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1985年春天,濰坊市坊子區農民在院上水庫取土時,發現青銅器3件,青銅提梁卣為其中之一。院上遺址位于坊子區眉村鄉院上村西,文化層厚1~2米,地表散見較多商周時期陶片,還有簋、豆、罐等商周器物殘片。發現青銅器的墓葬位于遺址西北斷崖上。這3件青銅器的出土,為研究濰坊地區夏商以來的古史面貌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一、文物的基本情況
青銅提梁卣(圖1),口徑11.5、底徑12.3、通高16.4厘米,重量1480克。子母小口,橢圓形扁鼓腹,喇叭圈足,卣梁為繩索狀,兩端各一環與半環狀卣耳相連。子母口下飾一周帶狀菱形雷紋,器身兩側各飾浮雕小羊頭。弧形蓋,紋飾與器身相同。蓋內與內底各有相同銘文2字(圖2),似乎反映出一種氏族和徽號關系。
該器物通體銹蝕破損十分嚴重,提梁斷為數段,器蓋大面積缺失,提梁環部和器蓋與器身銹蝕為一體,拆解十分困難。器物腹部兩處裂隙和一處孔洞(圖3)并有大面積瘤狀物。部分出現了粉末狀淺綠色銹蝕物等病害,且有進一步蔓延趨勢。
二、科學分析、取樣.檢測
青銅器在鑄造完成后就不可避免地開始與周圍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形成腐蝕。腐蝕現象的形成與文物自身的組成成分、合金比例、長期所處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銹蝕產物附著在文物表面,從結構、質地、色澤等方面影響金屬文物。有的在環境改良后,處于穩定狀態,不會對器物造成進一步的危害;有的還處于活躍或不穩定狀態,當條件適當時,可能會對器物產生不良的作用。在保護修復前應用現代分析手段對銹蝕物的組成進行成分與結構分析,以確定腐蝕物對器物的危害性,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決定對腐蝕物的去除或少量保留,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
取樣工作是在符合文物保護法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的。取樣位置為器物碎片,器物上無紋飾、無銘文處(圖4)。
用美國雷尼紹公司inVia型共聚焦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儀進行檢測,挑取部分樣品,選用633波長激光器,10%強度測試,從圖譜上可以看出樣品的特征峰為973,判斷該樣品主要成分為五水合硫酸銅(圖5)。針對淺綠色銹蝕物,采用硝酸銀滴定法,通過檢測,滴定過程中發現有白色沉淀物,在今后保護處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器物的除氯工作。
三、保護修復過程
1.清洗
清洗主要是指對青銅器表面附著的灰塵、污垢等殘留物去除。青銅器表面的灰塵、附著泥土、污垢等相對較容易去除,可采用去離子水浸泡后,用超聲波清洗機清洗青銅提梁卣表面浮土(圖6)。
2.除銹
除銹主要是對青銅器表面影響器物外觀的銹蝕物和較堅硬的鈣化物進行的清理。一般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來除銹,有時需要兩者相結合。物理方法是指使用手術刀和潔牙機等電動或五金工具,在低倍顯微鏡下,通過打磨、敲打等手工手段將銹蝕及礦化物摩擦、震落下來,從而達到除銹的目的。從觀察該青銅器的保存狀況來看,部分可采用物理方法進行除銹。對于物理方法難以去除的,或不宜使用物理方法除銹的青銅器,可采取化學方法,如檸檬酸、六偏磷酸鈉、EDTA二鈉鹽、酒石酸鉀鈉的堿性溶液、雙氧水等化學試劑去銹。這些化學試劑的酸堿性質有差別,在除銹過程中針對的不同銹蝕產物有著不同的作用。先從腐蝕性小、成熟的化學試劑入手,在器物上進行局部實驗,取得一定效果后,再大面積使用。化學方法除銹后容易出現器物的顏色變化,同時也要注意將器物浸泡在去離子水中,清洗置換出殘留的化學藥品。
3.除氯
除氯是指去除器物表層和深層的氯化物。氯化物的存在是青銅器粉狀銹的根源。觀察該器物表面的氯化物主要有面狀銹蝕和點狀銹蝕(有些銹蝕部位呈孔坑狀)兩種形態。對于青銅器表層面狀或點狀有害氯化物,可采用機械方法和化學方法相結合予以去除,對于已銹蝕呈孔坑處的可采取鋅粉或氧化銀封堵的方法,對于深層的氯化物,可采取超聲波加速的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或低濃度的雙氧水溶液浸泡等方法,加速氯離子的溢出。
4.穩定性檢驗
目前來看,無論是化學方法還是物理方法,青銅器內部的氯化物是很難徹底清除干凈,一旦氧氣和水分達到其生長的條件,“粉狀銹”就會再次“冒”出來。因此還須對器物進行穩定性檢查。將器物置入恒溫恒濕箱內,將溫度調整到30℃,相對濕度(RH)調整到80%,放置一段時間(約半個月),觀察是否有“粉狀銹”的銹點出現。如果出現,證明以前的工作還有不夠徹底,需要重復除銹、除氯工作。
5.粘接或焊接
粘接工作主要是指對斷裂、開裂青銅器,根據器物斷口處的特點,采取焊接或膠粘的方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能選擇膠粘方法達到修復效果,盡可能采取粘接,選用的粘接材料是環氧樹脂等。對于膠粘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無法膠粘的情況下,在盡量減少焊接面的情況下,采取局部打“扒釘”焊接以提高粘接強度,焊接材料主要為錫焊。
6.補配
補配是按照青銅器上殘缺部位的大小,使用環氧樹脂、銅皮等材料制作出同樣大小和厚度的“殘片”,然后粘接在青銅器的殘缺部位。用熱熔膠將青銅提梁卣斷裂部位固定后滴入2020樹脂粘合劑進行滲透加固。然后用A、B雙組份環氧樹脂補配材料將器物缺失處填補抹平,待其完全凝固后,用打磨機將其打磨平整,使之與器物本體協調一致。
7.緩蝕
考慮到環境等因素以及青銅器本身保存狀況不是很穩定,因此必須進行緩蝕處理。目前國內外比較成熟的方法就是采用BTA(苯并三氮)緩蝕。具體方法是配制低濃度3%酒精溶液,采取噴涂和刷涂的方法。經過BTA緩蝕后的青銅器,顏色會加重。要注意的是緩蝕前將器物完全干燥,以防止出現泛白現象。另外注意抽真空設備的安全性能。
8.做舊
為更好展示文物完整性,對修復、補配和加固的部分進行做舊、隨色處理。用礦物顏料加聚酯樹脂進行隨色,邊隨色邊觀察與周圍顏色是否協調,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著色處進行彈、崩、拉等隨色處理,直到與周圍顏色相互協調。達到和原器物舊色一致的效果。
9.封護
表面封護是為了在不利環境下,減緩環境變化對青銅器的腐蝕影響,用毛筆將2%的B72丙酮溶液均勻的刷涂在器物的表面作為封護劑,經過表面封護后的青銅器,能夠大大增強器物對空氣污染的抵抗能力。
四、結語
該件青銅提梁卣主要存在粉末狀淺綠色銹蝕物、殘缺、斷裂等病害,保護修復時遵循修舊如舊、最少干預的原則,對器物進行清洗、除銹、除氯、加固、補配、做舊、封護等技術工藝,建立完善保護修復檔案。青銅提梁卣的原貌得以恢復,使其歷史、藝術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基本達到了既揭示文物信息,又延緩文物壽命的目標(圖7)。
該青銅提梁卣現已作為濰坊市博物館藏精粹展中的一件重要文物,重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