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沅
他出身醫學世家,小時性格頑皮,到中學時一舉逆襲成學霸,并展露運動天賦,一舉考上北京醫學院,并在大三時拿下全國運動會的400米欄冠軍,打破全國紀錄。在運動員和醫生這兩種職業中幾次面臨選擇,他最終選擇了醫生這個可以從事一輩子的職業;他從一線急診室干起,加入慢性支氣管炎防治小組,接受新挑戰;他赴英留學,以自己的努力改變英國同行對中國人的看法;2003年,他挺立于最危險的抗擊“非典”第一線,主動請求將最危重的病人送到他這里;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的時候,84歲的他呼吁全國人民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登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小島上的醫學世家
鐘南山出身醫學世家。父親鐘世藩是醫學博士,母親廖月琴出生于廈門鼓浪嶼上頗有名望的廖氏家族,家道殷實、家風良好,子弟知書達理,在島上頗受尊重。1936年,鐘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醫院,父親就是這個醫院的兒科醫生。因為醫院地處南京的風景區鐘山的南面,所以父親鐘世藩給他起了“南山”這個名字,希望他如山般健碩強壯,如山般遇風雨而傲立,如山般擁有廣博仁厚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從8月15日開始,日軍開始了對南京長達四個月的轟炸。在一次轟炸之中,鐘家的房屋被炸毀,而幼兒鐘南山還在屋里,外婆與母親驚恐萬分地將他從廢墟之中救出來。他滿臉是灰,在瓦礫下被憋得臉色發黑,半天都不會哭。倘若外婆與母親的搭救再遲一刻,鐘南山的性命也就真得被死神帶走了。這是不足周歲的他,第一次面對死神而僥幸逃脫。
1937年冬,鐘家在貴陽安頓下來。鐘南山小學三年級之前都是在貴陽度過的。父親鐘世藩和母親廖月琴屬于嚴父慈母的組合。父親白天忙完了醫院的工作,回家還不忘輔導上小學的鐘南山做功課。可淘氣的鐘南山根本不領情,讓他規規矩矩地坐著簡直像受刑。鐘世藩在一旁費心費力地輔導,他心不在焉地巴望著父親趕緊結束。
母親則相反,她總是會耐心地聽他說話,從不粗暴地訓斥或者霸道地要求他服從。若向孩子們提出批評,她總是婉轉地提出,和孩子們講道理,尊重孩子像尊重大人一樣。她對自己的孩子好,對外人也好,善良而又有憐憫心;若有人向她求助,她總會無私地提供幫助。
鐘南山在開明、講理、溫暖、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少年純真而陽光的個性沒有受到壓抑,他活潑開朗、充滿自信。
第二故鄉廣州的生活
抗戰結束后,中央醫學院按計劃從貴陽遷至廣州。鐘南山全家也乘坐醫院的救護車走了8天8夜,安家到了廣州。
在廣州,鐘南山有電影看了,他最喜歡看武俠片,片中的俠客一身是膽、俠骨仁心,武藝高強、除暴安良,俠者的仗義與勇氣就此深植他的心髓。11歲時,調皮的鐘南山撐了柄家里最大的布傘,從老屋二樓的窗子跳了下來。幸虧樓下的草皮豐茂厚實,少年鐘南山才僥幸逃生。
鐘南山在廣州就讀四年級,但他太貪玩了,而且不會說廣州話,所以留了級。但母親廖月琴卻沒有責備他,一直鼓勵他。母親對他說,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這話鐘南山記得牢牢的。母親的獎勵太誘人了,鐘南山開始發奮用功,成績很快上去了。鐘南山不僅學習好,體育成績也出類拔萃。從小學六年級他就開始參加體育競賽,在賽場上、跑道上,他是常勝將軍。到1949年廣州解放時,他成了班上第一批戴上紅領巾的學生,而后又擔任了學校的大隊長。
1950年,鐘南山被嶺南大學附屬中學錄取了。那一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家里生活一下子困難起來。但是,廖月琴還是說到做到,真的買了輛自行車給鐘南山。這件事對鐘南山的觸動很大,從那時候起,他就記住,只要是答應過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父親的醫學啟蒙
廣州解放后,父親鐘世藩留在廣州,繼續他的臨床和學術研究工作。學校經費有限,鐘世藩用自己的工資,買實驗用的小白鼠,在自己家中的書房做實驗。
小白鼠的味兒很大,整個樓房都彌漫這股味兒,這味兒甚至都成了鐘家的標志。鐘南山對父親養的白鼠非常好奇。一放學,他就跑到父親的書房去看小白鼠。父親做實驗,他就在一旁好奇地看著。父親將白鼠的大腦取出,將腦細胞分離出來,進行檢測。在一旁的鐘南山像變了個人,原本好動的他安安靜靜地不敢打擾父親,仔細看著父親的每一個動作。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那樣?小白鼠實驗,讓鐘南山的腦子冒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向父親請教,鐘世藩閑下時,就認認真真地一一解答。見兒子對小白鼠這么感興趣,他索性讓兒子幫忙飼養小白鼠。從此,他不再只想著逗小白鼠玩了,他得完成“飼養員”的工作,必須盡責盡職,每日定時定量喂養小白鼠。父親有意無意地,用小白鼠對他進行了醫學啟蒙。
