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專業課教師研修項目是國家留學基金委為提高地方高校專業課教師業務能力而設立的項目,項 目自開設以來,反饋效果良好。以在 UCSD 訪學的經歷為背景,歸納總結該項目運作模式及課程安排的特點,從 教學態度、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該項目對回國后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啟發,認為增加體 驗式教學、拓寬項目資助對象、延長項目時間、完善評價監督機制,能夠為地方高校教師出國交流提供更好的學 習平臺,助力地方高校國際化發展進程,提升地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出國留學項目;多層次考評體系;過程性考核;科技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7-0038-03
伴隨著我國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高校教師出國訪學交流成為高校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為了提高高校專業課教師語言能力、業務素養及參與國 際會議交流借鑒吸收國外科研成果和多元文化的能力, 推進高校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改革的進程和高校國際化 人才培養的進度,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國家 留學基金委)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合作開展高校專業 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①。截至 2018 年,全國已有 8 批次460 名高校教師參加該項目,并一致反饋:該項目采用整 班派出、國外合作高校統一開班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 語言培訓和專業課觀摩教學,對國內的教學科研有重要 借鑒意義。然而,由于項目時間僅有半年,深入的學習活 動難以開展,基于此,對該項目的運作方式、學習安排等 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完善該項目的對策建議。
一、項目運作情況
(一)“三統一”運作模式
高校專業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針對地方高校的專業 課教師語言培訓和專業課教學技能提升而設立。該項目 經過高校教師所在學校、當地教育部門以及國家留學基 金委三個環節層層篩選,由國家留學基金委確定選派名 單、派出時間及在外學習的進度及內容。采用國家留學 基金委統一派出、國外合作高校統一安排班級、統一學習 的“三統一”模式。首先,“三統一”模式有利于國家 留學基金委與國外合作高校管理人員對接,方便對出國人員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全面、動態的掌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項目的運作效率,提升高校教師訪 學質量。其次,統一學習有助于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互 相交流,避免了單個老師只身一人在異國他鄉學習的無 助。其弊端在于剛性有余而彈性不足,訪學老師的時間 都被限定在幾門固定的課程上,與專業課老師交流的機 會和時間相對較少。
(二)項目運行概況
在 2017 年之前,該項目主要與 UCSD 合作(見表 1), 2017 年開始與 UBC 合作(見表 2)。項目以英語學習為 主,旨在提升高校教師的聽力、口語交際和英語教學技巧 及能力,輔以專業課程觀摩學習。研修方式包括集中授 課、教學觀摩、專題研討、授課實踐及撰寫總結報告。
備注:①語言能力培訓、口語表達專題研討、專業教學研討均將學員分為 3 個小組(每組 8-12 人)進行。②國外合作高 校為學員提供一周或兩周一次的咨詢會,以集體或一對一方式 提供咨詢。
1. 英語學習
以 UCSD 的項目學習為例,項目周期為當年 11 月到 次年 5 月,與當地本科生的學習安排一致,共有秋季、冬 季和春季三個學期。每天(含中午)都有課程,以達到 高效利用時間的目的。學習內容涉及發音、詞匯、口語展 示和課堂討論等,重點提高聽說能力,為全英授課和參加 國際會議奠定基礎。
(1)課程安排具有進階 性。首 先,分成 ABC 班。 UCSD 基于老師們到 UCSD 后進行的英語水平測試成 績,將老師們分為 ABC 三個小班(10-12 人 / 班),由不 同的老師講授課程。其次,授課難度循序漸進。在第一 階段,授課教師針對發音規則、詞匯、如何展開話題討論 以及如何做課堂展示等環節進行專項講授,并分發閱讀 材料進行課下學習鞏固。第二階段,提前布置對話、辯論 或與當地人交談的學習任務,采用翻轉課堂點評、答疑及 指導。第三階段,期末考核。
(2)授課方式具有多樣性。以發音課為例,授課教 師了解研修學員大部分的發音是英式發音后,利用 IPA 音標體系講解英音和美音的區別,特別提醒美音具有連 讀、濁化、吞音等特點,增加了聽的難度。為此,授課老師 通過布置發音練習作業,掌握學員們的發音情況,并及時 反饋和糾正學員們發音存在的問題。此外,授課教師還讓學員們整理生活中與當地人對話時易出錯的發音,通過軟件把錯誤的發音反饋發給她,強化學員們對發音規 則的理解。詞匯課的形式主要有觀看 TED、做小游戲、 新聞主播等,通過將給出的單詞組成一段話的方式進行 小測試,枯燥的詞匯課變得豐富生動。歸納來說,國外合 作高校的授課方式主要是翻轉課堂,具體形式有課堂討 論、體驗式教學、觀看音頻視頻、辯論式教學等。
2. 專業課觀摩 觀摩專業課是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改進教學方法,國外高校在專業課授課時非常注重基礎理論的 系統講授以及過程性考核。
(1)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講授。國外專業課的講授特 別重視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以系統講授基 礎理論知識為主,公式推導和原理解釋是課堂的主要內 容,不會為了課堂氣氛活躍而將整個課堂安排碎片化,也 不強調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在講授過程中,學生可以隨 時舉手提出問題,教授當即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授 課通常是多媒體 PPT 展示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對于需 要推導的數學公式,老師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導,方便學 生透徹理解。
