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軒華
摘? 要:本文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來對影片進行讀解.對電影《香水》進行自我、本我、超我人格的影像敘事分析,深挖十八世紀的法國,神權解除下的等級秩序重新洗牌,人最為本能的欲望與罪惡的產(chǎn)生。在遺傳本能的驅使以及對香味追求的原始欲望下,讓格雷諾耶的尋香之路變成了一場無知的殺戮。并在這場荒誕的旅程主題下,放棄理性枷鎖,迷失自我回歸到人類本能的快感。
關鍵詞:人格結構;自我;本我;超我;補償
前言:
電影《香水》改編至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長篇小說《香水》,由湯姆提克威指導,描述了十八世紀中葉法國巴黎的制香者格雷諾耶憑借其超常的嗅覺,以女性體香制造香水,最后征服世界并在征服中自我毀滅的故事。
1.識香:格雷諾耶的自我“把他本我的意愿變成行動”
格雷諾耶的出身讓他未對香味產(chǎn)生科學的認知。遵循著本我的行動力,異常的嗅覺讓他對身邊的氣味進行了放大。遵循著這種心理,在他遇到李子姑娘之前都沒有產(chǎn)生越界的行為。影片只是帶領著觀眾進入到這樣一個奇幻的人物世界,對格雷諾耶有了初步的感知。
直到賣李子姑娘的出現(xiàn)激發(fā)了格雷諾耶自我的感知。特寫鏡頭下,姑娘的紅發(fā),暴露于空氣中的皮膚,對于他而言都極具吸引。他面對這份吸引,自我的本能讓他跟隨。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的這種尾隨是凌駕于社會的道德標準,這是他價值觀內(nèi)的自然行為。姑娘在溫暖柔和的燭光下,誘惑著格雷諾耶不斷的靠近,聞著她的氣味,逐步靠近。被姑娘發(fā)現(xiàn)后,姑娘本能驚呼求救,他的無意識行為是去捂住姑娘的嘴巴,不要讓她的驚呼招致別人的介入。這里的自我存在于社會的批判標準。但是他的殺害行為卻拋卻于這一標準之上。少女死后,他產(chǎn)生了驚慌,卻只是暫時的,少女的體香再次吸引他歸于平靜和對香味的沉醉中,他的初衷也僅僅是對于氣味的追尋。“他是一個完全活在自我愈識空間里的人,他的人格結構是由本我,自我主宰超我,這就造成了人格結構失衡”這也就可以說,他的第一次殺人我們可以理解為誤殺,理解為無意識犯罪。但他的迷戀和執(zhí)著已經(jīng)在逐漸的掌控他從無意識向有意識的轉變。
2.殺人制香:補償機制,格雷諾耶的本我自我占據(jù)超我
標志格雷諾耶本我自我占據(jù)超我的關鍵性節(jié)點出現(xiàn)在他渴望學習如何保留香味,甚至不惜將老板的貓蒸煮試煉,他的無意識殘忍已經(jīng)漸漸演變成了有意識的殺害,并轉化成他腦中的主宰意識。
當他的努力并沒有獲取應有的氣味時,他踏上了前往香水圣地格拉斯的旅途,美麗的景色仿佛告訴觀眾他已經(jīng)沉浸于在自我世界之中,全然沒有了外界的侵擾。可是這場暴風雨前的寧靜成為壓死他超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山洞中,純粹的 環(huán)境下,他初知自己沒有氣味。發(fā)現(xiàn)這個缺陷后,讓他的尋香之路變的愈發(fā)激進,他必須感知自我的存在。他接下來的行為都應證了“弗洛伊德的補償理論: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來掩蓋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他渴望造出世界上最誘人的香水為我所用。格雷諾耶開始了制香前的試驗,從殺害制香廠的女員工到再到妓女,他的人格已經(jīng) 完全向他的本我、自我傾斜。在他的意識中完全沒有了殺人的罪惡感,他平靜的對待一切,深陷于他的香水試驗。影片將他的制香經(jīng)過進行了完整展現(xiàn),將油脂涂抹于少女的身上,虔誠的用布裹起來,解開,將油脂刮下來,整個過程帶著他的誠心與真摯。殺害行為與這場藝術化的制香格格不入,格雷諾耶的謀殺僅僅是他用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手段,我們甚至無法他定罪。“這是純粹的嗅覺,無關語言和行為;這也是純粹的謀殺,無關乎道德和恐懼。”
3.用香:格雷諾耶的香水引導無意識世界的本能活動
格雷諾耶用他研制成功的香水主宰了人類世界,臺下人們的膜拜證實他不再是不存在的個體。它的用香過程筆者通過香水的前調(diào)、中調(diào)、后調(diào)來展現(xiàn)。香水前調(diào):格雷諾耶在出來監(jiān)獄后,取出香水抹了一滴在兩腮后,香水就將廣場中吶喊著要將這個殘忍殺戮了多名女子的殺人犯處決的人民,產(chǎn)生了莫名感動,氣氛回歸寧靜。香水的中調(diào):他將灑上香水的手絹揮舞在空中,香味迅速擴散,人們像被施了咒法一樣拼命去搶。隨著手絹的掉落,人類最本能的愛欲被激發(fā)了出來,他們在此刻忘我的擁抱親吻,在香水的面前,法規(guī)教條也不復存在,主教大人張開雙臂說道“他不是凡人,他是天使。”人們的超我被香水所湮滅,幻化出他們劇烈的原始欲望,秩序倫理不復存在,“使人異化和扭曲不再無能為力,不再是盲目服從理性的奴隸,不再狂熱的追逐名利。”香水后調(diào),格雷諾耶憑借自己的記憶,回到他臟亂的出生地,完成最后自我肉體的抽離,實現(xiàn)本我精神的升華。他將瓶中所剩的香水倒在了自己身上,市場上的人們受到香水的感召,蜂擁而至,將他吞入腹中分食,“展現(xiàn)了人性本能中對于愛的渴望和占有。”實現(xiàn)了他一生所追尋的超脫世俗之外的理想。
參考文獻: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璐璐.在尋找中迷失—分析電影《香水》人物的精神世界[J].《大眾文藝》,2007(12).
[3]王大亮.電影《香水》的心理分析[J].《校園心理》,2008(10).
[4]張思憶.嗅尋人性之美—對電影《香水》的解讀[J].《視聽》,2017(11).
[5]鄒斌.一個反諷的張力故事—電影《香水》的“非理性”敘事[J].《電影評介》,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