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英 樸春麗 潘韋韋 王美玲


【摘要】目的 觀察解毒通絡調肝方聯合腹針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痰瘀阻絡證)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入選標準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組,給予解毒通絡調肝方聯合腹針及二甲雙胍治療。結果 實驗組較對照組在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清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BMI、腰圍療效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解毒通絡調肝方聯合腹針治療肥胖 2 型糖尿病臨床療效確切。
【關鍵詞】2型糖尿病;肥胖;解毒通絡調肝方;腹針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2
中國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 [1-2],其中肥胖者居多[3-4]。我們相信中醫藥特色治療在代謝性疾病中的應用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方法,采用解毒通絡調肝方聯合腹針治療肥胖的2型糖尿病其臨床療效確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來源于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二部內分泌科門診及住院部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1.2 方法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5]。
1.2.2 中醫辯證標準
參照《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6]、《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痰瘀阻絡證診斷標準。
1.2.3 納入標準
(1)凡符合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者;(2)符合痰瘀阻絡證的中醫證候診斷標準;(3)7.0 mmol/L≤血糖<10 mmol/L,11.1 mmol/L≤餐后2h血糖<15 mmol/L;(4)糖化血紅蛋白≥7.0%者;(5)25 kg/m2≤BMI<35 kg/m2;(6)年齡18~70歲。(7)育齡期婦女采取避孕措施; (8)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項研究。
1.2.4 分組及治療
(1)二甲雙胍組—基礎治療同時,予鹽酸二甲雙胍片(格華止,中美上海施貴寶生產)0.85 g,日1次口服,觀察8周。
(2)解毒通絡調肝方聯合腹針—上述基礎治療同時,予解毒通絡調肝方150 mL早、晚日2次口服,腹部針灸選穴如下:
選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水分、滑肉門、外陵。
操作:平補平瀉,留針45分鐘。
療程:1天 1次,4周為1療程,共2個療程。
1.3 觀測指標
治療8周后觀察兩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指數、體重指數(BMI),腰圍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示。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情況(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重指數(BMI)及腰圍變化
治療后兩組患者體重指數(BMI)、腰圍,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胰島素抵抗指標變化
治療后患者空腹血清胰島素(FINS)、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之間相互比較,FINS、HOMA-IR 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論
中醫認為其原因多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出現食郁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中焦郁閉,氣機升降失司,痰、瘀日久化毒阻絡,肥胖T2DM的病位與肝、脾關系密切。毒邪和絡滯交互作用推動肥胖T2DM的發生發展。故治法以健脾和胃,解毒通絡調肝為主。解毒通絡調肝方全方通過攻補兼施,活血通絡,同時扶正祛邪、達到激活機體的排毒能力。腹針處方中脘、下脘理中焦,調升降;氣海補氣培元,關元培腎固本,四穴合用以“引氣歸元”;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經穴,大橫為足太陰脾經經穴,兩穴合用具有徤運脾胃之功效;水分健脾利濕,通調水道,配合大橫祛濕化痰;滑肉門、外陵為“腹四關”可活血化瘀,調節全身血液運行,諸穴合用,共湊健脾和胃、化瘀通絡之功。解毒通絡調肝方聯合腹針通過改善消耗脂肪組織,增加機體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使血糖降低、減輕體重,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China guideline for type 2 diabetes.2013:17–19.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4. Diabetes Care.2014 Jan;37 Suppl 1:S14-80.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51.
[4] 仝小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70.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