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約4萬年前,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在這里完成。這些“遠古的秘密”曾長久封存于福建三明一座壽桃形孤峰——萬壽巖中,20多年前卻差一點灰飛煙滅。幸運的是,三明萬壽巖遇到了負責任的文物工作者、有擔當的領導干部,更引起了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的高度重視。于是,這個寶貴的人類家園被從炸藥包和挖掘機的威脅中搶救下來。
炸藥包下“挖寶”
1999年,福建省博物館文博研究人員陳子文來到萬壽巖時,帶著一項關鍵任務:他和當地考古人員必須在一個月內給出結論——萬壽巖是否值得保存下來?
當時,爭論已到白熱化階段。萬壽巖蘊藏豐富石灰石資源,福建省省屬重點企業(yè)三明鋼鐵廠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山體上采礦。見礦山開采嚴重影響萬壽巖景觀,1998年起,當地村民不斷向有關部門呼吁保護萬壽巖山體及洞穴古跡。“矛盾最尖銳時,村里老人干脆坐在埋了炸藥的開采點上。”時任巖前村黨支部書記王源河說。
在周圍山體持續(xù)的爆破開采聲中,陳子文他們開始了緊張的“限期破案”工作。終于,考古人員在萬壽巖發(fā)現了2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船帆洞挖掘出距今約4萬年、面積達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鋪地面。古人類可能是為應對洞中潮濕環(huán)境的這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堪稱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這樣的人工石鋪地面,非洲發(fā)現過一處,我們是世界上發(fā)現的第二處。”時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說。萬壽巖遺址的發(fā)現,把福建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萬壽巖因此被稱為“閩人之源”。遺址中出土的石制品,也為閩臺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證據。
關鍵時刻一錘定音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就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fā)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在批示中強調,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因為這一批示,三明鋼鐵廠立即停止了在萬壽巖的采礦爆破,福建省文化部門展開了對遺址區(qū)域進一步的發(fā)掘、考證和保護工作。
2001年,萬壽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經濟建設與遺址保護的矛盾尖銳,在這關鍵時刻,批示一錘定音,對萬壽巖遺址的保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陳子文說。現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認為,那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還不像現在這么強。保護廈門鼓浪嶼這樣漂亮的“萬國建筑博物館”,很多人覺得理所當然。而萬壽巖這樣的遺址,在一些人眼里“無非就是古人居住的一個山洞”,因此,當年緊急批示保護萬壽巖的重要決定,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創(chuàng)性實踐。
當地群眾的生活和觀念也因萬壽巖遺址的保護而悄然改變。更多村民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發(fā)展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據新華社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