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藏自治區定日縣扎西宗鄉巴松村,今年57歲的藏族老農多吉“很牛”,早在35年前,他就跟著英國登山愛好者進入珠峰大本營,當起背夫兼向導,背運物資爬到珠峰海拔6800米的地方。
多吉說:“當時整個扎西宗沒有一家旅館,我就把他們帶到家里,他們睡在床上,我們一家打地鋪。”巴松村是距離珠峰大本營最近的村莊之一,在去往珠峰的必經之路上,是登山愛好者和游客們歇腳、仰望珠峰最好的驛站。巴松村有54戶、299名村民,他們世代“抬頭看珠峰、低頭忙農活”,過著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也一直在與貧窮較量。
從接待英國登山愛好者開始,多吉的家庭旅館生意在混亂不堪的自家客廳里正式營業。他說:“當時游覽珠峰的大部分是外國游客,他們最鐘愛我家的牦牛肉,為了體現藏家特色,旅館取名為‘牛頭。”“隨著徒步探險和登山愛好者不斷增多,多余的幾間房子都騰出來做客房了。”多吉回憶說,“牛頭旅館”開始了一次升級改造,一家人和旅客共吃共住的局面不斷改變,各自有了自由的空間。5年前,多吉對旅館進行了第四次升級改造。這次,“牛頭旅館”增加了面積,有40個床位,添加了液晶電視和熱水供應,同時在當地通訊部門支持下,實現了無線網絡覆蓋。如今,“牛頭旅館”的茶幾上貼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二維碼,門口還有“三農金融服務點”標牌。“現在到這里旅游住宿,拿個手機或者刷卡就行了,我沒想到這里的服務這么方便。”來自上海的登山愛好者吳女士說。
每年5月至10月是珠峰景區的旅游旺季,多吉的“牛頭旅館”1個月能接待三四百名游客,年收入超過60萬元。靠著旅館的收入,多吉不僅將3個孩子養育大,全家還過上了小康生活。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