(2)多層次過程考核體系。國外高校從多個方面對 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將學生課堂參與、課后作業以及期 末考試進行加權平均,其中期末考試也不同于國內的筆 試,學生可以在 15 個主觀分析題中選擇 3-4 個解答。這 種評價體系相對靈活,能夠更全面地衡量學生的學習能 力和分析能力。
(3)啟發式和探索式授課。授課課程中,老師一節 課講授的內容很多,節奏很快,老師只是給學生一個框架 和思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由學生自主預習和課后查 閱相關的資料。
(4)開放合作的教學環境。國外高校文化的典型特 點是開放,課堂是開放的,可以隨時去聽感興趣的課程, 也可以與教授交流學術問題。在科學研究方面,研究團 隊會針對某一研究主題、研究框架和研究內容反復進行 斟酌、討論、修改、完善而形成最終的研究成果。
二、項目對教學科研工作的啟發
高校專業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對回國后老師們在教 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都方面都具有借鑒意義。
(一)優化教學環節,增加過程性考核
UCSD 的老師上課時都非常有激情,有些老師授課 講究系統性和生動性,有些老師則更注重課堂的氣氛和 知識的廣度。首先,富有激情的教學態度會感染學生、傳 遞正能量,讓學生能夠更加專注的學習。其次,對學生更 加嚴格要求,尤其是作業的最后期限管理,不搞彈性管理,培養學生不拖延、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最后,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改變單一期末試卷的考核方式, 將學生學習分解在不同的時間段。
(二)轉變教學理念,調整培養方案
國內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要 聽課,課前不用預習,課后很少復習,考前臨時突擊。其 結果是學生死記硬背卻沒有真正理解基本原理,不會用 所學理論去分析經濟社會現象及解決實際問題。因此, 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案,使教師 樂教、學生樂學勢在必行。國內教師可借鑒美國翻轉課 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下學習教學資源,課堂上由老 師答疑解惑,由于每門課所用的課時減少了,學生的培養 方案可考慮調減總學分目標或增設前沿性課程和全英課 程,以提高學生國際化的程度。
(三)教學與技術深度融合,提升教學效果
伴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教師 應該將現代科技手段與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 術的開放性和虛擬性,在大量的信息中甄選有價值的信 息,引導學生摒棄無用的垃圾信息,獲取正確的、有用的 信息,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不拘泥于 教學場所,利用網絡技術平臺讓學生處處能學、時時能 學。例如:可借助 prezi 制作動態課件,給學生視覺上的 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正是 AIDA 營銷理論在教學 過程中的應用。
(四)注重學生自學,加強課堂討論環節
小組討論是研修項目英語學習中老師們最常用的教 學方法,小組成員針對某一個話題展開討論,通過頭腦風 暴匯集更多的想法,并在課堂上展示,一方面增強了學習 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團隊的合作意識。在專業 課授課中,更應該注重課堂討論環節的設計,可以使用 schoology 或混合式教學手段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調動學 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由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參與,提升學生 的學習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
三、優化高校專業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的建議
總的來說,國家留學基金委、地方教育廳和各高校投 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高校專業課教師培訓項目順 利開展,為西部地區以及地方高校提高雙語教學師資人 員的英語水平有很大幫助。從項目的運作來看,建議從 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調整,以使后期項目能夠取得更好效 果。
(一)增加體驗式教學
從項目的設立初衷看,該項目順應國際化趨勢有助 于推動國際化、復合型拔尖人才的培養。除了上述課程 安排外,建議增加體驗式或情景模擬式教學。專業課教師全英授課、參與國際學術會議是拔尖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然而,即使參加該項目的老師仍然對學術會議 的交流、全英授課存在強烈的恐懼心理,其原因在于培訓 課程中缺乏相關的情景式訓練,對于陌生的場景自然信 心不足而缺乏甘于擔任國際化課程的勇氣和決心。建議 國家留學基金委與合作高校進行溝通,增設課堂外的課 程,采用體驗式教學,模擬國際學術會議、學生課堂等場 景,加強情景式訓練,在提問、討論、回答等環節,建議配 置情景模擬課助教,由助教參與到老師們的討論中,可以 實時糾正老師們討論時的發音、語法甚至討論的思路,發 揮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情景模擬,讓老師們可以克服 心理障礙,提升把控現場的能力。
(二)拓寬項目資助對象
