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全新的職業形態,是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通過政府幫扶培養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新農民。該文在深入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特征的基礎上,論述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責任,和強化政策創設、科學確定培育機構、抓好課程設置、抓好培訓創新等策略,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的經營能力和經營效率,增加農民經濟收益,改善生活水平。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責任;培訓策略
顧新穎.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教育責任及培訓策略[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08):4.
隨著城市化不斷向前推進,農村地區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不斷銳減。如何更好的解決農民荒,保障農業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是現階段農業農村工作部門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解決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流動的最有效措施。通過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能夠提高農民群眾的經營能力和經營效率投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
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職業形態,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1]。所以新型職業農民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現代職業人,是從身份轉變成職業的凸顯,同時也是社會分工、社會進步的歷史產物,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人力資源。
新型職業農民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產業農民,這是與傳統農民的本質區別。新型職業農民是將發展農業產業作為經營目標,不是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者,也不是將農業作為副業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可,而是以發家致富為出發點。它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的時代產物。
新型職業農民是專業化的農民。現代農業強調以高科技設備、高新技術、科學的生產管理和經營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強調的是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一體化服務。現代農業還要求發展生態農業、環保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參與者,新型職業農民既要懂得經營,具有專業文化知識,還要有科技素養,具有經營管理能力。新型職業農民本身是一個高度職業化的工作,要做到術業有專攻,才是真正的具有專業素質的職業農民。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教育責任
當前村地區勞動力大量外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問題,農民荒問題凸顯。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地區的農民群眾為了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時當地政府部門為了解決農村人口脫貧問題,積極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打工。這樣的情形之下,農村地區的大多青壯年勞動力甚至是中年人都開始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越來越少,大量農村土地被撂荒閑置,使得土地資源大量浪費,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生產能力。
為有效解決農村農民荒問題,地方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業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農業發展形勢;農民辛苦勞作一年,獲得不了多少經濟收入,甚至還會出現虧本的問題,這就使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為了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需要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轉變農民群眾的傳統生產模式和經營理念,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科技素質,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經濟收入。只有從經濟方面實現轉變,才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地區農民荒的問題。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
1、強化政策創設
積極推動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地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探索與職業農民制度配套完整的政策體系,創設落實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土地流轉、產業扶持、金融保險、教育培訓、獎勵激勵、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2]。各培訓機構要在加快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創新、職業農民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積極探索,促進加快出臺職業農民制度建設的政策性文件,不斷優化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成長環境。
2、科學確定培育機構
要明確標準和程序,科學確定培育機構。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不斷完善優化“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主體多元、適度競爭”的教育培訓體系。探索政企合作模式,聚焦綠色、生態、種養加產業融合方向,遴選綜合類培育基地承擔培育任務,并擇優向農業農村部推薦。
遵循成人學習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大力推廣“培訓機構+實訓基地”“田間學校+創業訓練”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培育方式,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相應補助,健全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嚴把師資、教程和教材質量關[3]。穩步推進農民職業教育,鼓勵和支持職業農民采取“彈性學制、農學交替”的方式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
3、抓好課程設置,確保培訓效果
根據學員反響和產業需要調整課程,對于反響好的課程予以保留,并根據經濟形式和產業發展在內容上進行更新和豐富;對于學員反應不好的課程予以更換。從提升學員農業發展理念、理論水平、專業技能、經營管理能力出發,精心組織,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和編排課程。
4、抓好培訓創新,確保教學新穎
注重教學方式方法創新,在有限的培訓時間取得最大培訓質效。按照農民參訓需求和學習特點,強化課程設計的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通過電商學習,把自家的農產品、制作的小飾品等農產品通過微信、QQ、微博等平臺展示出去,獲得了很好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羅玉萍,張瑞華.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村職業教育行動策略[J]. 中國成人教育,2018(09).
[2] 陳慧妮.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執行路徑—以C市J村為觀察對象[J]. 社會科學家,2018(03).
[3] 高 飛.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責任及行動策略[J]. 南方農業,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