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俊達
摘? 要:“當”字是一個在漢語中極為常用的字,其字義和用法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和研究空間。本文通過對“當”字的三個衍生詞語“當心”“當日”“當道”古今詞義的梳理和演變途徑的分析與推測,更深入地理解了“當”字的字義和用法,并有一定根據認為這些詞語的眾多詞義之間存在一定的引申關系。同時,通過對多方資料的收集和《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詞義進行比較,我們亦有證據認為詞典中收錄的三個詞語的詞義存在遺漏現象,且詞典中有部分觀點值得進一步商榷和校準。
關鍵詞:“當”字;當心;當日;當道;多義
前言:
無論是在古代漢語還是在現代漢語中,“當”字都是一個常用字,其字義和用法非常繁復多樣,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當”字的釋義為:“田相值也。從田尚聲。”通過許慎的解釋,我們可以得知“當”字的本義為“兩塊田相當、相等”,是為動詞。“從田尚聲”則說明“當”字是一個形聲字,“田”為形旁,“尚”為聲旁。根據裘錫圭先生(2015)對形聲字的分類,“當”字為典型的“下形上聲”類形聲字。[1]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當”字的字義不斷擴大,而后又演變出副詞、介詞等多種詞性的字義。與之相生相伴的,還有以“當”字為基礎而出現的一系列衍生詞語,如“當心”“當日”“當道”等等。這些詞語在古代漢語中往往具有多義性,不同的詞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現,而其中又有一部分詞義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消失,在現代漢語中僅保留一部分詞義。本文即針對上述的三個“當”字衍生詞語,藉助漢語詞典,對其多種詞義的演變途徑進行簡單的梳理和分析。
第一章? “當心”的多義研究
“當心”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以下簡稱《古漢》)中有三個義項:①捧物與心齊,表示恭謹;②對著或處于心部;③正中。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下簡稱《現漢》)中有兩個義項:①小心,留神;②胸部的正中,泛指正中間。現對古代漢語中的“當心”和現代漢語中的“當心”分別加以分析:
第一節? 古代漢語中的“當心”
“當心”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
(1)斧鉞鉤要,直兵當心。(墨翟《墨子·魯問》)
尺,邪鑿之,上穴當心,其矛長七尺。(墨翟《墨子·備穴》)
《墨子》中一共出現了兩個“當心”,為該詞語的最早用例。以上兩例中,“當心”分別指“對著(他的)心窩”和“對著地心”。我們將詞語的詞義分為本義、基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等。“本義”即指“文獻記載的詞的最初的詞義”。[2]由此可見,“當心”的本義即為“對著心部”。這里的“當”釋為“面對,向”之義。
到了戰國時期,“當心”一詞又出現了其他詞義:
(3)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莊周《莊子·外篇·達生》)
(4)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戴勝《禮記·曲禮下》)
例(3)中的“當心”譯為“處于心部”,這里的“當”釋為“在、處于”之義;例(4)中的“當心”譯為“捧物與心齊”,或可理解為“與心的位置相當”,這里的“當”釋為“相抵、相當”之義。
而后的一段時間內,“當心”一詞常出現于各類文學作品中,但其詞義未再發生較大變動。如:
(5)六月當心,左周而行,分而為十二月。(劉安《淮南子·天文訓》)
(6)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7)猗嗟明月,當心而出。(劉歆《西京雜記·卷四》)
到了唐代,“當心”一詞衍生出了新的詞義:
(8)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9)艷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心一抹檀。(羅隱《牡丹》)
