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玉 賀利平
【摘要】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臨床上最常見心律失常之一,它既可單獨存在,又可繼發在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等疾病基礎上的一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房顫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越來越多的文獻報道血管活性因子可以用來預測房顫的發生及復發。本文就胱抑素C、轉化生長因子β1、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糖類抗原125在房顫中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進一步積極預測和治療房顫,并為房顫的診治提供新的思緒。
【關鍵詞】房顫;胱抑素C;轉化生長因子β1;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糖類抗原125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2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房喪失規則有序的電活動,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截止2010年,全球疾病研究數據顯示全球AF患者總數約3350萬人,占全球總人數的0.5%。我國的AF患者約1000萬人,其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并且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房顫的危害極大,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如腦卒中、心衰、心肌梗死、認知功能下降、腎功能損傷等疾病,其中腦卒中是房顫最嚴重的并發癥,房顫患者腦卒中發病率是非房顫患者的4~5倍。但人群對于房顫這一疾病普遍缺少認知,就診率偏低,治療依從性低。房顫造成患者致死、致殘、認知功能障礙、多次住院治療、生活質量降低,由此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同時成為威脅人群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也成為人們關心的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治療房顫主要有藥物治療、射頻消融術、外科胸腔鏡下左心房射頻碎裂術等手段,但以上治療措施均存在一定的復發率。因而盡早的預測房顫發生尤為重要。有證據表明胱抑素C、轉化生長因子β1、腫瘤壞死因子α 、C反應蛋白、糖類抗原125可能為預測AF發生的指標,甚至成為房顫預后的指標。
1 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
Cys C是一種非糖基化的小分子蛋白,是一組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參與細胞內外蛋白水解的調控。它不僅是評價腎臟功能較肌酐更為敏感的指標,而且是心血管事件的一個強力的獨立預測因子。有研究發現Cys C與AF有明顯關聯,Cys C可導致心肌纖維母細胞分解減少,參與了心肌細胞外基質重構,造成心肌纖維化,引起心房擴大,參與了心房結構重構。Liu等人研究認為,也得出近似的結論。曾有研究表明左房增大是AF發展的一個關鍵危險因素,并且左房內徑每增加5mm,AF發生率增加1.4倍。從以上研究表明,Cys C引起左房內徑增大,而左房內徑的變化為AF的維持提供了基礎。國內一項研究進一步發現,高Cys C水平與AF呈正相關,可作為預測 AF 的獨立危險因素,近幾年有研究表明消融前Cys C水平與房顫射頻消融術后AF復發相關,其最佳閾值為1.190 mg/L,且鄭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因此高Cys C水平也與房顫射頻消融復發有關,但 Cys C與不同類型房顫的關系尚不明確。紀禹同等人的研究表明Cys C水平與房顫類型無關,但Wu等研究指出,不同類型AF的發病機制不同,炎性反應對不同類型的AF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兩者相違背。因此血清 CysC 在AF的發生發展中究竟發揮著什么具體的作用,Cys C與AF的具體關系和確切機制是什么,是否與不同類型房顫有著不同的關系,還需要大量更深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2 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TGF-β1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因子,參與細胞增殖、凋亡和遷移過程,它的過度表達會導致心臟纖維化。曾在轉基因小鼠模型中觀察到患AF的小鼠過度表達TGF-β1并伴有孤立性心房纖維化。又有抗纖維化藥物吡非尼酮對TGF-β1的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心房纖維化的程度。這些研究提示TGF-β1在AF心房纖維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徐航等人也用轉基因技術,觀察到TGF-β1基因高表達的小鼠AF誘發率明顯高于正常表達組,且其心房切片顯示心房纖維化更為嚴重。Mira 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AF患者血漿中TGF-β1的表達較竇性心律患者明顯升高。這些研究進一步證明房顫與TGF-β1水平呈正相關。近期謝峻等人的研究初次證實了房顫患者右心耳構造中 TGF-β1和骨膜蛋白表達的上調與心房纖維化密切相關且 TGF-β1 對于消融術后房顫的復發具有預測意義。TGF-β1與AF的產生、維持密切相關,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門,這可能成為AF的預測和醫治新的分子靶點。
