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無論是各省市衛健委提出的中醫預防方案中,還是多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有一味藥被反復提到,它就是“補藥之長”——黃芪。
黃芪,又名黃耆、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中醫認為,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適用于肺脾氣虛,表虛自汗,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
本品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人們熟知的補氣藥,《本草綱目》言:“耆者,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之”。
那么,如何識別質優黃芪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華成坤主管中藥師介紹,好黃芪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1: 根粗,皮薄
黃芪飲片的直徑在1~3.5cm之間,一般來說,較粗者質量佳,如混有較細的尾根,質量較差;黃芪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外皮較細薄。
特征2:斷面“菊花心”,或“金盞銀盤”
A.黃芪切面有放射性紋理,有些有裂隙,形狀像開放的菊花,習稱為“菊花心”。
B.黃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鮮黃色,恰恰好像是金銀鑲嵌一樣,時稱為“金盞銀盤”。“金盞銀盤”有時會分離,可能是采收的季節不對,一般黃芪采收是在秋季落葉到霜降時,或者到春季黃芪萌芽前都可以采挖,如果采收時間不對,那么黃芪的內在物質損耗,造成“金盞銀盤”分離,質量較差。
特征3: 沒有麻皮黑心
黃芪斷面中部一般不會空心,但是,黃芪的老根頭部偶爾會有枯朽狀或空洞,野生黃芪根頭部枯朽狀或空洞更常見,因此有些不良商家會以有黑心病的黃芪冒充野生黃芪,而中心枯朽狀與黑心病還是可以看出區別的,黑心病的黃芪,除了整根黃芪中心都可見枯黑,外皮還會有麻點,且味道怪異。
特征4: 有豆腥味,味甜
鼻聞黃芪,氣味不會很大,稍有豆腥氣味,口嘗,感覺豆腥味更厚一些,但不會有濃重的豆腥味,因此,如果口嘗沒有豆腥味或豆腥味過于濃重,則多數是偽品,如大野豌豆的根,豆腥氣很大,聞得久了,還會有惡心感。
口嘗黃芪時,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味微甘甜,如果沒有甜味或者顯苦味、澀味、辣味等,則品種不對,如瑞香狼毒,外形與黃芪較像,值得注意的是,狼毒有大毒,一般不作內服。
(綜合《現代家庭報》《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