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瓦房店市楊家滿族鄉臺后村有512戶1874口人,村民以種植玉米、桃子為主,靠天吃飯,收入不多,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全村有48個低保戶、4個五保戶、5個低保邊緣戶,其致貧原因有的是因為缺技術、缺勞動力,還有的是因殘、因病、因學以及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
學習養殖經驗,做好“牛文章”。2018年4月,董興鵬來到瓦房店市楊家滿族鄉臺后村任第一書記,他決心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揚釘釘子精神,帶領臺后村黨員群眾摘掉“低收入村”的帽子。“困難戶要脫貧致富,可沒資金、沒技術,咋辦呢?”通過深入走訪調研,董興鵬了解到,近年來肉牛市場價格平穩且利潤可觀,村里還有一個閑置的養豬場,“何不建一個養牛場,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了這一想法后,董興鵬立即向瓦房店市農業農村局的專家請教,得到了“肯定可行”的答復。但也有村干部對從未養過牛的董興鵬所提建議持懷疑態度,認為他“紙上談兵,想得簡單”。為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董興鵬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先后到瓦房店其他地區、普蘭店區的一些養殖企業實地考察肉牛養殖項目,參觀養牛大棚,學習肉牛飼養技術,詳細了解肉牛銷售的渠道、市場價格等信息。通過學習,眾人的思想顧慮被打消了,一致認為肉牛養殖是適合臺后村振興發展的好項目。這更讓董興鵬堅定了在臺后村做好“牛文章”的信心。他和村“兩委”班子認真研究后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由村委會牽頭建立肉牛養殖場,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爭取資金支持,將“紙上談兵”變成美好現實。“產業項目確定了,可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發展資金怎么解決呢?”就在董興鵬與村干部苦于沒有發展資金而一籌莫展的時候,鄉政府轉發的《瓦房店市人民政府關于申報產業扶貧項目的通知》讓大家眼前一亮。村里立刻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研究申報產業扶貧項目相關事宜。在多方考察調研的基礎上,董興鵬加班加點,牽頭編寫了《臺后村肉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方案》等材料,申報了產業扶貧項目,順利獲得瓦房店市產業扶貧資金110萬元。為了多籌集資金,董興鵬與鄉領導、村干部一起走訪幫扶單位,向其介紹肉牛養殖項目方案,爭取資金支持。經過多次溝通協調后,對口幫扶單位——大連長興島經濟區管委會同意拿出100萬元支持臺后村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發展資金有了著落,臺后村肉牛養殖項目便“快馬加鞭”地著手實施了。
走上特色致富路,惠及全體村民。經營模式對產業項目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董興鵬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對肉牛養殖項目的經營模式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村黨總支統一思想認識,將“項目為王”理念傳遞給每一名黨員、宣傳到每一位村民,將全村人的思想統一到肉牛養殖項目上來。在廣泛征求黨員、村民代表的意見后,董興鵬又多次與鄉領導研究項目經營方式,最終確定了“村集體經營、集中飼養、收益合理分配”的經營模式,即由村委會牽頭建立肉牛養殖場,以扶貧資金作為本金,購買肉牛牛犢,租用場地進行圈舍改造,購買飼料進行集中飼養和經營管理,與肉牛繁育公司協商簽訂購牛合同,以及肉牛養殖技術指導、免費衛生防疫和養殖保險等服務協議,做好風險防控等工作,保障國家扶貧資金不受損失。2019年2月12日,110頭肉牛正式“入住”村集體養牛場。自這一天起,臺后村正式走上了肉牛養殖的特色致富路。
按照實施方案,臺后村肉牛養殖項目收益分配實行“2134”原則,即收益的20%作為村集體收入,10%用于救助困難戶,30%用于擴大養殖生產規模,40%用于村里開展公益事業。根據預測,肉牛養殖項目每年可為臺后村新增收入30萬元,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使國家扶貧政策惠及全體村民。
精心飼養管理,戰勝疫情迎“富”來。從籌集項目扶持資金到購買牛飼料,再到肉牛飼養等經營管理工作,董興鵬全程參與,從不當“甩手掌柜”。“把牛養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細心、耐心、精心、全身心投入。”自打肉牛進欄后,董興鵬幾乎天天到養殖場“報到”,查看飼料配比是否正確,哪些飼料需要購買,對每頭牛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有一次,好幾頭牛拉肚子,有的甚至一整天不吃不喝,這可把董興鵬急壞了:“這些牛是村子的‘希望,出了意外可怎么辦?”他立即從外地請來獸醫進行診療,幫著喂藥,仔細觀察每頭牛的康復情況,連續多天守在養牛場沒回家。幾天以后,生病的肉牛慢慢地康復了,董興鵬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經過一年的辛勤努力,每一頭肉牛都長得膘肥體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董興鵬第一時間趕回村里,組織村里的黨員干部做好聯防聯控工作,逐戶核實返村人員的出行信息及身體健康情況,督促從武漢返村的人員居家隔離,在入村主路設立了兩個疫情防控登記站……受疫情影響,原本可在今年春節后出欄的110頭肉牛需要繼續育肥。他們積極應對疫情影響,集思廣益、廣開渠道,竭盡所能地保證養牛場不斷飼料。
臺后村肉牛養殖項目的順利實施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瓦房店市有十幾個村的村干部到臺后村考察肉牛養殖項目,學習肉牛養殖項目扶貧工作法,“取經”后回到自己村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