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慧
【摘要】目的 研究綜合護理在腔隙性腦梗塞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樣本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治療的62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按照患者就診先后順序,將62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分別成立兩組,對照組31例與實驗組31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措施,將兩組間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住院時間與實驗組相比,實驗組具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腔隙性腦梗塞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應首先考慮實施綜合護理方法,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腦神經缺神功能,并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關鍵詞】綜合護理;腔隙性腦梗塞;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腔隙性腦梗塞為神經外科臨床多發病以及常見病,其為腦梗死中的一種[1]。腔隙性腦梗塞是指由于患者伴有長期高血壓,致使其腦干深部或大腦半球的小穿通動脈血管發生病變,致使其管腔發生閉塞,從而使小的梗死灶形成,引發腔隙性腦梗塞疾病發生[2]。目前,臨床上在對腔隙性腦梗塞采取治療措施的同時積極配合護理方法,使患者疾病得到快速康復。為進一步探討對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護理效果,本次研究,對我院62例腔隙性腦梗塞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措施并觀察其應用效果,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62例。經確診后,均診斷為腔隙性腦梗塞。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n=31)與實驗組(n=31)。對照組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47~75歲,平均(61±1.6)歲;實驗組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48~76歲,平均(62±1.6)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基本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開展臨床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方法,主要為營養支持、用藥指導、輸液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法。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行綜合護理,方法為:①心理干預護理:因受腔隙性腦梗塞疾病影響,多數患者蘇醒后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以及負性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并對其心理進行疏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以及恐懼心理,從而增加患者疾病治療配合度。②疾病加強護理:因腔隙性腦梗塞疾病發病突然且病灶特殊,因此,待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全天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指標以及瞳孔反應,如發現異常,應及時上報主治醫師。③康復訓練護理:待患者疾病平穩后,根據患者康復程度,護理人員應給予針對性康復訓練,訓練內容應由被動轉為主動,由床上訓練逐漸改為下床活動的訓練原則,并制訂具體訓練時間,幫助患者盡快恢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間患者護理1個月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定標準:共計11個維度,包括患者感覺、肢體運動、意識、語言以及共濟失調等維度,每項滿分為40分,分數越低代表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核實無誤后將其輸入SPSS 1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組間經x2檢驗,計量資料(年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住院時間)應用(x±s)描述,組間經t檢驗,差異P<0.05時,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間護理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住院時間對比。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住院時間與實驗組相比,實驗組具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腔隙性腦梗塞為一組伴有明顯神經功能缺損的常見病,因腔隙性腦梗塞疾病變化較快,同時,對患者語言以及意識造成障礙,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以及恐懼心理,因此,臨床上在對腔隙性腦梗塞采取治療的同時,積極配合有效的護理方法,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本次研究發現,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腔隙性腦梗塞患者實施心理干預護理、疾病加強護理以及康復訓練護理等綜合護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從而提高患者康復速度。
綜合以上分析,對腔隙性腦梗塞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應首先考慮實施綜合護理方法,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腦神經缺神功能,并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具有臨床參考價值,應被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鄧海琴.腔隙性腦梗塞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2):99-100.
[2] 陸 美.為腔隙性腦梗塞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0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