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藥減量控害,在水稻主產區示范推廣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控技術。筆者針對前郭縣展開的利用性信息素技術防控二化螟的示范工作進行總結,調查分析誘蛾數量,防治效果以及帶來的經濟效益,充分說明性信息素誘控技術能夠有效預防水稻二化螟的發生與危害,且投入成本小,經濟效益高,適合推廣應用。
關鍵詞:性信息素;誘控;水稻;二化螟;綠色植保
張翠萍. 吉林前郭縣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控技術示范效果[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08):18.
按照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統一部署,在前郭縣水稻主產區吉拉吐鄉、紅旗農場、查干湖流域周邊水田鄉鎮,開展水稻重大害蟲性信息素誘控技術示范推廣工作。利用性信息素防控二化螟技術推廣面積70000畝,現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項目完成情況
1、誘捕器的采購與放置
前郭縣統一由縣農業局牽頭采購寧波紐康生物及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二化螟性誘劑誘芯10000枚,封閉式飛蛾干式誘捕器10000只。分別放置在吉拉吐鄉錫伯屯村15000畝、紅旗農場24000畝、查干湖鎮31000畝,共落實水稻性誘劑控二化螟性技術70000畝。同時在三個試驗區安排三個常規農藥防治區和空白對照區。
2、水稻二化螟性誘劑安裝時間
前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科技術人員從5月5號就開始剝桿監測二化螟發育進度,每5天監測一次;5月20號后每3天監測一次。6月20號在幼蛾羽化始期及時指導農戶安裝二化螟性誘捕器,直至8月末期末代蛾期結束收回誘捕器。誘捕器可循環使用。
3、安放密度與高度
每畝放置一個干式二化螟誘捕器(含誘芯一個),按照外密內疏方式排列放置。高度在水稻分蘗期高于地面50 cm;隨著稻苗長高,提高誘捕器底端高度,保持高于稻苗10-20 cm。方式排列,外圍多,中間區域少,上風口多一些,靠近村屯田塊加密安放。前期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 cm;隨植株生長進行調整,拔節期后誘捕器底端低于植株頂端10-20 cm。
4、誘蛾量調查
從安裝到8月末共調查4次蛾量,在吉拉吐鄉錫伯屯村,紅旗農場分別調查三個地塊,在處理區的東、西、南、北、中5點取樣,每點查5個誘捕器,共查150個誘捕器,記錄各誘捕器的誘蛾量 ,總結誘蛾1836個,平均每個誘蛾12.2只。
5、防治效果調查
9月20日,植保人員深入4個試驗區進行剖稈調查,防治效果達到66.1%,數據見表1。
二、經濟效益
二化螟信息素誘控技術推廣70000畝,平均防治效果66.1%。經測產,每畝挽回水稻27.5 kg,共挽回產量185.0萬千克。水稻單價按2.4元/kg,挽回總產值456.1萬元,數據見表2。
三、結語
根據田間試驗調查數據顯示水稻性信息素誘控技術實施后,水稻二化螟的田間防治效果66.1%,每畝挽回水稻損失至少27.5 kg。而且投技術簡單容易操作,投入小成本低、安全性好綠色無污染,深受農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