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群
宅家抗疫,小妍完全沒搭理滿屏的新播劇,而是點開5年前的《瑯琊榜》和兩年前的《如懿傳》,重溫了一遍。前者54集,后者87集。“這個時間段大家心情不好、有點浮躁,我覺得追新劇很累,看舊的反而舒服點”。刷老劇,是留學生芊芊的日常必備項目,而且她的“首選”劇,是距離首播已長達14年的《武林外傳》。
新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我們為什么愿意時不時回到老劇里?
優酷自2017年起啟動“高清修復計劃”,截至目前陸續修復了2000多部經典劇集和電影。數據顯示,2019年6月至今,90后成為觀看高清經典影視劇的主力群體,人數超過6000萬,貢獻了42.7%的觀看時長;80后用戶超過4000萬,觀看時長占比25%;此外,男性用戶更愛重溫經典,占比達59.8%。
根據優酷提供的數據,修復后與修復前對比,《北平無戰事》的用戶量增長178%,《鄉村愛情交響曲》的用戶量增長105.4%;而在“IP排名”中,電視劇品類里,觀看時長第一的IP是胡歌,達到2735萬個小時,代表作品《神話》《仙劍奇俠傳》《風中奇緣》《新聊齋志異》《劍蝶》;作品觀看時長第二的IP是金庸,達2373萬個小時,代表作品有《鹿鼎記》(陳小春版)、《天龍八部》(黃日華版)、《神雕俠侶》(古天樂版)、《射雕英雄傳》(黃日華版)、《笑傲江湖》(呂頌賢版)。
“曾經的流行文化經過時間淘洗,是可以在今天重新流行的。”電視評論人何天平表示,早已長大成人的80后、90后受眾,對他們曾喜愛和追隨的文藝作品,產生了一種“回憶濾鏡”,覺得以前的作品經得起推敲,耐人尋味。何天平指出,“回憶濾鏡”是一種群體性的情感和文化,那些老的影視劇,能充分闡述印記在一代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認同和精神世界,并且這種底色常談常新。
觀眾對品質的追求也是一個關鍵要素。“重嚼老劇更香,很可能是因為新劇真的不香,我一點都‘吃不下去。”90后媒體人王立坦言,這兩年能吸引他持續追完的新劇數量下降,那么剩余的大把空閑時間,王立只能二刷起了他內心的“高分經典劇”,例如《潛伏》《北平無戰事》。
留學生芊芊也說自己很排斥當前一些都市言情劇里“空泛、刻板的人設”。“越能體現復雜人性和生活溫度的故事,越值得一品再品”。
當很多年輕觀眾無法認可新劇的品質,又依然想從影視劇“汲取營養和力量”時,他們自然毫不猶豫地扎進自己的“高分舊榜單”。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品的優質電視劇,數量有限,因而在連續幾代人的情感結構里都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后來“四大名著”再度翻拍,令人不太滿意的原因,一是因為再難有當年極其集中的投入,二是因為國內電視劇供給日益富余,開始“產生橫向對比”。
每個類型的電視劇,都出現過“難以企及的巔峰”“難以復制的成功”,比如一提到喜劇作品,觀眾都會覺得當下的喜劇作品遠遠不如14年前的《武林外傳》,更是遠遠不及27年前的《我愛我家》。
“巔峰時期已經過了。”何天平認為,即使是在觀眾喜愛的類型里,一旦影視劇進入“流水線”生產,就難以出現曾經的巔峰之作,觀眾自然會一遍遍回味舊時具有絕對高度的作品。
有些老劇很“耐刷”“好刷”,還和其文本的開放性相關。一部劇越具有二次創作、次生傳播的可能性,這些劇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愈發穩固。
在微博上,《武林外傳》的臺詞一直是傳播效果甚好的“金句”,網友時常截屏贊嘆其三觀正;《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甄嬛傳》《鄉村愛情故事》《亮劍》等劇,則是鬼畜視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在B站、抖音等平臺上,年輕人的腦洞給了經典劇一輪又一輪“新玩法”,順便給老劇吸了“新粉”。
(摘自《中國青年報》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