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

據臺灣媒體消息,臺灣當局前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3月30日下午離世,享年102歲。
郝柏村一生傳奇,經歷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兩岸對峙和海峽融冰,當過炮兵、蔣介石侍衛長、臺軍參謀長、防務部門負責人,退役后出任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他堅持“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
“臺灣人無論血統、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都是正統的中華民族一部分,孔廟、關公及媽祖,都是臺灣人崇敬的信仰中心,亦如大陸各民族?!彼凇痘貞涗洝分袑懙?。
兩岸和平統一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保臺反獨絕非空,但悲不見中華同,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郝柏村仿效南宋詩人陸游作詩一首。
郝柏村在《回憶錄》自序中說,他所參與過的保臺戰役,絕非是為了臺灣“獨立”,保臺反“獨”是他的終身目標,和平、民主、均富、統一是擋不住的歷史巨流。最令他憂心的是,臺灣人不認同中華民族,必將帶來無窮災害。
在他看來,兩岸統“獨”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戰略問題,亦是力量強弱問題。武力戰對臺灣而言就是死路一條,且時間已站在大陸那邊?!啊_獨是絕路,我們絕無必要冒險,不能以臺灣2300萬人的生命財產,作為少數人‘臺獨國父夢的豪賭資本?!?/p>
作為蔣經國時代的參謀總長、李登輝時代的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以“九二共識”親歷者的身份談了看法:“九二共識”是臺灣人民現階段安全福祉的保障;是走向和平統一的正道,統“獨”沒有模糊地帶,過去以“中華民國”為招牌的“臺獨”時機已過去了,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以“虛統”掩護“實獨”的時代過去了。
郝柏村還強調,共產黨也好,國民黨也好,復興中華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道路不同。
頭上留著抗日時的彈片
1919年8月8日,郝柏村出生于江蘇鹽城的一戶殷實之家。剛滿6歲,父親就將他送入當地私塾讀書。1935年,郝柏村考取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2期。隨著抗戰爆發,前線軍官損失巨大,這批學員不得不提前畢業。
郝柏村學的是炮兵專業,畢業后來到重炮部隊。相對于直接與日軍搏殺的步兵,擔任火力支援任務的炮兵不在第一線,這或許也是郝柏村沒有殉國的原因。不過也有驚險時,1938年底,日軍攻陷廣州。在撤軍的過程中,郝柏村所乘的車輛遭日本軍機掃射,身邊的駕駛員當場犧牲,他也滿頭是血。傷愈之后,他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75年后,他在醫院體檢時才發現,頭骨上竟然還嵌著一枚金屬彈片。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之時,郝柏村就在小金門前線,已升為師長。之后郝柏村官運亨通,先后出任金門防衛部中將副司令、領導人辦公室侍衛長、臺軍參謀總長并升為一級上將,成為島內風云人物。然而,由于與當局意見相左,在李登輝與民進黨的夾擊下,郝柏村被明升暗降褫奪兵權,隨后也逐步淡出臺灣政壇。
思鄉心切
雖然曾與大陸兵戎相見,但郝柏村一直認為根在大陸這邊,思鄉心切。
1999年4月4日,在闊別家鄉鹽城61年后,無官一身輕的郝柏村與夫人郭婉華帶領兒孫、親友50多人首次返鄉祭祖。一個甲子的光陰,飄泊在外的游子終于歸來。在父母墳前,郝柏村長跪不起,淚流滿面。
進入本世紀以來,郝柏村把精力放在抗戰研究上。2001年 7月,他帶領20多位臺軍退役將領赴廣西桂林參訪,其中包括5名上將、多名中將和少將。這是自兩岸恢復交流之后,臺軍最高級別的退役將領訪問團,在海峽兩岸引起巨大反響。2014年,他重走華北、華中、華南抗戰路線,2017年10月再度踏上了大陸土地,重走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戰役等路線。
雖然歲數大了,但郝柏村身體不錯,定期游泳、打高爾夫球。不過,去年9月相濡以沫的夫人郭婉華離世,對他打擊很大,他夫人享年97歲。1949年,兩人在重慶結婚,夫人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郭寄嶠的侄女。兩人結婚69年感情甚篤,育有子女5人。
(摘自《解放日報》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