例(8)(9)中的“當心”譯為“正中”,成為了一個方所名詞。筆者認為,“當心”名詞義“正中”的出現,應是由“當心”的“處于心部”之義演變而來。
直到明代,“當心”再次衍生出新的詞義:
(10)這小二在家里小心謹慎,燒香掃地,件件當心。(馮夢龍《警世通言》)
例(10)中的“當心”是動詞,釋為“小心,留神”。“當心”的這一新詞義與“當心”的“捧物與心齊”之義密切相關,由于“當心”的“捧物與心齊”之義往往表示恭謹、謹慎的態度,故“小心,留神”之義極有可能是從“捧物與心齊”之義引申而來。《古漢》中并未收錄“當心”的這一義項,或為失誤。
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作為“小心,留神”之義使用的“當心”開始日益普遍化:
(11)一路當心護送。若得太平無事,此功非小。(唐云洲《七劍十三俠》)
(12)你當心點兒仔細看一看,陶大人的鈔票都是假的,你不要上了陶大人的當。(張春帆《九尾龜》)
(13)他是北洋大臣保說過“才識優長”的,他的條陳撫臺自然要格外當心去看。(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4)萬一白翟野主,各處已有布置,自然當心一些為妙。(徐哲身《大清三杰》)
“當心”的這一詞義而后一直沿用,并成為現代漢語中“當心”一詞的基本義。
除此之外,在明清至民國期間,“當心”一詞也間或出現了一些其他詞義:
(15)特其偏愎自是,放言不倫,稍不當心,上圣大賢,咸在訶斥。(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
(16)一般受政治不良之害的人們,只曉得討厭政治,卻對政治并不當心。(李劼人《天魔舞》)
例(15)中的“當心”譯為“符合心意”,或從“捧物與心齊”之義引申而來,“當”字釋為“適應,與之相稱”之義。例(16)中的“當心”譯為“關心”,或從作為“小心,留神”之義的“當心”引申而來。但“當心”的這兩種詞義未能延續下去,在現代漢語中已不見蹤跡。《古漢》中未收錄這兩種詞義。
第二節? 現代漢語中的“當心”
自從明清時期,“當心”衍生出“小心,留神”的引申義之后,其使用范圍和頻率就不斷地擴大和提高,并在現代漢語中成為了“當心”一詞最常用最主要的詞義,即基本義。“當心”的其他詞義則基本上不再使用:
(17)“當心!當心,先生!”房東太太叮囑著。(夏衍戲劇作品)
(18)上海揀奶媽可不容易,薦店里喊來的,架子老大不要說,還得當心她有沒有淋病梅毒。(蘇青《撿奶媽》)
(19)真恐怖,你要當心哦,我很想你。(衛慧《上海寶貝》)
(20)快回家暖和暖和,當心些,別感冒了。(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小心,留神”也是“當心”一詞僅存的唯一詞義。不過,在部分文學作品和一些方言中,“當心”一詞在古代漢語中的名詞義“正中”還有所保留:
(21)老初站在地當心,沒有人來比。(周立波《暴風驟雨》)
(22)他站在街當心,頭有些發暈,一大片黑暗壓了下來。(丁玲《法網》)
除了個別文學作品和方言之外,作“正中”之義使用的“當心”基本在現代漢語中銷聲匿跡了。
第二章? “當日”的多義研究
“當日”在《古漢》中有兩個義項:①值日,值日的人;②往日。在《現漢》中有兩個義項:①時間詞。當時;②時間詞。當天。現對古代漢語中的“當日”和現代漢語中的“當日”分別加以分析:
第一節? 古代漢語中的“當日”
“當日”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
(23)且是卦也,天為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左丘明《左傳·僖公》)
(24)主將適螻而麓不聞,臣敢煩當日。(左丘明《國語·晉語》)
在左丘明的兩部著作中,“當日”一詞分別出現了一次,是“當日”一詞最早出現的記錄,但這兩部著作中“當日”的詞義也不相一致。例(23)中的“當日”譯為“承受太陽的照耀”,“當”釋為“承擔、承受”之義。例(24)中的“當日”譯為“值日的人”,“當”釋為“掌管,擔當”之義。考慮到《左傳》的成書時間應早于《國語》,故我們認為“當日”的本義應為“承受太陽的照耀”。由于“掌管、擔當”與“承擔、承受”之義極為相近,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值日、值日的人”之義應是由“承受太陽的照耀”之義引申而來。《古漢》中未收錄“當日”的本義,或為失誤。
到了西漢時期,“當日”出現了新的詞義:
