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疝修補術后如何預防術后并發癥漿液腫的發生。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保定市徐水區人民醫院普外科對132例患者經腹腔鏡腹腹膜外疝修補手術(TAPP)分析,其中直疝32例,股疝12例,斜疝88例,結果 術中根據患者疝的類型的不同皆采取相應處理措施,術后患者并發漿液腫的發生例數為10例,除1例嵌頓復發陰囊疝術后并發漿液腫,需穿刺治愈外,其余均未作特殊處理自行吸收。結論 腹腔鏡疝修補術中根據患者疝的類型不同采取相應措施,能有效地預防術后漿液腫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疝;腹股溝;疝修補術;腹腔鏡;漿液腫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與開放腹股溝疝修補術相比其具有術后患者疼痛輕,恢復快,復發率低,術后早期參加社會勞動等優點[1]。腹腔鏡疝修補術后,漿液腫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現象,通常情況下,該現象不會誘發極為嚴重的后溝,根據臨床數據表明,該現象的發生率有較大波動,范圍在0.5%~78%[2]。而究竟如何辨別和診斷,臨床學者認為,漿液腫的診斷要表現出臨床癥狀,并且臨床將其分為Ⅲ型和Ⅳ型,根據這個結論可以分析出,臨床腹腔鏡疝修補術后漿液腫的發生率大概在5%左右[3-4]。在臨床上對易引起漿液腫的因素盡量在術中及術后處理好,術后才能有效的預防漿液腫的發生。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普外科自2016年1月~2019年12月對132例腹股溝疝患者,采取經腹腔鏡腹腹膜外疝修補手術(TAPP)分析,其中直疝32例,股疝12例,斜疝88例,其中并發漿液腫的發生例數為10例,除一例嵌頓復發陰囊疝術后并發漿液腫,術后需穿刺外,其余均自行吸收,預后良好。2016年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例數25例,發生漿液腫5例,發生率為20%,2017年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例數32例,發生漿液腫3例,發生率為9.3%,2018年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例數36例,發生漿液腫1例,發生率為2.7%,2019年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例數39例,發生漿液腫1例,發生率為2.5%。自2018年開始我們根據患者術中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把漿液腫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1.2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采用SPSS 22.0結果數據進行比較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x±s)及%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及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018年~2019年我們根據患者的術中具體情況,術中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術后血清腫的發生率明顯比前兩年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如何預防漿液腫的并發癥的發生,(1)可以于假疝囊的基地部予以圈套器套扎從而消滅死腔,(2)直疝假疝囊縫合于腹直肌上予以固定,(3)直疝假疝囊縫合于恥骨疏韌帶上或髂恥疏上予以固定,(4)直疝假疝囊疝環部周邊予以荷包縫合,然后縫合疝囊基底部,達到消滅假疝囊死腔的目的,以上4種方法均能有效地消滅補片與腹壁之間的死腔,達到補片和組織的緊密貼合。而對于較大的腹股溝斜疝或陰囊疝或者疝囊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不易分離的患者,我們可以在適當的位置行疝囊橫斷處理,遠端曠置,近端再與精索分離,完成“精索腹壁化”[5],術后患者漿液腫的發生率會有效降低,其中我們也可以把遠端的疝囊口與周邊固定,敞開亦可有效的降低術后漿液腫的發生,并且在斜疝疝囊剝離時盡量減少能量器械的應用,減少電灼傷,減少術后滲出。同時我們發現補片的材質造成補片對組織產生的炎性反應是不同的。輕量型補片(40 g/m2)相比較于重量型補片(≥90 g/m2)來講,更加柔和、更加透明、組織相容性更加好,網片大孔材料結構的最大優勢即分子滲透性良好,組織中的蛋白性物質可以從網孔中滲入,使補片和組織迅速發生作用,形成纖維性固定效果,不僅對成纖維組織的長入起到促進作用,還能夠盡將補片和組織間無效腔盡快消除,從而大大降低漿液腫的發生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陳曉林,周余人,楊衛鋒,等.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的臨床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8,3(4):799-800.
[2] 王 平.腹腔鏡腹部疝修補術后血清腫分型的解讀[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2):107-108.
[3] 樂 飛,李健文,王文瑞,等.單中心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4445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6,31(9):724-727.
[4] GEORGIOUE,SCHOINA E,MARKANTONIS S,extra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retrospective study on prosthetic materiais,postoperative management,and quality of life [J].Medicine,2018,97(52):52-57.
[5]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J].中國外科雜志,2018,56(7):4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