行指導,實施雙向轉診制度。而在運動方面,可實施分類運動干預,即針對沒有辦冠心病、高血壓的患者,可開展諸如打羽毛球、跳交誼舞及騎自行車、跑步等運動;運動量需適度;針對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則可選擇每日早晚散步、打太極拳,控制強度,以稍有累感為宜。
1.3 觀察指標
防治干預結束后,對兩組開展為期6個月的隨訪,對比心血管病急癥事件(如腦梗死、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急性心力衰竭等)發生情況及死亡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0.0對本文中的各項數據進行處理,X2檢驗計數資料,P<0.05表明存在顯著差異。
2 結 果
觀察組在這6個月時間內,共發生15例次心血管病急癥事件,發生率為25.00%;死亡1例,死亡率為1.67%。對照組共發生心血管病急癥事件30例次,發生率為50.00%;死亡5例,死亡率為8.33%。觀察組心血管病急癥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24,P<0.05),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78,P<0.05)。
3 討 論
當前,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較多,比如超重、吸煙、高血糖及高血壓等,其中危險程度最高的是高血壓。在社區當中,有效控制各種危險因素,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較好的延緩或減少作用。循證醫學明確指出[3],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時,需重視相關危險因素的全面、深入、準確控制;比如對高血壓進行在綜合性防治,能大幅降低腦卒中、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而通過調脂干預,則能使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病率降低30%,而死亡率可降低45%。為了能夠從根本上消除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誘發因素,在部署與實施防治工作時,需從傳統的單個危險因素的干預方式,積極轉變為多個危險因素的綜合干預。本文針對社區收入的心血管病急癥患者,開展社區綜合防治干預,最終結果得知,觀察組無論是在心血管病急癥事件發生率上,還是在死亡率上,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提示,圍繞心血管病急癥患者,實施更加全面、深入的社區綜合防治,不僅能減少急癥事件發生,而且還能降低病死率,因而有著不錯的社區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偉民,鄧 峰.社區醫院開展心血管病防治效果[J].當代醫學,2016,17(16):130-131.
[2] 曹玉杰,侯慧玉,王文志.社區綜合心理干預對心血管系統慢性疾病的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7,14(7):663-663.
[3] 曾慶壽.綜合干預對社區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6,6(1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