(25)律以當辰,音以當日。(劉安《淮南子·天文訓》)
例(25)中的“當日”譯為“與記日天干相當”,“當”釋為“相抵、相當”之義。此義與“當日”的本義關系不大,應是自發生成的新詞義。《古漢》中對此詞義同樣未有收錄。
六朝時期,“當日”一詞再度出現新的詞義:
(26)當日內乳涌出,如雨打水聲,水乳既盡,聲止沸定,酥便成矣。(賈思勰《齊民要術》)
(27)春夏劃生,隨時放牧。糟糠之屬,當日別與。糟糠經夏輒敗,不中停故。(賈思勰《齊民要術》)
(28)春以正月十五日,或以晦日,及二月二日收水,當日即浸。(賈思勰《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中出現了諸如上例等多個同義的“當日”,這些“當日”譯為“當天”,即“在那一天、在同一天”,“當”應釋為“在(某時)”之義。此義與“當日”的原有詞義之聯系未可循,故筆者認為此義同樣為自發生成的新詞義,且該詞義生命力極強,在現代漢語中仍然在使用。《古漢》未收錄該詞義。
五代時期,“當日”一詞的詞義繼續衍生:
(29)遠公曰:將軍當日擄賤奴來時,許交念經。(《敦煌變文集》)
(30)當日遙聞法義開,一時總到庵園會。(《敦煌變文集新書》)
上例中的“當日”譯為“當時”,即指過去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當”應釋為“在(某時)”之義。根據詞義的關聯,我們可以認為“當日”的“當時”之義是由“當天”之義衍生而來。作為沒有明確時間范疇的“當天”之義而使用的“當日”,常用于對于過去某時發生了某事的追溯,故產生了專門針對過去某時發生的事情而使用的“當時”之義。
而后,作為“當時”之義使用的“當日”所指示的時間范疇不再受到具體時間點的束縛,詞義泛化:
(31)惟有筑城詞,哀怨如當日。(陸游《古筑城曲》)
例(31)中的“當日”不再是指向過去某一個具體的時間點,而是泛指過去,“當日”釋為“往日”之義。但即便如此,針對過去某一具體時間點,作“當時”之義使用的“當日”在后來的元明清至民國時期依舊是其主要用法:
(32)當日是十一月中旬,卻恨雪下得大。(《元代話本選集》)
(33)當日宋江分撥大小三軍已定,各自進發。(施耐庵《水滸傳》)
(34)此論載《玉堂薈記》,可謂得當日情事,而縱敵之說可不辯自明矣。(趙翼《廿二史札記》)
(35)語非不是,但按諸當日情勢,安內為先,不應再開外釁。(蔡東藩《唐史演義》)
作“當時”之義使用的“當日”而后一直延續至今。
第二節? 現代漢語中的“當日”
“當日”在現代漢語中保留了兩個義項,分別是指向過去的“當時”和無具體時間范疇的“當天”:
(36)箱底墊著的卻是她當日從鄉下上城來隨身帶著的藍地小白花土布包袱。(張愛玲《連環套》)
(37)我當日深疑陽明講學極為圓通,處處打成一片,何至會把天理、人欲歧而為二。(李宗吾《厚黑學》)
(38)豬肉必須是當日宰殺的鮮肉,面粉是沈陽名牌“香雪”精粉。(1996年人民日報)
(39)就連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西藏拉薩,也于去年8月實現了衛星版面數據傳輸,當地讀者當日上午即可看到人民日報。(1996年人民日報)
例(36)(37)中的“當日”是指向過去的“當時”之義,例(38)(39)中的“當日”則是無具體時間范疇的“當天”之義。
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漢語中,“當日”一詞作“當時”使用時,“當”讀作“dāng”;“當日”一詞作“當天”使用時,“當”讀作“dàng”。在具體使用時應加以區分。
第三章? “當道”的多義研究
“當道”一詞在《古漢》中有三個義項:①合于正道;②擋道,攔路;③當權。在《現漢》中有三個義項:①路中間;②掌握政權(含貶義);③舊時指掌握政權的大官。現對古代漢語中的“當日”和現代漢語中的“當日”分別加以分析:
第一節? 古代漢語中的“當道”
“當道”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
(40)自御而歸,不能當道。(左丘明《左傳·襄公》)
(41)司墓之室有當道者,毀之,則朝而塴。(左丘明《左傳·昭公》)
(42)梁山崩,以傳召伯宗,遇大車當道而覆,立而辟之。(左丘明《國語·晉語》)
《左傳》中出現了兩個“當道”,《國語》中出現了一個“當道”,這些“當道”的意義也基本一致,可譯為“在路中間”,“當”應釋為“在(某處)”之義。《古漢》中將例(42)的“當道”解釋為“擋道,攔路”,筆者認為實有不妥。我們可以說,由于“當道”一詞具有“在路中間”的含義,所以在一定的語境中暗含著“擋道,攔路”的意義,比如例(41)(42)都暗含此義,這是說得通的,但不能因此就斷定“當道”一詞就是“擋道,攔路”之義,如例(40)中的“當道”就無“擋道,攔路”之義。所以,“在路中間”是“當道”一詞的本義更為妥當,而非“擋道,攔路”。“當道”的這一本義直到現代漢語中依然在沿用。
