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年輕人的婚姻有“七年之癢”,如今,老年人的婚姻也開始遭遇“夕陽之癢”。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近幾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離婚率也正在逐年增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老年人離婚?應該如何看待老年人離婚?
妻子堅決離婚 丈夫不強求
老李今年69歲,楊阿姨比他小5歲,兩人的婚姻已經持續40多年。但讓身邊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們會在花甲之年離婚。
在退休前,老李是一名機關干部,工作繁忙,對家庭和妻子都有所忽略。在楊阿姨的印象中,老李獨斷專行,對她不夠關心,家里大小事務都由她來操勞。“可是這樣一起過了大半輩子了,為何現在才發難呢?”老李疑惑不解。但楊阿姨不這樣認為。“已經委屈到這把年紀了,接下來要為自己而活。”
楊阿姨能歌善舞,退休后積極參加各種老年群體的社交活動,跳跳廣場舞,出去旅旅游,結交了不少朋友。而老李相對沉悶,除了鍛煉身體,就是宅在家里。楊阿姨看到別人夫妻恩愛,而自己的婚姻一輩子平淡如水,從來沒有體會到被另一半關愛的感覺,深感失落、不滿足。老李對此不置可否,最后同意離婚。
楊阿姨離婚態度堅決,有種不計后果的決絕,這與她生活圈子、觀念的變化、以及經濟實力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大學老師各自追求幸福不拖沓
另一對60歲出頭的夫婦,近期領取了離婚證,也讓很多人疑惑不解。
丈夫是一名教授級的醫生,妻子是大學老師。在外人看來他們收入不錯,工作體面,知識分子家庭,和和美美的一家人,怎么會離婚呢?
事實上,兩人光鮮體面的背后,是貌合神離生活了幾十年。妻子覺得丈夫多年來全身心投入他的醫學研究,工作成為他的最愛,而把家庭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上。
外表看起來溫和而斯文的丈夫,對她的生活和子女的事情都不關心。而丈夫覺得妻子強求生活中的小情小調,無法參與和配合。兩人為此進行過溝通,也嘗試著妥協,但最終還是無法達成一致,選擇和平分手。
“我們都還身體健康,不應該為世俗眼光所累,如果在這樣客氣而冷漠的婚姻里再活幾十年,那實在太痛苦了。”最終,他們果斷離婚,各自追求想要的生活。
再婚夫妻的無奈與憂傷
70歲的老王早年喪偶,單身的趙女士主動提出要和老王結成夫妻,并表示要悉心照顧老王。老王雖然對趙女士不甚了解,但是覺得她為人熱情、做事勤快,便草率地與其結婚。結果,進門伊始,趙女士就像變了個人,“她從來不干家務活,還經常把朋友帶回來打麻將,把家里搞得烏煙瘴氣。”
不僅如此,趙女士還經常以各種理由要錢。一開始,老王有求必應,但是,趙女士要錢的頻率越來越高,老王開始變得謹慎起來。“不給她錢,她竟然撒潑罵我,還拿掃帚打我。”身心飽受摧殘后,老王提出離婚。
十多年前,喪偶的劉老太與同樣喪偶的馬老先生結婚了,兩人關系一直和和睦睦。2012年,馬老先生突然中風,住進醫院。其子女為防止財產被劉老太繼承,就要求二人趕緊離婚。馬老先生拒絕了這個要求,其子女便以照顧老人為由,將其從醫院接回家中。“在醫院,他曾讓我偷偷地把他接回家,但是等第二天我到醫院時,才發現他已經被他子女連夜接走了。”劉老太說。
大約一個多月后,劉老太接到馬老先生兒子的電話,說馬老先生要求與其離婚。雖然劉老太知道這不是馬老先生真實的想法,但礙于對方子女的壓力,忍痛與其辦理了離婚手續。
“廣場舞”引發信任危機
韋女士退休后喜歡上了“廣場舞”。慢慢地,丈夫對韋女士熱衷于跳舞表現出不滿,甚至懷疑她跟舞伴有曖昧關系。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后來甚至發展到動手打人,韋女士開始對這個男人失望。
最讓韋女士寒心的是,丈夫不但懷疑她,還找到了她舞伴的妻子,添油加醋搬弄是非,偏偏舞伴的妻子又是一個厲害角色,有一天她帶著幾個姐妹沖到韋女士家里,鬧騰了一番。自己的丈夫不但不幫她,還冷嘲熱諷。這樣的日子還能過嗎?韋女士提出了離婚,僵持了很久后,丈夫終于同意離婚。
老年人離婚后應避免隱患與紛爭
對于老年人離婚,子女怎么看?“當然不建議離婚,”張小姐告訴記者,“老人可能情緒化一些,多包容、多陪陪他們。畢竟他們歲數大了,是最需要子女的時候。”
魏先生則與張小姐持不同意見,“父母到了這個年紀,如果還想離婚,說明日子真的過得不容易。以前為了孩子忍著,現在也該還他們選擇的自由了。總之,要尊重他們的意愿,如果雙方都有強烈的離婚念頭,那么做子女的也應該同意。”魏先生說。
“離起來容易,真正離了后苦日子在后頭呢!”65歲的鄒女士告訴記者,她身邊有一個老姐妹早年離婚,后來再婚了,兩年前因為感情不合又離了婚,現在自己獨居。
“相對于年輕人離婚,老年人的離婚問題將會面臨一系列‘后遺癥,比如物質上的分割與缺失、精神上的孤獨與創傷等,尤其是再婚老人,因為涉及到老人的贍養和財產繼承等問題。”江蘇思揚宏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悅忠告訴記者,為防止子女因財產干涉老年人婚姻,老年人在再婚前一定要處理好財產關系。“在再婚之前,對婚前、婚后財產等進行約定,采取法律手段將雙方子女對兩位再婚老人應盡的贍養義務明確下來,進行財產見證或公證并履行合法婚姻登記手續。”陳悅忠表示,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財產歸屬的爭議,杜絕以后的隱患和紛爭。
老年人離婚的背后隱藏著心理和情感問題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海燕表示,老年人離婚的背后隱藏著心理和情感問題,“退休后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機能開始下降,不安全感也會增強,性格會變得敏感多疑,在處理夫妻關系時,渴望得到對方更多的關注。如果對方不能令自己滿意,就會導致情感沖突。”周海燕說,還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受當時家庭倫理、社會輿論的影響,還有的為了子女成長,犧牲或隱忍自己的婚姻。隨著這些年思想觀念的更新,子女也都長大成人,家庭生活壓力的減輕,感覺可以擺脫婚姻的束縛。
“很多再婚的老年人存在一種‘資源交換的心理,我出房,然后找個人照顧我。”周海燕分析,不少老年人是抱著找保姆的心態找老伴,因此沒有感情基礎,導致“閃婚閃離”。
周海燕告訴記者,對于老年人離婚,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如今的老年人思想觀念開放,養老基礎有保障,如果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解除婚姻關系,他們有權利去追求新生活,我們應該給予最大的理解;而另一方面,千金難買老年伴,生活中難免發生摩擦,切不可逞一時之快而盲目離婚。平時可以多溝通交流,一起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畢竟,老年人離婚后會面臨很多問題。”
最后,周海燕建議,子女應給予老人更多的情感認同和精神關愛。因為對老年人來說,比起那一紙婚書,情感上的認同帶給他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往往更加具體、真實。
(綜合人民網、《北京晚報》、中國新聞網、《山東日報》《蘭州晚報》、中國新聞社、搜狐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