截至 2018 年底,該項目已資助 460 位高校教師留學深造。然而,該項目主要針對 45 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45-55 歲之間的教師不僅不具備此項目的申報資格,也沒有其他可以申請的出國項目,其原因在于 45 歲以上的 教師外語水平不高、學習能力逐漸下降、出國的意愿不強 等。伴隨著延遲退休政策的逐漸明朗,教師工作的時間 會延長,45-50 歲的教師會成為高校的中堅力量,提高這 部分老師的國際化水平也稱為未來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 中之重。鑒于此,建議該項目將申報的年齡條件放寬至 50 歲以下,一方面擴大資助對象的范圍,惠及更多的教 師,另一方面也是應對教育系統職工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三)延長項目時間
已有理論研究和實踐都已表明,地方高校出國研修 項目在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能力、打造國際化師資團 隊、加快教育國際化進程等方面效果顯著。因此,持續推 動該項目有利于形成示范效應和良好的政策導向,助推 高校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通過國家留學基 金委資助的項目提升國際化教學的能力。然而,語言能 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學習、思考 和練習。但該項目僅僅有六個月,加之每天都有繁重的 學習任務和課后作業,真正體驗國外生活、融入國外生活 的時間較少。因此,訪學的老師們還未來得及深入了解 國外的文化、學習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甚至未能與所學專 業的教授深入探討學術研究,就已經臨近回國。有鑒于 此,建議將該項目延長為一年,強化并固化高校教師的語 言能力。
(四)完善評價監督機制
目前,高校專業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對訪學老師的 評價監督是參加提交一份學習報告,有關回國后是否將 訪學期間所學應用于實際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理念是否 轉變、教學方法是否改進、是否開展全英授課、教學效果是否提高等都缺少跟蹤評估,缺少大數據的統計和記錄,項目后期的優化和完善也就缺少依據。只有形成了項目 “監督—評估—反饋—改進—再監督—再評估”的閉環, 才能促進項目以后更好地開展,也才能發揮政策導向作 用,增加參與項目的老師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形成項目運 行的良性機制。建議國家留學基金委、各省教育廳和高 校三方主體明確責任分工,加強項目的前期培訓、項目的 運行監督以及項目結束后的跟蹤評估,保障出國研修項 目真正發揮提升高校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應有之義。
注?? ?釋:
①在 2017 年之前,高校專業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的國外合作
院校是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從 2017 年開 始該項目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UBC)合作。
參考文獻:
[1] 劉春香 , 趙中建 . 從課程國際化視角看高校教師海外研修 之成效 [J]. 教師教育研究 ,2014(3).
[2] 孫德芬 . 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機制構建 [J]. 教育評 論 ,2012(3).
[3] 李曉慧 . 江蘇省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研究 [J].中國成人教育 ,2016(13).
[4] 史靜寰 , 許甜 . 我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現狀研究——基于44 所高校的調查分析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2).
[5] 劉曉 , 沈希 . 我國職教師資培養:歷史、現狀與體系構建 [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 教育科學版 ),2013(11).
[6] 張聞 . 高等學校教師公派出國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J].教育現代化 ,2017(47).
[7] 劉琪 , 薛衛洋 . 美國高校學生出國留學發展狀況、特征及其 原因 [J]. 比較教育研究 ,2017(4).
[8] 江波 . 國家公費出國留學工作重大改革回顧——紀念國家 留學基金委成立 20 周年 [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2).
[9] 黃健 , 童康 , 張寧 , 張娟 . 高校教師海外研修成效研究—— 以“高等教育教學法(農業類)出國研修”項目為例 [J]. 中國高教研究 ,2019(6).
[10] 王帆 , 張馨月 . 高校教師公派出國研修效益評價研究—— 基于 R 校的實證研究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18(9).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青年教學名師培育對象項目(編號:[2012]0703);鄭州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編號:2019XXJPKC069);河 南省青年骨干教師項目(編號:2018GGJS015);2017 河南省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7SJGLX185);河南省研究生 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編號:2017[21]);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金融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編號:2019SJGLX030)
作者簡介:劉霞(1978—),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經濟學博士,鄭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金 融理論與政策。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