戰國時期,“當道”一詞出現了新的詞義:
(43)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孟軻《孟子·告子章句下》)
例(43)中的“當道”譯為“合于正道”,“當”字釋為“適應,與之相稱”之義。因該詞義與“當道”的本義關聯不大,故筆者認為該詞義應是自發生成。
到了西漢,“當道”一詞方才從本義中正式衍生出“擋道,攔路”的意義:
(44)鳥不干防者,雖近弗射;其當道,雖遠弗釋。(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例(44)中的“當道”不具備“在路中間”之義,而單純地表達“擋道,攔路”,也是“當道”一詞作語義鮮明的“擋道,攔路”之義使用的最早實例,這里的“當”釋為“抵擋,攔住”之義。該詞義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保留。
直到東漢時期,“當道”一詞衍生出了“當權,掌權”之義:
(45)豺狼當道,安問狐貍?(荀悅《漢紀·平帝紀》)
筆者認為,作“當權,掌權”之義的“當道”應是由“擋道,攔路”之義的“當道”進一步引申而來,此中的“當”或可作“掌管,擔當”之義解釋,“當權,掌權”即是能夠“掌管道路”,是為“當道”的比喻義。此義在現代漢語中依然存在。
作“當權,掌權”之義使用的“當道”到了明代,在保留動詞原意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名詞義,開始指代“掌權的人”:
(46)當道恐怕某等在內地生事,作成我們穿件藍袍,做了個秀才羈縻著。(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
這一用法同樣沿用至今。《古漢》中未收錄該詞義。
第二節? 現代漢語中的“當道”
在現代漢語中,“當道”保留了四種詞義,分別是:“在路中間”“擋道,攔路”“當權、掌權”和“掌權的人”:
(47)幾位六、七十歲的老太太率領二、三十個男男女女當道把車攔下。(1994年報刊精選)
(48)大本營前方的半山上有一座尼姑庵,上山的道路非常難走,亂石當道,積雪路滑。(新華社2002年4月份新聞報導)
(49)明朝有宦官當道的昏暗年代,徽商們的機會還多一些。(1994年報刊精選)
(50)這城里的三個當道要人親自向他打招呼,舉薦我做他的副將。(譯文版《奧瑟羅》)
例(47)中的“當道”釋為“在路中間”。例(48)中的“當道”釋為“擋道,攔路”。例(49)中的“當道”釋為“當權,掌權”。例(50)中的“當道”釋為“掌權的人”。《現漢》中收錄了三種詞義,但未收錄“擋道,攔路”這一詞義,應為失誤。
結語:
在本文中,我們對“當”字的三個衍生詞語“當心”“當日”“當道”的古今詞義進行了梳理和辨析,并對這些詞義的演變途徑進行了簡單地分析和研究。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這些詞語的各詞義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引申關系,但也不絕對如此。對“當”字衍生詞語的詞義進行辨析,有助于我們加深理解“當”字的字義和用法,以及相關語句的具體含義,并由此窺探漢語詞語詞義的演變規律的概貌。另外,通過對《古漢》和《現漢》中這三個詞語詞義的收錄情況與筆者搜集多方資料所得出的結論相比較,不難發現《古漢》和《現漢》中對于“當”字三個衍生詞語的解釋和說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遺漏現象和值得質疑的觀點,亟待進一步校準、更正和改善。
注釋: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62.
[2]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67.
參考文獻:
[1]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W].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W].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