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19日,是“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成立70周年紀念日,當時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是在怎樣的相聲生存環境背景下成立的?記者專訪參與和見證了北京相聲改進工作成員之一的于連仲。
相聲成了“洪水猛獸”
于連仲老先生已是85歲高齡,回憶往事,他的思路相當清晰。
上世紀40年代末,為了維持生計,其父于俊波帶著他和弟弟于春藻,到天橋去“撂地”。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后,“相聲藝人社會地位無疑是提高了,但是奉獻給社會的、服務于人民的作品卻依然是陳舊落后、原封不動的老節目?!?/p>
當時《北京日報》一篇題為《我對相聲前途的展望》的文章中說,“由于各段子的胡說八道,相沿的相聲流品日下,多半演員是為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形成了撒村、罵大街……不但沒有技術上的價值,相反的成了社會的詬病。”
停演低級趣味的段子
1950年1月19日,“相聲改進小組”在北京前門箭樓成立,這是與新中國新生活靠攏貼近融合的第一步,也是相聲人自我拯救的第一步。“我是被父親帶進‘相聲改進小組的。那時,我只是一個15歲的學員,和同為相聲世家出身的10多個孩子生活在小口袋胡同的那個獨門獨院里,我們在這里學習、吃、住?!庇谶B仲追憶說,當時給他們講相聲課的老師是孫玉奎,講文科課的老師是席香遠,還有教京劇的孫壽齋老師等。通過學習,于連仲和趙春田、趙振鐸、賈振良、王學義、趙世忠等一大批學員的思想覺悟程度普遍提高,他們停演了一批拿父母開玩笑等低級庸俗的作品和諷刺挖苦勞動人民的段子。
他告訴記者,父親于俊波、師爺劉德智、師父郭啟儒以及侯寶林、孫玉奎、湯金澄等小組中年齡較長的幾位藝人,還聚在一起梳理出相聲傳承的譜系,這是相聲基礎理論的開端。同時,大家一邊改舊的,一邊創新的。在討論中尋找到相聲在當下應當具備的人情事理、是非曲直等思想道德標準,實際上形成了新的行業規范。
“舊瓶裝新酒”與舞臺監聽制度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老舍先生在10個月時間里改編與創作了32段相聲。“當時他剛從美國回來,住在北京飯店。我們相聲業內出名的社會活動家侯一塵將消息告訴了我師爺劉德智,他們就一起去拜望了老舍先生。”劉德智說:“不行了,相聲走到絕境了,我得改行賣花生仁去了?!崩仙嵯壬鷧s說:“我最喜歡聽你的相聲了,你肚子里能翻騰,有東西,你別改行了。你要學會舊瓶裝新酒,為人民服務?!庇谶B仲記得,當時包括劉德智、侯寶林、孫玉奎、羅榮壽在內,有11個人在老舍那里學習。
老舍先生憑著“適應新時代,舊瓶裝新酒”這一法子,幫相聲改進小組創作改編出了不少作品,比如,《賈博士》《維生素》《兩條路線》《菜單子》《地理圖》《鈴鐺譜》等等。此外還有根據當時的形勢,高鳳山創作的快板《小黑姑娘》等作品,大家組織出一臺晚會。
除了上述在老舍先生帶領下取得的創作成果,“小組”在相聲演員經濟管理,分配機制等方面也做出探索。他們設立了監聽制度,派有經驗的演員在后臺監聽,凡是說得不對的以及迷信、色情、謾罵等詞句,全都記錄下來,然后再告訴演員,有的問題必須要通過集體討論進行修改,這種方式開創了相聲行業的新風。
經過一段時間的多種改進,一批優秀的相聲作品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問世。不但在舞臺上火爆一時,還被編輯出版。
創作《傳口令》逗樂朱老總
1952年8月1日,于連仲加入了東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于連仲結合部隊宣傳推廣普通話的活動,創作了夾雜著各地方方言土話的相聲《傳口令》。在中南海演出時,這個節目成功逗樂了朱德總司令。
如今,于連仲雖已過耄耋之年,但一直默默關注著當下的相聲市場,“當下的相聲現狀有些沉渣泛起,三俗內容充斥著相聲舞臺……希望相聲界能夠再來一場70年前的那種改進工作,還大眾一個健康快樂的相聲新環境。”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