時常有人找父親,他們在書房里交談,各抒己見,有時候聲音很大。鐘南山以為父親和來客在爭吵,但母親告訴他,他們并非爭吵,而是在討論問題。研究者擁有各自的觀點,各抒己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得講依據,父親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這給鐘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治學實事求是,做人也要誠實,父親從小就教育鐘南山:“要把你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在家里,鐘世藩也很少閑下來,他在書房里廢寢忘食地繼續做實驗、讀書、做研究。這時候,唯一能打擾他的就是病人。有時候鐘世藩正看書,外頭有病人求醫,鐘世藩也只是皺皺眉,毫無怨言地出診,風雨無阻。被父母治愈的病人,眼中流露出的感激與愛戴,讓鐘南山感受到,當醫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會得到社會的尊重,有很強的滿足感,這令他親近并由衷地熱愛“醫生”這個職業。
跑步還是學醫
進入中學后,強中更有強中手,鐘南山在高一時,成績在班上并不突出。此時,他不服輸的天性又被激發出來了。高二時,鐘南山的學習成績如愿趕上,重又成為班級的優等生,同時在華師附中舉辦的運動會上取得了短跑第四名的成績。高三時鐘南山參加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賽跑亞軍,并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后又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在男子400米項目中,獲得了全國第三的成績。
他的成績引起了中央體育學院(今北京體育大學)的關注,希望他能到國家隊去訓練。鐘南山面臨選擇,要么選擇專業的體育競技之路,成為國家專業運動員,要么選擇回歸普通高中生升學之路,沖刺高考。在猶豫中,他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選擇報考醫學專業。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有限,體育競技不能成為一個人從事一生的工作;但是,當個醫生,則可以一輩子研究醫學,一輩子治病救人,這是個可以讓人從事一生的工作。
鐘世藩原本希望鐘南山就近報考華南醫學院,但是鐘南山一心只想報考北京的大學。在年輕人的心中,首都北京有著不可言說的吸引力,大家都認為,北京擁有全國最好的大學,大家都向往去首都北京讀書。鐘南山在18歲時,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第一個關鍵的選擇——報考北京醫學院。在最后的復習期間,他沒日沒夜地全力沖刺,終于如愿。當年廣東省考上北京醫學院的僅有5位學生,他是其中一位。
1956年,鐘南山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作為北京高校“三好學生”被周恩來總理接見。1958年,大學三年級時他被選拔參加北京市體育集訓隊集訓,備戰第一屆全國運動會。1959年9月,他在首屆全運會上獲得400米欄冠軍,并以54.4秒的成績打破全國紀錄。1961年,他在運動場上再次煥發光彩,獲得北京市運動會男子十項全能亞軍。
鐘南山的體育運動經歷,是他青年時期重要的華彩篇章。30多年以后,他回想這段經歷說道:“我為什么到現在還喜歡體育運動呢?因為它能培養人的三種精神:一個是競爭精神,一定要力爭上游;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個單位時間里高效地完成任務,就像跑400米欄,練了一年,成績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么寶貴。把體育的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是極為寶貴的。”
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后,鐘南山留校做輔導員,這是當時最優秀的學生才能享受到的工作分配。他會吹黑管,參加了學校的文藝宣傳隊,除此之外,他還做過校報編輯,而后又開始從事放射醫學教學,研究原子彈爆炸時射線對人體的危害。
他記得父親曾對他說的話:“一個人要給世界留下點什么東西,才算沒有白活。”生命短暫,許多人在這短暫的過客生涯中碌碌無為,悄無聲息地來,悄無聲息地走。但還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己的智慧與熱血,為這世間留下了一抹抹亮色,讓這世間變得更美好。父親愿意成為這樣的人,而這,也是他的志向。
摘自《鐘南山:生命的衛士》(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