3 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TNF-α 是一種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促炎細胞因子。當機體發生心肌損傷反應時,由巨噬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等釋放的多肽類物質,TNF-α 作為重要的炎癥因子可促進中性粒細胞與心肌細胞作用,進而加重心肌細胞損傷。既往Liew等人證明TNF-α參與了心房纖維化的發病機制,并通過TGF-β/Smad信號途徑改變了小鼠的連接蛋白-40的表達,激活了肌成纖維細胞,增加了MMPs的分泌,提示TNF-α可能與房顫的發生和發展有關,與研究結果相似的另一研究表明TNF-α的表達增加可導致心房組織肥大和心房纖維化,心房纖維化又促使房顫的發生。在一項研究少數民族房顫患者的TNF-α 與左房內徑均呈正相關,與漢族人群研究結果一樣,此項研究進一步提示TNF-α 在房顫中的作用與民族無關。以上研究均證明了TNF-α與房顫的發生與維持相關聯。有研究表明TNF-α與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復發具有相關性,可能作為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復發的指標之一。為探索它在房顫中的作用,一項研究將微量TNF-α注入 ARGP 后,ARGP 的功效和活性明顯被激活,并降低了心房的AF-TH,提示TNF-α大概通過加強 GP 的活性參與了心房顫動的產生和維持,然而是否有其他因子的共同介導房顫的產生,是否有別的途徑干預,仍需進一步研究。
4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CRP是肝臟在炎癥性損傷時釋放的一種急性期反應物。近些年研究發現,CRP 不僅是全身炎癥的標記物,還是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危險因素的標記物。此外它可以用來預測房顫的發生。Aviles 等最早發現CRP升高能增加房顫風險 31% ,印證了CRP和房顫發生有相關性,房顫患者CRP水平比非房顫者高1.68倍,而且與種族無關。又有研究表明CRP與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復發具有相關性,房顫射頻消融術后CRP較術前降低,而且術后竇律者較房顫復發者低。目前房顫發生的機制尚不明確,近幾年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參與了房顫的發生,而CRP作為炎性因子是參與炎癥誘導的重要介質之一,此外CRP可能進一步介導TLR4/NF-κB/TGF-β1信號通路的激活和干擾了房顫的發病機制,這可能為炎癥性心房顫動未來治療干預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靶點,但仍需要大量研究進一步證實。
5 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
CA125是由子宮內膜、腹膜和卵巢細胞等產生的,被常用作檢測婦科惡性腫瘤的一種蛋白質。有相關文獻報道,CA125除了在監測婦科腫瘤治療中起作用外,在胃癌、慢性阻塞型肺疾病、心肌梗死、AF等疾病中均有CA125不同程度的表達。近年來,大量研究報道了CA125與心血管疾病存在相關性,CA125血清水平的升高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評估、急性心衰的早期診斷等均存在一定的預測價值。Hakki KAYA等人進一步研究證明,CA125水平的升高與AF有著獨立的聯系。DeGennaro等人研究中,在AF和竇性節律的患者中評價了CA125水平,發現AF患者具有較高的CA125水平。曾有研究發現CA125可能是一種繼發性細胞因子,其水平隨著原性炎性細胞因子如TNF α和白細胞介素-1,4的反應而升高,而炎癥與和房顫有關。基于這些發現,CA125可能成為預測AF發生。在小范圍的研究中,CA125與復發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和絕經后婦女患者的新發房顫有關,但尚未與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房顫有關,有研究表明CA125可能是無結構性心臟病患者房顫發生的新標志物。除此有研究表明高CA125濃度是AF消融后復發的獨立預測因子,尤其是持續性AF患者。AF中CA125水平升高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清楚,需做大規模實驗繼續研究,為早期診斷、治療和預測AF預后提供幫助。
6 展 望
患者年齡的增加,房顫發病率也隨之增加。最初房顫患者采用藥物治療,但不能根治房顫,隨后出現根治房顫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但其創傷大。近些年來介入治療不斷進展,房顫射頻消融術的出現,讓房顫患者看到了一絲曙光,因其創傷小,成功率較高被更多患者選擇,但以上治療方法均有一定的復發率,因此及早的預測及防治尤為重要。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得出AF與Cys C、TGF-β1、TNF-α 、CRP、CA125水平具有相關性,房顫人群中Cys C、TGF-β1、TNF-α 、CRP、CA125水平較正常人群高,同時觀察到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復發人群中Cys C、TGF-β1、TNF-α 、CRP、CA125水平較未復發人群高,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五個因子水平的變化來預測AF的發生,并對五個因子升高的高危患者,早期人為干預治療;同時觀察五個因子的變化進一步評估AF射頻消融術后復發的可能性,對高危患者早期人為干預治療,為AF的預防、診治、及術后評估提供新思路。Cys C、TGF-β1、TNF-α 、CRP、CA125是否與不同類型房顫有著不同的關系,是否與房顫的持續時間有進一步關系,還需要大量更深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上研究證明這些因子參與房顫的發生及發展,但具體在房顫發生機制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我們有待發現更多的因子,為及早預測房顫的發生及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復發,提供新的線索。
參考文獻
[1] 韓謹陽,郭雨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現狀及防治策略[J].慢性病學雜志,2018,19(4):402-406.
[2] 鄭貽升.胱抑素C及左房容積指數對心房顫動患者導管消融術后早期復發的預測價值[D].廣西醫科大學,2019.
[3] 紀禹同,馮國飛,董鳳英,謝志泉.血肌酐和胱抑素C與不同類型年齡大于75歲的心房顫動患者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志,2019,11:1174-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