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一季度GDP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為有數據記錄以來的首度負增長。面對新鮮出爐的一季度GDP數據,總體來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畢竟,14億國人集體宅家抗“疫”2個月,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其對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秩序的擾動是必然的。令人驚喜的是,經歷了今年1月份到2月份驚心動魄的抗“疫”之后,今年3月份,我國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復。
嚴重萎縮中也有亮點
中國發布一季度GDP數據后,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中國經濟出現季度負增長在過去40多年里極為罕見”。美聯社稱,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速是自1979年中國開始市場化經濟改革以來的最嚴重萎縮。盡管工廠和辦公室上月已經開始復工,數據顯示消費支出和制造業活動依然疲軟,這意味著恢復經濟比預想的要更加漫長和艱難。
“為防止病毒感染,工廠主動停業,工人返崗推遲,這都直接造成了生產的低增長”,日本《朝日新聞》稱,正因為政府為控制新冠病毒感染采取了非常強力的措施,才導致了經濟的負增長。路透社引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的話說,一季度的經濟表現總體在預期之內,這個數據反映的是“大家都在隔離狀況中、經濟停擺下”的表現,投資和消費大幅下滑,“但這是一個過去的數字”。外媒也注意到3月的數據雖然也呈現萎縮狀態,但下降幅度和2月相比明顯收窄。路透社稱,這表明隨著國內疫情本土傳播基本阻斷,復工復產加快推進,中國經濟正從休克狀態逐漸復蘇。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4月17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提到,雖然一季度經濟總體嚴重萎縮,但也出現了一些亮點,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間,產業升級持續發展,特別是以新產業、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還逆勢增長。3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9%;3D打印設備、與互聯網相關的經濟都得到比較快的發展。一季度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逆勢增長5.9%。彭博社17日稱,中國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的失業率從2月創紀錄的6.2%降至5.9%。這表明,迄今為止,中國避免了美國那樣的失業潮。
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專家馬斯洛夫稱,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因此第二季度經濟將會出現反彈,從4月初開始,中國的經濟生活已大幅復蘇。消費市場在增長,對商品的需求增長了150%。此外,中國適時啟動了在線平臺,這對于包括餐飲在內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市場反應波瀾不驚
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17日稱,中國各項經濟數據在當天上午10時發布后,市場反應“波瀾不驚”。報道稱,中國從1月下旬開始采取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社會經濟活動全面停擺,2月份大部分時間,各地工廠企業仍處在停工停產狀態,商店餐館都閉門歇業,“因此一季度糟糕的經濟表現在意料之中”。
日本“大家股份”網報道稱,雖然4月17日中國公布了1到3月份的GDP呈現負增長,但是由于對中國今后經濟恢復的期待感,日本股市的股價仍然保持了大幅度上升。“投資者展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德國財經網4月17日稱,從當天中國股市的表現可見投資者對于中國近30年來經濟首次負增長的接受度:上證指數上升0.66%,深圳股指則上升0.55%。
4月17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受疫情影響,在中國經營的大部分美國企業并不打算把生產和原料采購環節轉移到中國之外。這項由北京和上海的美國商會以及普華永道所做的聯合調查顯示,近70%受訪者預期在中國的供應鏈會在3個月內恢復正常,96%的受訪者估計會在6個月內恢復正常。中國美國商會會長畢艾倫說,“在幾個月的封鎖舉措后,中國在重啟經濟方面似乎走在了世界前面”。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經濟學家普里查德稱,3月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已經過了最糟糕的時期”,并且“中國正處于全面復蘇之中”。CNN說,經濟負增長會使政府考慮采取其他措施來緩解經濟痛苦,其中包括進一步降息,這意味著小企業借錢和維持生計的成本會降低。“中國手中還有不少牌”,德國《焦點》周刊4月17日也指出,迄今為止,中國央行一直在采取行動。
中國與世界共克時艱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4月17日稱,當前,中國經濟每天都在經歷壓力測試,政府正在允許更多經濟活動恢復,同時探尋安全底線及民眾的感受。中國很多地方都做好了“持久戰”準備,而不是速戰速勝。柏林中國研究中心認為,中國經濟回歸正常狀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發展:“如果全球經濟迅速復蘇,那么中國也將迅速復蘇”。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說,二季度歐美等海外經濟體可能會陷入深度衰退,不可避免對中國外貿構成拖累。
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了有關重啟經濟的新指導方針,德國政府16日也宣布,商鋪面積不超過800平方米的零售店、汽車和自行車經銷店以及書店自下周起重開。媒體稱,這些因素也支持了投資者對中國一季度GDP數字的心理承受力。
與此同時,中國的復工狀態也正在給世界帶來信心。美國《新聞周刊》日語版網站4月17日報道,上海和北京交通已經復活,鋼鐵等重工業領域的需求正在恢復到2018年至2019年的水平。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專家加布耶夫4月17日對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說,北京公開承認面臨的困難,等于告訴世界,政府正在準備相應的解決辦法。他說:“相當正面的是,中國坦誠公布第一季度GDP下降情況。顯然,中國領導層對問題是清楚的,不想粉飾局勢。有理由相信,中國將成為增長的火車頭,如果不是整個世界的火車頭,起碼也是某些領域和某些國家的火車頭。”
“疫情對經濟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要看到,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就業市場有條件保持穩定。”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張毅說。
(綜合新華社訊、《環球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