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可謂意有所指,深刻觸及了當下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重大現實挑戰。
疫情給中國經濟社會造成巨大沖擊。以網店、街邊小店、路邊小攤為主要業態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疫情沖擊中可謂最為脆弱,受損也最為嚴重。但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卻是維系社會運轉的“毛細血管”,它們創造了巨額GDP,吸納了大量就業。它們是中國經濟重要的支撐,也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生機。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各類中國小店數量約為1億家,帶動了3億人就業。毫無疑問,小店之中乾坤大。小店活,則經濟活、民生興。發展小店經濟、暢通“毛細血管”,僅靠宏觀層面的支持還不夠,一方面要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助力,另一方面也要明確小店經濟的發展瓶頸和痛點,從而實現精準發力。
最近有兩個案例引起了各界關注。其一是國家對地攤經濟的政策性包容。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今年3月,成都市為應對疫情沖擊,也臨時放開了地攤經濟。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成都市直接和間接增加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助力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98%。
另一個案例是生活服務平臺美團,在前期幫扶商戶的基礎上,近日又宣布啟動“春風行動”百萬小店計劃,推出了線上化運營、優惠貸款、供應鏈服務等六大舉措;同時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僅5月首周,平臺上小店的訂單量相比2月首周就增長了28倍。
這兩個案例說明,幫助各類小店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找準它們的發展痛點是關鍵。政策上更加包容,在保障公共衛生與安全的基礎上給商戶適度“松綁”,減少不必要的剛性要求,能夠有效地緩解小微企業的發展壓力,激活城市和社區的活力。
(摘自《中國青年報》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