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摘要】目的 探討血液分析儀聯合細胞形態觀察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選入本院在2017年1月~2019年7月接收的患者中,血常規檢查,血細胞分析儀提示異常的510例血象標本予以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記錄血細胞分析儀器報警系統以及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符合率以及形態學鏡檢診斷的血液系統疾病真陽性率。結果 510例血象標本中,血細胞分析儀器在異常血小板、核左移、幼稚細胞、異型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以及紅細胞異常均進行了警戒。血細胞分析儀器報警中,白血病、血小板、貧血、感染高熱以及其他分別為30例、104例、98例、272例以及6例;顯微鏡檢查為26例、42例、80例、232例以及2例。結論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對形態異常細胞僅僅具有篩查效果,但是無法代替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檢查,因此臨床診斷血液系統病癥應聯合兩種檢查形式同時進行。
【關鍵詞】血細胞分析儀;血液細胞形態學;異常血象;檢查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2
在血細胞分析儀器不斷創新以及應用下,臨床檢驗科室血常規檢查的效率有大幅度提升,血常規作為檢查常用方式,在血小板、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白細胞等均進行了相關檢查,為臨床提供有利依據[1]。但是血細胞分析儀的異常提醒和顯微鏡形態學檢查結果均出現誤差,所以為了進一步分析血細胞分析儀異常提示可靠價值,為臨床診斷血液系統病癥提供有利證據,文章對510例血細胞分析儀提示異常的血象標本予以對比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過邁瑞BC-69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提示異常的510例血象標本均為,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7月期間選取。其中男274例,女236例,年齡7~74歲,平均(34.51±2.1)歲。135例為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2]、130例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ˋ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40例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f childhood)、160例為缺鐵性貧血、20例為慢性粒細胞白血?。╟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25例惡性淋巴瘤惡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
納入原則: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滿足:①患者年齡>18歲;②患者心臟以及肝腎功能正常;③血液標本均屬于非脂血樣本[3];④患者臨床數據完整;⑤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設備由邁瑞公司選取。510例患者均采取末梢血或者應用抗凝血管取樣,而后對冷凝集標本、脂血標本以及溶血標本。血細胞分析儀測定,依據儀器設備要求進行校準,調試同時進行設備的維護。選取的所有標本均在采血后10~180分鐘,應用血細胞分析儀器和原裝配套試劑校準。
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方式,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頒布的血涂片制作流程確定,對血細胞分析儀器異常提示異常的血象標本,配備2張血液涂片,同時進行染色處理。選取2~3名經驗豐富的實驗室檢查人員測定SOP文件,予以形態學鏡檢。
1.3 統計學方法
血細胞分析儀對血象標本的異常提示項目,經過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復合率以及檢出率用率(%)表示,行x2檢驗,組間對比P<0.05證實有差異性。
2 結 果
2.1 細胞分析儀報警系統以及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率分析
表1數據中,510例血象標本中,血細胞分析儀器在異常血小板、核左移、幼稚細胞、異型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以及紅細胞異常均進行了警戒。
2.2 血細胞分析儀器異常提示的血象標本經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復檢最終診斷血液系統真陽性率分析
表2數據證實,血細胞分析儀器異常提示以及顯微鏡復檢結果。
3 討 論
在血液細胞分析儀器的不斷創新和應用下,臨床血象標本的測定效率有顯著提升,以此大量標本測定有效完成,特別是多功能血細胞分析儀器,能夠對不同種類的白細胞進行辨別,同時還能夠對異型淋巴細胞以及幼稚細胞等進行測定,同時為臨床提供不同警報以及測定信息,以此最大程度下降因人為因素導致的形態異常細胞檢出率降低的目的,從而有利于臨床的進一步救治,但是因少數檢驗人員對血細胞分析儀器依賴性有所增強,所以對血細胞分析儀器血涂片復檢率降低,導致檢驗數據和臨床實際存在失誤。自動血液分析儀器在臨床中應用十分廣泛,顯微鏡血細胞形態學檢查過程中,對細胞內部結構檢查方式了解,有利于細胞質地等查看,雖然檢出過程中存在問題,但是如果患者儀器發出報警聲音,則予以形態學檢查。
在常規狀態下,血細胞分析儀器對常規血細胞的區分相比肉眼要更加準確,因此臨床重復性以及精密度較為顯著,但是在異常狀態下,儀器分析僅僅需要通過細胞測定的集中物理性質進行確定,因此無法為臨床提供較為精準的分析數據。血細胞形態學顯微鏡檢查能夠更為直觀的對細胞內部結構進行分析,這也是血細胞分析儀器不能檢測到的,也是鑒別和分別異常細胞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次數據分析,510例血象標本中血細胞分析儀報警系統中,異常血小板104例、核左移152例、幼稚細胞62例、異型淋巴細胞96例、白細胞減少30例、紅細胞異常66例,顯微鏡檢分別為44例、144例、42例、60例、30例、62例。血細胞分析儀器報警中,白血病、血小板、貧血、感染高熱以及其他分別為30例、104例、98例、272例以及6例;顯微鏡檢查為26例、42例、80例、232例以及2例。
綜合上述結論,臨床判定血細胞分析儀僅僅能夠對形態異常的細胞予以篩選檢查,診斷血液系統病癥應參考血細胞分析儀報警基礎上,聯合血細胞形態學進行鏡檢,臨床推廣價值可行。
參考文獻
[1] 陳 剛,江 明,曲建華,等.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細胞形態學觀察在篩查血液系統疾病中的價值[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16,14(6):30-33.
[2] 洪 俊,饒永彩.XN-9000血細胞分析儀篩查外周血中Sezary細胞的臨床價值研究[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7,32(3):92-96.
[3] 馬 銘,任漢強.中性粒細胞delta指數在化膿性關節炎與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8,7(12):9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